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中的汉藏通婚图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敦煌驱车向东,一路戈壁荒漠,人烟稀少。直至远远望见积雪的祁连山,沿着指示牌走进峡谷深处的榆林河畔,来到一个远比莫高窟更为荒凉偏僻的地方,便是榆林窟。它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窟大约始鑿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43个。除了常见的经变画、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本期的吐蕃婚礼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这幅婚礼图位于榆林窟第25窟,描绘的是敦煌地区吐蕃新郎与汉族新娘拜堂成礼的历史画面。
  瓜州在唐代属古代敦煌地区的地理范围,也是当时中国西北重要的物资中转地。约于776年,这里的榆林窟第25窟出现了一股来自吐蕃的新风。榆林窟第25窟,方向西偏南22°,是敦煌地区出现最早的一座吐蕃洞窟,被称为盛唐吐蕃窟。与莫高窟众多中唐吐蕃窟相比,此窟呈现出更多来自吐蕃的新内容。走进第25窟,抬眼就能看到已经崩毁的主室窟顶,环顾北、西、南披下沿可见残存唐画千佛,中心佛坛上清修趺坐佛一尊。东壁(正壁)绘有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曼荼罗一铺(南部残),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北壁画弥勒经变一铺,西壁门南绘普贤变,门北绘文殊变。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 吐蕃婚礼吐蕃时期(公元8世纪后半叶)

  正壁的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曼荼罗是吐蕃绘画的代表,也是吐蕃时期密教流行的主要题材。清净法身卢舍那佛坐于金刚座上,左侧有四菩萨,分别为虚空藏、弥勒、地藏、文殊,右侧四菩萨已毁,在20世纪40年代罗寄梅拍摄的照片中可见原貌。画师以遒劲流利的铁线描刻画形象,造型严谨,描绘细腻,色调柔和,构图疏朗而规整。虽然这铺壁画带有东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子,人物肩宽腰细,衣着裸露,装饰繁复,绘画精细。但却又呈现出的明显异于波罗风格的特点,既没有波罗风格中下巴宽大的面部特征也没有典型的波罗风格的姿态。实际上,在印度等地很难找到可以与这些形象相参照的作品,他们应经过了吐蕃和汉地的共同改造。准确地说,其所呈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吐蕃风格,在榆林窟又融入了汉地特色。
  北壁的弥勒经变凸显盛唐遗风,画中的青绿山水、亭台楼阁、佛祖菩萨都是盛唐中原内地的风格。十分难得的是,在如此传统的绘画作品当中,还出现了一幅吐蕃婚礼图。佛经中说,在弥勒佛主持的未来世界中,人的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到五百岁才出嫁,将“女子五百岁出嫁”一语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就是婚礼图。画面右侧,身着翻领长袍吐蕃装的新郎正对着礼席跪拜。同样着吐蕃装站立揖手者为男傧相,也就是现在说的伴郎。他们的左侧,是新娘和两位女傧相站立的背影。这种“男拜女不拜”的拜堂方式,表现了敦煌特有的“入夫婚”习俗。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 吐蕃时期(公元8世纪后半叶)

  入夫婚又称“不落夫家婚”“长住娘家婚”,是男就女家成婚的一种少数民族婚俗。结婚后女子可以继续住在娘家,时间长短没有明确规定,女子生儿育女后仍不回夫家,男子则保持独立性,自由往来于两家之间。入夫婚与入赘婚不同,只是在成礼时男就女家,男子并不会附属于女方,入夫婚夫妻双方最后的归宿仍是回到夫家。敦煌入夫婚比较盛行,在文献和壁画中都有体现。婚礼的高潮是拜堂,也是敦煌婚礼图中必绘的情景。中古时期敦煌的婚礼多在女家举行,在礼席的对面,用布幔等物围成屏障,供新郎新娘拜堂行礼之用。新娘在自己家中,所以无行礼的规定。而新郎身在女家,面对岳父岳母,所以新郎是行礼的重点,须行重礼,这就是“男拜女不拜”的原因。
  这场婚礼还是一次汉藏两个民族间的族际婚,除了新郎伴郎穿吐蕃装、新娘伴娘穿唐装之外,对面婚宴中的亲友也是汉人和吐蕃人共同出席。婚宴古称礼席,新婚夫妇将于礼席前正式宣告婚姻关系确立,并得到社会认同,设宴也是为了招集亲朋好友共同庆贺。礼席多设在庭院,以青布搭成帷帐,规格依家庭的地位财富而定。画中礼席设在露天的庭院当中,以帷幕搭成帐篷,帐篷内壁装饰山水屏风。酒席为一长桌,可看到食物有大盘的馒头,男女亲友对面而坐。礼席上新娘的父亲身着红色袍服,戴黑幞头、透额罗,这是典型的唐装。他旁边坐着的吐蕃装男子应是新郎的父亲,旁边端盘的侍者着氆氇缺胯衫,都是典型的吐蕃人装束。礼席上男客的对面,身着唐装的女客露出背影。
榆林窟第25窟 东壁 八大菩萨曼荼罗(局部)吐蕃时期(公元8世纪后半叶)
榆林窟第25窟 前室 东壁门北 北方天王吐蕃时期(公元8世纪后半叶)

  除了经典的婚礼图,第25窟前室东壁门北绘北方天王,以手托宝塔为标志,也被称为托塔天王,在四天王中最为著名。画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右侧随行者为天王太子,头披虎皮,左手托宝珠,右手握宝鼠。传说天宝元年(724),毗沙门天王派二子独健领天兵救安西,使敌营弓弩诸兵器均被金鼠咬坏,所以此太子应为二太子独健。虎皮又名大虫皮,是吐蕃勇士特有的装束,多见于吐蕃洞窟当中。
  吐蕃在河西地区近百年的历史,是汉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交流与融合。榆林窟第25窟虽然是吐蕃在敦煌初期营造的一座洞窟,但在这座洞窟中我们看到的是艺术上的汉藏融合、生活中的汉藏通婚。正是7—9世纪,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战和和,最终使藏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使吐蕃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25窟作为榆林窟最著名的一座洞窟,见证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的融合,并成为一座在唐蕃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洞窟。
其他文献
一块钱的价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西藏也出现了一例病例。西藏医疗条件有限且有高原反应,一旦暴发疫情后果不堪设想,政府全力调动资源防疫抗疫。西藏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3月间,斯郎格登在防疫抗疫一线上坚守了一个月。  斯郎格登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仁钦蔡村当志愿者,为社区做查岗、查体温、消防等工作。拉萨从内地回来的人特别多,需要一家一户去做人口信息登记,再将统计来的数据输入相关系统上报,工作
在一次报告会上,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向台下的大学生们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在航天器总装过程中,为避免把不必要的东西带上太空,从而引发污染,甚至导致灾难等问题,工作人员会对车间内的工具进行严格管理,上下班前都会检查使用的工具有没有增多或减少。  有一次,在例行检查中,值班人员发现少了一把扳手。顿时,所有人都紧张起来,如果那把扳手掉进导弹和火箭里,那还得了!于是,一声令下,全车间的工人都
(捐资姓名略)嘉庆十九年闰二月 日 敬泐 图/ 张静大清西竺义冢碑记  窃思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造化万物,无不普被。古圣人掩骼埋胔,实仁爱之盛心也。兹西藏以东山脚,旧有军民冢地一座,起自乾隆六十年,沭前任钦差大人松和暨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捐胔采购中陇荒地一所,周围共计四百五十四丈,界址分明。原备以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尚曾竖碑为志,以期垂著不朽,讵于嘉庆八年间,有附近夷民将碑击坏;迨至九年复行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