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是中考化学的常规题型,作为客观性考题,它具有考查面广、考查层次多、考题灵活、思维容量大等特点,在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环节,因此熟悉中考化学选择题常见题型及解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至关重要。做化学选择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除对题干认真阅读外,对选项也要仔细甄别。解题的突破口常凝聚在个别涵义丰富的关键“字、词、句”上,统称关键词句。
一、 直接判断法
例1 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 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审题与思路:由题给信息可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的化合物,它的最小独立存在的粒子是分子,即它是由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A、B、C是错误的说法。
解答:选C
解析 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真正做到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二、 淘汰排除法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的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方法是从剖析题干的条件入手,只要找出一个例子或一条理由跟备选答案明显不符,即可将该备选项淘汰。通过将所有答案逐个排除,便能获得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例2 农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钾肥是( )
A. (NH4)2SO4
B. NH4HCO3
C. NH4NO3
D. K2CO3
解析 本题的要求是选择钾肥,所以其组成里面必须有K元素才行,可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会发现A、B、C三个选项中的肥料中均没有钾元素,因此都被淘汰,而D选项中的肥料中有K元素,因此选D。
三、 分类筛选法
适用于解答题干中提供了两重以上的前提条件,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与一些迷惑答案彼此相似,较难直接判断的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是,先认真分析题干中提供的已知条件,灵活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照题目中所提供的备选答案,将与每一重要条件不符者逐级筛选掉,剩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CuSO4、HCl、KCl
B. K2SO4、BaCl2、HCl
C. Na2SO4、KCl、Na2CO3
D. FeCl3、KOH、NaCl
审题思路:此题根据筛选方法求解,思路较清楚,根据“无色”这一条可筛掉A。因为含有Cu2+的溶液是蓝色;根据“透明溶液”这一条件可筛掉B和D,因为B中的K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D中FeCl3和KOH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即只有C符合题意。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甄别,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 分析比较法
例4 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稀硫酸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固体物质,使其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 Mg
B. MgO
C. Mg(OH)2
D. MgCO3
审题与思路:此题是一道典型对比分析选择题材。由题干给定信息可知:四个反应中H2SO4的量相等,且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四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溶质)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判断得到的硫酸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键是:确定反应中生成水的多少。生成水越多,所得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由化学方程式:
Mg+H2SO4 MgSO4+H2↑
MgO+H2SO4 MgSO4+H2O↑
Mg(OH)2+H2SO4 MgSO4+2H2O↑
MgCO3+H2SO4 MgSO4+H2O+CO2↑
不难看出,只有Mg(OH)2与此同时H2SO4反应生成的水最多。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反应前,由于硫酸溶液的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且四选项的物质与水都不反应,所以,原硫酸溶液中的水都成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水,质量也相等(不变)。因此,本题求解简捷的思路是:只要比较各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和生成水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硫酸的质量相同,且与各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硫酸镁质量相同,通过反应方程式分析,显然Mg(OH)2与H2SO4作用生成的水最多,故C项符合题意。
总结:根据题意,联系和运用已学过的、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分析;将题中列出的几种答案相互对比,从而快速选择和确定正确答案。
五、 搜索反例法
搜索反例法是解题时应从题目给出的各个选项出发,通过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回忆,举出一个或两个可证明该选项不正确的例子来,顺藤摸瓜,最后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一定是碱
B. 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 与熟石灰共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 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一定是硫酸钠
解析 回忆所学过的知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除了碱之外,纯碱(属于盐类)也可以,因此A不能选;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还可能是活泼金属,因此B也不能选;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还可能是碳酸钠、硝酸银等,因此D也不能选;而C选项不能举出反例来,所以应该选C。
六、 估算法
例6 20g20%的NaOH溶液与20g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是( )
A. 蓝色
B. 紫色
C. 红
D. 無色
审题与思路:此题考察中和反应中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及指示剂变色的情况,本题的解题关键是NaOH与H2SO4反应生成Na2SO4和H2O,若NaOH有剩余,则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蕊溶液显蓝色;若H2SO2有剩余,则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为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此色。
此题可用估算法。等质量的碱酸中和时,谁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溶液就显该性。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酸性;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碱性。因此有:
2NaOH+H2SO4 Na2SO4+2H2O
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摇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总结:计算型选择题与计算题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不必写出计算过程,因此可以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估算,有时也可将题目的某些数据简化,进行近似计算。
