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迹曹碑系我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m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毕《相国丹青隐士签》,意犹未尽,想到了与张之洞相关的一件墨拓和与李拙翁相关的本碑拓,不免心为之忧。
  
  张之洞对联真与假
  
  谈拓本之前,想先谈谈两副署款“张之洞”的对联。
  张之洞不似其族兄张之万擅长绘事,但书法颇具功力,在晚清习苏字的书家中堪称佼佼,又受政治业绩和诗文成就的烘托,故而近十多年来墨迹在拍场上屡屡出现。只是圊于藏家的眼力和文化底蕴,举牌竞价之际,时而让人拍手称善,时而又令人哑然失笑。即以2009年各大拍卖会的成交结果而论,张之洞有两副对联表现不俗,然而不看图录则已,看了网上图录,却发现拍品真一假,假货竟比真货拍出了更高价位!
  在9月刚结束的保利仲夏拍卖会上,一副张氏1906年八都前自题抱冰堂的七言联,估价仅5DOO至8000元,成交价乃达60480元。这一结果令我赞叹,同时不禁为抱冰堂感到惋惜。这是一副行楷七言联,甸为,“不嫌老圃秋容淡:顿觉皇州春意回。”落款“丙午入都前张之洞撰并书”。钤印“0孝达”,“张之洞印”。联语之间,有一段跋文——
  余心白如玉,洁如冰,一尘不染,故名其堂日“抱冰”抱冰堂前点缀之山石玲珑,花禾茂美,而秋菊眷桃,尤争一时之胜因题一联云:“不嫌老圃秋容淡:顿觉皇州春意回。”以志余心终不忘抱冰之意云耳
  这是张之洞逝世前三年的手书。无论联语还是跋文,取势、用笔皆潇洒遒逸,有明显的习苏痕迹,又自成风貌,而尤为珍贵的是其内容。盖武昌原有两座纪念张之洞的建筑,一为奥略楼,一为抱冰堂。前者已在修建长江第桥时拆除,后者位于蛇山南坡,至今尚存,前几年经修缮后,以文字、图片、绘画、雕塑、浮雕等多种形式展示张之洞在湖北的业绩。不足的是,在各种陈列中独缺张之洞本人的手迹,更谈不上与抱冰堂直接相关的遗墨。而上述楹联不仅道出抱冰堂起名因由,且有外景描写,还透露出张氏离鄂赴京(皇州)前的心境。倘若抱冰堂管理者能参加这次竞拍,并将楹联购回,悬于堂内,那将多么有意义当然,跋文中复述一遍联语,显得有点累赘,其实以张之洞的文才,句子应可简化为“因题是联,以志余心终不忘抱冰之意云耳”。这是我对该联的存疑之处。
  比上述楹联拍得更高价的对联出现在3月嘉德四季第17期拍卖会上,句为,“和平养性方;万事尽嘉祥。”落款“张之洞敬书”。钤印“臣之洞印”。估价25000至35000元,成交价76160元(图1)。这副对联破绽甚多:1 上下联的用词和语法结构都不成对仗。2 平仄失对,尤其是上联末字出现平声,犯了低级错误。其实这两句诗出自民间流传的一首格言五律·“清慎为官本,和平养性方。存真福自广,积德寿而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若能遵此旨,万事尽嘉祥。”由于书者的不通,竟将第二句和第八句凑成一联,闹了大笑话。3 既无上款,所写又不过是两句普通格言,下款“敬书”二字就显得莫名其妙。4 字不像张之洞的书法。5 钤印只一方,不符合包括张之洞在内的多数人习惯。图录中还说明”附入境单”。可能正是这句说明,使缺乏鉴赏力、一味迷信境外回流之物的买家盲目竞拍,遂使一件赝品拍出了高价。
  
  苏迹今何在?
