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前,廖承志因批评张国煮的“左”倾路线而被其污蔑为“特务”,且被开除党籍、撤职囚禁。后被押解长征,戴枷而行。长征中条件艰苦,革命战士都吞糠咽菜,作为“囚犯”的廖承志更是经常饿着肚子。但廖承志没有被厄运压垮,靠着自己的绘画专长,不仅保全了性命,有时还靠给人画像“混饭吃”,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当时鄂豫皖苏区创始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被张国焘枪杀了,但廖承志却幸免于难。铁竹伟在《廖承志传》一书中说:“张国焘之所以没杀廖承志,除了他的家世,除了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压力,顶实际、顶重要的还是他会刻蜡板,会画画,张国焘在根据地要印钞票,都离不开他。”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供给部长郑义斋,与廖承志多次打过交道,深知廖承志是冤枉的,不仅在各方面对他予以关照,还设计保留了廖承志的性命。对此,李荣德在《廖承志和他的一家》一书中有生动的记载:
  郑义斋从供给部警卫那里得知了廖承志被关押在保卫局,而且已经决定次日就要秘密处决……可巧,供给部管粮秣的科长报告钱币已经告罄,他想起廖承志在戰报上画的画很不错,于是跑去找张国焘,故作惊慌地说:“主席,大事不好了!”
  张国焘问:“什么情况,你郑义斋这么大惊小怪!”
  “我口袋空了,下月发不出饷去,连吃饭都要成问题!”
  “你不是可以印钞票吗?”
  “印是好印,可因为印的数目大,石版都印坏了,需要重刻!”
  “那就重印!”
  “没人画列宁头像,没人会刻!”郑义斋步步深入,也不急于抛出廖承志。
  “找政治部要嘛!”
  “可不能要知识分子……”郑义斋故作犹疑,吞吞吐吐道。
  恰在此时,傅锺骑马赶到,他告诉张国焘:“政治部能刻的人只有一个!”
  “是谁?廖承志吗?”
  “哎哟!他,我们可不敢用!”郑义斋连忙摇手。
  “你们把一个小毛孩子当成洪水猛兽!就这么定了,先让他印钞票,印完再处理他。”
  就这样,廖承志暂时幸免一死。
  廖承志在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得益于母亲何香凝的熏陶。何香凝是著名国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廖承志也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擅画人像。连廖承志自己也未曾料到,这些业余的绘画才能,能使他幸免于难。
  廖承志在长征途中给人画像“混饭吃”之事,说起来十分心酸和有趣。一次,廖承志肚子饿得难受,看见一个小战士正拿出一个饼子准备吃,他顾不得面子,连忙上前说:我给你画一张像,你给我半块饼子作为报酬可好?见小战士点了点头,廖承志连忙铺纸作画,只勾勒几笔,就将小战士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小战士见了,连声称赞:像,像,真像!果真分了半块饼子给廖承志。
  还有一次,廖承志发现一支红军小队伍里不少人的粮袋还有大半袋,那粮食仿佛是磁铁,一下吸引了他。他紧紧地跟在那支队伍后面,大步走到一位干部跟前,对他说:“这位首长,我看你生得相貌堂堂,给你画张像怎么样?”谁知道这位干部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德。当朱德得知廖承志是“囚犯”时,就问他犯了什么罪?廖承志回答说:“他们说我父母是国民党,我也便是国民党,是国民党派进苏区的奸细!”“乱弹琴!你父亲是革命烈士,你母亲是巾帼女杰!”朱德坚定地说,并宽慰廖承志:“要坚强,乌云马上会过去的!”“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一颗革命种子,党需要你们!”廖承志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经周恩来解救,廖承志重获自由,积极投入到文化宣传工作之中。
其他文献
“不遗余力”一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说的是公元前260年,秦国使出全部力量打败了赵国。  联想到今天,我省党史工作成绩斐然,都与各级党史联络组奉献智慧与力量有关。可以说,党史联络组在党史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岂止是“不遗余力”,分明焕发出了更加磅礴的力量。  忠诚奉献的原动力。联络组老同志从一线岗位退下来之后,继续在党史事业上执着追求,焕发出一
期刊