选择题的解法方法与技巧很多,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探讨、归纳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直接判断法
例1 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 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审题与思路:由题给信息可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的化合物,它的最小独立存在的粒子是分子,即它是由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A、B、C是错误的说法。
解答:选C
解析 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真正做到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二、 淘汰排除法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的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方法是从剖析题干的条件入手,只要找出一个例子或一条理由跟备选答案明显不符,即可将该备选项淘汰。通过将所有答案逐个排除,便能获得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例2 农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钾肥是( )
A. (NH4)2SO4
B. NH4HCO3
C. NH4NO3
D. K2CO3
解析 本题的要求是选择钾肥,所以其组成里面必须有K元素才行,可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会发现A、B、C三个选项中的肥料中均没有钾元素,因此都被淘汰,而D选项中的肥料中有K元素,因此选D。
三、 分类筛选法
适用于解答题干中提供了两重以上的前提条件,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与一些迷惑答案彼此相似,较难直接判断的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是,先认真分析题干中提供的已知条件,灵活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照题目中所提供的备选答案,将与每一重要条件不符者逐级筛选掉,剩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CuSO4、HCl、KCl
B. K2SO4、BaCl2、HCl
C. Na2SO4、KCl、Na2CO3
D. FeCl3、KOH、NaCl
审题思路:此题根据筛选方法求解,思路较清楚,根据“无色”这一条可筛掉A。因为含有Cu2+的溶液是蓝色;根据“透明溶液”这一条件可筛掉B和D,因为B中的K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D中FeCl3和KOH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即只有C符合题意。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甄别,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 分析比较法
例4 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稀硫酸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固体物质,使其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 Mg
B. MgO
C. Mg(OH)2
D. MgCO3
审题与思路:此题是一道典型对比分析选择题材。由题干给定信息可知:四个反应中H2SO4的量相等,且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四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溶质)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判断得到的硫酸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键是:确定反应中生成水的多少。生成水越多,所得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由化学方程式:
Mg+H2SO4 MgSO4+H2↑
MgO+H2SO4 MgSO4+H2O↑
Mg(OH)2+H2SO4 MgSO4+2H2O↑
MgCO3+H2SO4 MgSO4+H2O+CO2↑
不难看出,只有Mg(OH)2与此同时H2SO4反应生成的水最多。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反应前,由于硫酸溶液的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且四选项的物质与水都不反应,所以,原硫酸溶液中的水都成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水,质量也相等(不变)。因此,本题求解简捷的思路是:只要比较各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和生成水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硫酸的质量相同,且与各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硫酸镁质量相同,通过反应方程式分析,显然Mg(OH)2与H2SO4作用生成的水最多,故C项符合题意。
总结:根据题意,联系和运用已学过的、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分析;将题中列出的几种答案相互对比,从而快速选择和确定正确答案。
五、 搜索反例法
搜索反例法是解题时应从题目给出的各个选项出发,通过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回忆,举出一个或两个可证明该选项不正确的例子来,顺藤摸瓜,最后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一定是碱
B. 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 与熟石灰共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 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一定是硫酸钠
解析 回忆所学过的知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除了碱之外,纯碱(属于盐类)也可以,因此A不能选;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还可能是活泼金属,因此B也不能选;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还可能是碳酸钠、硝酸银等,因此D也不能选;而C选项不能举出反例来,所以应该选C。
六、 估算法
例6 20g20%的NaOH溶液与20g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是( )
A. 蓝色
B. 紫色
C. 红
D. 無色
审题与思路:此题考察中和反应中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及指示剂变色的情况,本题的解题关键是NaOH与H2SO4反应生成Na2SO4和H2O,若NaOH有剩余,则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蕊溶液显蓝色;若H2SO2有剩余,则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为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此色。
此题可用估算法。等质量的碱酸中和时,谁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溶液就显该性。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酸性;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碱性。因此有:
2NaOH+H2SO4 Na2SO4+2H2O
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摇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总结:计算型选择题与计算题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不必写出计算过程,因此可以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估算,有时也可将题目的某些数据简化,进行近似计算。
选择题的解法方法与技巧很多,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探讨、归纳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