  
  张之洞摹习苏体,是稍懂书法的人都能看出的,而张之洞是否鉴藏过苏轼(1037—1101)真迹,则仅见于《汪穰卿笔记》的一段记载——
  在张丈襄幕,见苏文忠手书《浣溪沙五首》,“雪林初下瓦跳珠”,“林”作“床”注:京师俚语,霰为“雪床”
  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曾于1890至1895年入张之洞(谥号文襄)幕,为张的两个孙子授课,又在自强书院任编辑事,并任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习。他获睹《浣溪沙五首》墨迹,应当也在这几年中。他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观赏,现已无从详悉;这一珍贵文物是否尚存世间,也不得而知。但可确定的是,它后来曾归汉阳吴传荣(字筱珊)收藏。吴系光绪戊子科举人、曾任武昌府兴国州训导,本人也擅楷书,汉阳归元寺《藏经阁记》即由他书丹。1903年(光绪癸9口),吴氏将苏轼手迹连同元代揭侯斯(1274—1344)的跋文钩摹上石,以若干拓本分赠同好。其中一本配上樟木夹板,于1927年赠给我岳父的祖父、收藏家张仁芬(字桂荪),目前由我保存。(图2、3)
  原迹钤有多方鉴藏印,分别为宋代朝廷的方形朱文“内府书画”印、元明之际顾德辉(1356—1369)的朱文“金粟道人”别号印、明代朝廷的葫芦形朱文“内府宝玩”印、祝允明外祖徐有贞(1407—1472)的朱文“南州武功伯家藏之宝”印以及“黄小园曾观”、“吴氏传荣”、“筱珊永宝”等印。徐有贞是在明英宗复辟后被封武功伯,苏轼原迹可能正是此时由英宗赏赐给他。至于原迹后来的流传情形以及黄小园为何许人,尚待考证。
  在赠送张仁芬的拓本上有吴传荣的题签和题跋。签条写的是:“苏文忠公浣溪沙词墨拓,桂荪宝玩,传荣赠。”(钤印吴传荣印)跋文为——
  苏文忠公《浣溪沙词五首》,用硬黄笺所书,现藏敝庐 宜都杨惺吾先生题跋,称为“诗书均妙”光绪癸卯春钩摹上石,俾广流传。坊本苏集无小注,“雪床”作“雪林”以此证之,足征坊本之误与词句之妙。其他出入处亦多,用特标出,以俟鉴赏家之审定焉
  民国十有六年汉阳吴传荣志(钤印:传荣之印,筱珊父)
  跋中提及的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是近代鉴赏碑帖的权威学者,著有《学书迩言》、《评碑评帖记》。拓本未将他的题跋一并钩摹上石,殊为遗憾。
  苏轼书法在宋代书坛乃至整个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尽管苏本人对长他25岁的蔡襄十分推崇,然而黄庭坚认为“本朝善书,自当推公(指轼)第一”,(《山谷题跋》)后世也都习惯以“苏黄米蔡”的顺序把他列在宋四家之首。苏早年临习《兰亭序》,兼师徐浩、柳公权,中岁喜学颜真卿、杨凝式,对李邕也有所借鉴,可以说是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尤其可贵的是,作为一代文豪,他善于把学司和诗情融入书中,从而在鲜明的个人风格中蕴含无穷的机轴、高超的意境,这就不是光凭功力、不重读书者所能企及的了。
  苏书包括碑、帖两部分。一般认为,他的碑书如《表忠观碑》、《罗池庙碑》等在唐碑基础上有所创新,为宋代其他书家所不及:但成就更突出、影响更深远的是他的行书帖。前文提到的那种变化之美、诗文之气,主要也体现在他中年以后的行书帖中。《浣溪沙五首》作于贬谪黄州期间,正是他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时期的作品。从现存拓本来看,尽管双钩摹刻较之原件总会有所失真,但基本的笔势、结体、章法、行气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苏书的若干重要特点如用笔直锋多变、结体取横势、外貌丰润内含骨力(所谓“纯绵裹铁”)等,在这一拓本中均有鲜明体现。苏书布白多以字字紧逼为特征,而此拓较为疏朗,则又正好显示了东坡不拘格、所谓“无穷机轴出清新”(刘墉《论书绝句》)的一面。