“妹妹:你四月二十七的信,我收到了,自从你入狱之后,到现在,整整半年了,我没有接到你半个字,今天得到这封信,你想我是多么喜悦呵!我前后写了四封信,据说有一封你是收到的,大概是去年阴历年底罢;每逢二十七我都托一位女人来看你,据说只有一次见着你,信和东西送不进去,从此就杳无消息,我多么的挂心呵!好!现在弄清爽了,多谢乐家兄嫂常来看你,我放心了,以后一切东西都请他家代送,我一定照你的话办,是否可能:每逢
期刊
我气喘吁吁地往上攀。149个台阶,陡峭、潮湿,像天梯般通向高高的山顶,两边浓密的树冠上,不时落下一滴水来,不知是露水还是昨夜残留在树叶间的雨水。因为极少有人光顾,台阶的立面长出一团团毛茸茸的绿苔;踏脚的那面凹凸不平,自然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踏上去前脚必须踩稳了,才敢迈后脚。攀到半山腰,我几乎每上两三个台阶,就要停下来喘口气,脚肚子在一晃一晃地抖。  山顶上立着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革命烈士
期刊
廉伯、子谷、群英、关淑、冰茹:  我乡土改,闻已完成。土改是打倒几千年来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的翻天覆地的大革命运动,不但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摧毁它,同时也要从思想意识方面改造它,土改后不再容许依靠封建剥削致富,而应该是勤劳致富。在这个问题上,在你们来信中和实际行动上没有看到转变或者没有充分计划去转变。从去年到今年的来信中,你们从未提到如何生产,只是叫苦,说困难,要我帮助。关淑跑到友仁,不回家设法生产;
期刊
新九阅悉:  接十一月祖父冥寿期,由葆(指袁葆华——引者注)代笔之信,甚为感慰。我承你祖父之命,抚你为嗣,其中情节,谁也难得揣料。惟至此时,或者也有人料得到了!现在我不妨说一说给你听:一、因你身瘠弱,将来只可作轻松一点的工作;二、将桃媳早收进来;三、你只能过乡村永久的生活,可待你母亲终老。至于我本身,当你过继结婚时,即已当亲友声明,我是绝对不靠你给养的。且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
期刊
父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
期刊
敬爱的耀邦同志,在您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仔细端详您留存于世的珍贵照片,感到特别的亲切和崇敬。您的个头虽称不上伟岸,然而您忠诚、干净、担当的光辉人生,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却如此高大和永远挺拔。  因为忠诚,您那坚毅的风骨永远挺拔!  敬爱的耀邦同志,当您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时,就爬上文家市里仁学校的围墙,聆听过毛泽东同志“用小石头打破蒋介石的大水缸”那鼓舞人心的讲话。您14岁参加革命,是苏区著名的
期刊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1896年出生,比毛泽东小3岁。他的下面还有个比毛泽东小12岁的弟弟毛泽覃。三兄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不同的。毛泽东17岁外出求学,毛泽覃13岁被大哥接到长沙读书,而毛泽民14岁便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种田。他终日辛勤劳作,照料父母,还要为哥哥和弟弟积攒学费。直到1920年父母先后病故后,1921年春在哥哥的动员下,毛泽民才走出了韶山冲,参加了革命。这一年他已经25岁了。所以,就
期刊
编者按  承载着好家训、好家风的家书,是面镜子,可以照出信仰、理想、追求。本刊特推出“品读家书”专栏,诠释湖南或与湖南有关的重要党史人物的家书,或能让今人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感受经久不衰的力量。  杨开智先生: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  十月九日  这是新中国刚刚成
期刊
91岁的“九三阅兵”受阅老兵滕周权,虽然已白发苍苍,但眼不花、耳不聋。说起抗战,老人话语间满是精气神。他自豪地说:“我是远征军的坦克兵。”  滕周权的家在张家界慈利县江垭镇三双村。当年,滕周权从这里走出去,因为这个世界太不安宁——日寇的侵略使这个山沟无法放下一张书桌;他回到这里,因为日寇投降了,一切回归安宁。  宪兵团不能上前线,他想逃跑  1940年,15岁的滕周权在慈利中学读书。这一年,澧水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