  拓本对于研究苏词也很有意义。首先,有助于 确定《浣溪沙五首》的写作时间。学界对此原有两说傅藻《东坡纪年录》谓作于元丰四年(1081),傅斡《注坡词》残本谓序后原有“时元丰五年也”(1082)之句。从此墨拓看,则序后并无“元丰五年”的字样。其二,有助于纠正其他版本的错字,如“雪床”误作“雪林”、“冻吟”误作“冻冷”之类。(吴氏已在拓本上方将坊本之误摘出)其三,有助于考证本事。这是因为原迹中的夹注为其他版本所无,而离开了作者的自注,是不可能全面理解某些词句的背景和含意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客居北京东四12条,曾数度前往位于朝内大街的夏承焘先生家闲谈、请益。夏老代词宗,当他听说我家原有朱孝臧(1857—1931,字古微,号礓村)的楷书屏条,所写为四首《望江南》,分咏王船山、陈迦陵、朱竹姹、纳兰容若的词,而“文革”中被抄没时,连声叹道“可惜,可惜一”1981年春夏之交,《夏承焘词集》出版,夏老托人带口信,让我去他家取赠书。我顺便将上述《浣溪沙五首》墨拓带去请他鉴赏。他很感兴趣地看了又看,认为其价值无庸置疑,又问了一句,“勿晓得苏东坡原稿还在不在?”的确,自1927年吴传荣于跋中说明“现藏敞庐”以来,80余年间,经过多次兵燹、运动乃至十年浩劫,原迹下落已不容乐观,甚至当年的拓本,恐亦散失殆尽,而我所庋藏的墨拓也许已成为海内孤本了。
  
  曹碑叫拓稀
  
  《浣溪沙五首》毕竟因墨拓保存完好而多少弥补了原迹下落不明的遗憾,而我手头的一本明拓《曹全碑》则没有这么幸运。笔者在《收藏·拍卖》杂志2009年12期拙文《相国丹青隐士签》末段提过李拙翁转让给张仁芬的若干藏品,其中一件是未断本《曹全碑》。该碑全称《邰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因字体秀美飞动,结构舒展,
  向被视为汉隶的代表作而在书法史上享有盛名。只是碑拓的价值总是与所拓时间相联系。《曹全碑》于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邰阳旧城莘村被发掘后,随即移存邰阳县孔庙东门内。当时碑身完好,文字笔划清晰,一字不缺。但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碑身断裂,后更有字缺灭,所以在该碑的各种拓本中,必然以碑身未断前的明拓最为珍稀,而李拙翁于宣统三年(1911)从书贾手中购得的正是完好的“明拓佳本”。该拓本原有题签为——
  曹君全碑诵清署签(钤印:漱六藏)
  据李拙翁考证,此收藏者应为湖南的袁漱六,但“不知确否”。(图4)自从购得这一拓本,作为书法家兼碑帖鉴赏家的拙翁,不由得“时时展玩,为之欣慰屡日”。从辛亥年(1911)至甲寅年(1914),他四次为拓本题跋,说明未断本的特点与价值——
  近见刘铁云自跋明拓本云:此碑万历时出土后不久即断。断后“成日君哉”,“曰”字先泐作“白”次则“悉以薄官”,“悉”字泐。再次则“乾”字穿,“悉”字不泐。仅得此本,能不宝诸。翁氏《两汉金石记》云:得“乾”字未穿者,旧本也“成日君哉”,“成”字内“口”上一画,是弯曲倒折之笔,今石泐而其旁一小直画不可见,遂成二小横画一余往闻人云:国初“乾”字始穿。收藏家不但未断本稀如麟凤,即“乾”字未穿亦不易得。此本“悉”字未泐,“成”字倒折笔尚明显可见,刘本则已成二小横画一又末行“辰”字撇笔,“造”字右半,刘本已泐,此尚完好。确为明拓佳本无疑,数年来求之不获,常用为恨。今夏书估忽持此求售。购置案头,时时展玩,为之欣慰屡日。宣统三年初秋日拙翁记(钤印:曾经我目,拙翁,疏懒迂阔之士)
  张叔未云:潭溪谓“成曰君哉”,“成”字今石泐,而其旁一小直画不可见,遂成二小横画。此拓不旧而小直画尚存,岂先生偶见新拓为重煤所灭耶?刘铁云谓“悉”字先泐;余近见一新本,“乾”字已穿而“悉”字尚存,岂刘铁云亦偶见新拓为重煤所灭耶?辛亥十二月再记于石潭守拙斋拙翁(钤印:拙翁)
  叔未又云:郑谷口专学是碑而习气太重,诚有如王虚舟给谏所评,比之赵寒山之篆也。(钤印:守拙,风高别号拙翁)
  按朱竹姹于康熙庚戌跋尾,尚未断裂,越二年再至京师买此碑,已中断,完好者且漶漫矣。据此则刘氏所谓“明时出土不久即断”者为不确也。甲寅春日又记(钤印:钜庭,拙翁所藏)(图7)
  李拙翁的题跋说明这拓本有四个特点:1 “秉乾之机”的“乾”字未穿;2 “悉以薄官”的“悉”字未损;3 “咸白君哉”的“咸”字完整,“白”字撇笔清晰(后来的拓本均作“曰“字):4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的“辰”字撇笔、“造”字右半均完好无损。(图5、6)以上特点也正是后世拓本的缺损之处。
  张仁芬去世后,未断本《曹全碑》由其长孙即我岳父张世模收藏。“文革”中该拓本与许多字画图书一起被抄走,上世纪80年代始发还,惜已拓纸发脆,黑白难分,连上述四个特点也须在充足光照下才能辨认。而一旦拓纸进一步破碎,这些优点将不复存在。
  忧心之余,我不禁忆起将近40年前的次经历。那时我在武汉文教部门任职,一天忽被分官政工、宣传的两位军代表邀去“查看”抄家图书。记得是一座破旧的平房,院子里搭着竹棚。房内棚内像堆垃圾般堆满了书,都是“文革”初期“破四旧”的“成果”,多数是平装书,也有一些精装书、线装书和碑帖。经过几年风吹曰烤,水蚀虫蛀,整个景象可谓惨不忍睹。两位军代表是“爱书”的,他们分别挑了十多本各自喜爱的书。其中位翻到本《拿破仑情书选》,很高兴地举起来向我晃了晃。我也当仁不让地挑了一些书,除几种辞典外,还拿了《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和周汝昌选注的《杨万里选集》。翻开这两本书,可以看到每页四围都有发黄的水渍印。据说,由于该处平房另有他用,我们走后剩下的图书将送往造纸厂。
  我想,当年《曹全碑》拓本被抄后,想必也就抛掷在诸如此类的场所,虽然躲过了送造纸厂的命运,但经不起风化,现已到了一碰就碎、难以修复的地步。
其他文献
在近世藏砚名家中,三个人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天津徐世昌,常熟沈汝瑾,无锡许修直。三个人身份、履历不同,但是砚缘好,砚福大,都是卓然成家的大藏家徐世昌蓄砚百余方,集拓后刊有《归云楼藏砚》行世,沈汝瑾藏砚规模更大,生前辑成《沈氏砚林》但未及拓印,去世六年后由其子精拓百部,分四卷刊行,许修直虽未有砚谱行世,但也是生前辑成《历代名砚拓本》,之后他的手稿成了藏砚家们追逐的”孤本”书。三位藏砚大家分别于193
期刊
一掷千金的对冲基金经理    对冲基金被称作金融界的“最高境界”,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而今已成为一种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在过去几年,经济繁荣的最大受益者无可非议地集中在对冲基金经理人身上,对冲基金经理已经成为继投资银行家、互联网创业者之后最令
期刊
中国人喜爱收藏,认为古董透着一种传承——对于上辈遗留下来的宝物,不管是满腹经纶的教授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甚至朴实的乡间农民都会对其珍爱有加。对于与艺术有关的工作者们,这点就更加不言而喻,能否收藏只是碍工自己口袋啦的钱财罢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几年里迅速火热造就了市场的繁荣,让很多本来生活艰难的艺术家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我熟知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对中外美术史了如指掌,而且研究颇深,收藏与美术史相关的艺
期刊
作为新国画运动的倡导者和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的艺术实践是建立在其坚实的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双重根基之上的。他在中、西两个绘画领域双管齐下,融会贯通,成为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人物。高氏秉承居廉注重写生的思想,写生活动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当中。而他平生又喜好游历,所到之处,笔不离手,除丁饶有兴味地再现定居地广卅『的熟悉景象之外,还不遗余力地将大江南北乃至旅日、东南亚游历等自然景观
期刊
揭开新时代序幕之业余画家的艺术家宣言    这幅画的模特儿是亨利·卢梭,他以“素朴派”的代表画家而闻名于世。所谓素朴派,是对那些未受过正规绘画教育,其作品咋眼之下颇为稚拙但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画家们的称呼。素朴派画家卢梭从何时开始作画,很难确定:他的前半生也有许多不详之处。1885年,41岁的卢梭才在画坛崭露头角(实际上,只是在一个无需经过审查即可参展的画展中展出作品);1893年,他辞掉工作多年
期刊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文征明《风人松》行书手卷,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并定为一级品,此卷风格酷似黄山谷,纵横大气,允为衡山书法中的精品,尤其是大字手卷,更是罕见,这件藏品在黄咏雩手里只待了短短的时间,它的入藏粤博也有个曲折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某天,在西关宝华路上,黄咏雩碰到一位梁姓老朋友的太太,刚问候一句其丈夫的近况,不料梁太太泪流满面,说丈夫已弃世,并诉说生活陷入困境。说到这里梁夫人又
期刊
沉浸在波西米亚最大美术馆浏览哈普斯堡王朝美丽遗珍    在这个文化艺术极其繁荣、至今仍保存中世纪城市风貌的布拉格城里,19世纪初建立了最早的国立美术馆。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目前该馆收藏着哈普斯堡王朝的豪华遗产和许多20世纪的绘画,供人们尽情欣赏。    在古都布拉格成立的美术馆    有“波西米亚宝石”之称的布拉格,是白9世纪摩拉维亚王国建立后历经千年的古都。把市区分隔为东西两部分的维塔瓦河,
期刊
揭阳老名土郭笃士先生能诗文,善书画,兼通篆刻。以其胸中所蓄甚厚,故其笔下一丘一壑,逸气横生,格调高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艺术大师刘海粟莅穗,邀其南湖共住近月,叹为国手,遍为延誉,谓:“笃土之画,不可以法度限之。”自是声名著于粤中。当其寒时,曾摆对联摊于街头,因不堪人讥其书“瘦而无肉”,愤然掷笔而去,其性格傲岸若此。曾请同邑后学林大卫刻“年逾六旬初学画,余生且作再生观”之印,既为敦勉后学,亦以自况。
期刊
短时间即可遍观欧洲绘画史的变迁    以丰富充实的藏品而闻名的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由八个分馆所组成,它是波西米亚最大的美术馆,其中修德伦堡宫收藏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许多名画,它是国立美术馆的主馆,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从正门大厅寄物处前的楼梯登上三楼,进入右边的东侧楼,这里是14世纪至18世纪德意志和奥地利绘画展室;室内展出克尔阿那赫富有独创性的宗教画《亚当和夏娃》。往前是杜勒的中期杰作《玫瑰花环节的
期刊
清初著名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为胡玉昆作了非常翔实而充满感情的小传:  李君实尝言作画惟空境最难,以余所见善于用空者其惟胡三褐公欤。褐公一字元澜,即长白之犹子王昆也、君性孤僻,作画如之,用笔设色好作缥缈虚无态,故咫尺间觉千万里为遥。余蓄画册自君始、八手便得摩尼珠,散玑碎壁不足辱我目矣 子识君缘方密之,密之辛巳冬偕君过潍,密之南去,君独留,后此数与往返,患难中时复相从。故余存君画最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