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研究进展与性能评价

来源 :中国公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推动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的发展,梳理总结了国内外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原材料选用情况与制备工艺,明确了其较优掺配方案、制备方法,探讨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机理,全面调查了国内外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能与基本性能,对比评价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SBS沥青、橡胶沥青的性能差异,并基于数理统计结果与沥青相关规范,划分了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等级.结果 表明: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以高速剪切或胶体磨法为主,常用掺配方案及工艺为SBS 2%~3.5%、胶粉10%~20%、沥青加热温度170℃~180℃、剪切速度4000~5000 r·min-1;SBS/胶粉对沥青的复合改性过程以物理作用为主,辅以部分化学反应,且沥青组分、胶粉处理工艺将会显著影响改性材料分散状态;SBS与胶粉复合可使两者优势互补,其复合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大幅提高;与基质沥青、橡胶沥青、SBS沥青相比,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优势显著,流变分级基本满足PG 76和PG-22;综合统计箱形图数据节点与相关沥青规范,将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4个等级,并推荐了适用于寒区、温区、热区的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要求.鉴于当前SBS/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研究已有长足进展,建立室内改性工艺与工厂末端生产关系、探究耦合工况下性能演变规律、优化储存稳定技术与施工配套工艺将是其推广亟待攻关的方向.
其他文献
为改善热再生沥青路面性能,并有效提高沥青路面回收材料(RAP)的循环利用率,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RAP材料性能评价方法、变异性特点及变异性降低措施;针对不同粒径的RAP颗粒特性及特有的结团现象,分析了RAP颗粒分布对合成级配设计及其性能的影响;介绍了不同的新沥青等级确定方法及相关改进措施;评述了RAP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的不同测定方法及其对热再生混合料体积指标设计结果的影响;总结了RAP对热再生混合料不同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性能的热再生
环保耐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实现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以异氰酸酯为活性官能团的聚氨酯前驱体基反应型改性剂(PRM)制备改性沥青在环境保护和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价值.采用“微观-介观-宏观”的跨尺度表征方法,对PRM改性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与SBS改性沥青进行对照,评价了PRM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和抗热氧老化性能,明确了PR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RM改性过程存在明显化学变化,依托于改性过程中生成的氨基甲酸酯和脲等官能团,能够在沥青内部建立基于沥青质组分的共价交联网
METAMORPHOSISrnOur sudden shift away from a steadfast reality has prompted us to become more open to a radically innova-tive mindset and has forced us to not just be accepting of change but to be inspired by it. With previous bound-aries shattered, our im
期刊
硫磺部分替代传统石油沥青用于道路工程建设可减少石油沥青用量,降低施工能源消耗,促进工业废渣中硫磺的回收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环保价值.为探究硫磺掺量(质量分数)及养生作用对硫沥青(SEA)性能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验证硫沥青中硫磺的重结晶现象,对养生前后硫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能和黏度进行分析,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对养生前后硫沥青的流变特性和疲劳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借助荧光显微镜(FM)观察养生前、后硫磺在沥青中的微观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生后高硫磺掺量的硫沥青
针对乳化沥青与再生集料RAP黏附性不足而导致沥青与集料界面黏附性能薄弱,引发沥青路面耐久性差、服役年限短等问题,以不同掺量水泥作为外掺剂,制备乳化沥青胶浆,利用布氏黏度计测试其黏度,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胶浆复数模量G*和相位角δ,Zeta电位仪测定胶浆电位变化特性,确定了水泥和乳化沥青合理掺量;通过改进水煮法、光电比色法以及FTIR-ATR,GPC等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乳化沥青胶浆对RAP的裹覆特性,构筑了乳化沥青胶浆对RAP的“接触-裹覆-破乳-胶结”四阶段裹覆模型,并提出裹覆评价指标RCD,从而
为了实现盐侵蚀环境下再生骨料的评价与优选,提升再生混凝土渗透性研究水平,提出基于图像分析原理的再生骨料残余砂浆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手段定位并识别再生骨料表面的残余砂浆,定量分析残余砂浆在再生骨料表面的二维覆盖率,结合二维图像三维重构方法获取再生骨料表面残余砂浆的真实覆盖率.采用不同残余砂浆覆盖率的再生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通过电通量法研究残余砂浆覆盖率对再生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分析方法测试的3种粒径再生骨料残余砂浆覆盖率符合正态分布,证明图像分析覆盖率数据可靠;当再生骨料粒
新旧沥青的有效融合,对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入分析新旧沥青的扩散过程、量化两者的混合程度,对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及其性能调节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为了比较真实地模拟新-旧沥青的扩散行为,探讨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特性,不同混合条件下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定量分析、相容渗透剂对新-旧沥青迁移深度的影响.从微观尺度出发,首先模拟温拌再生混合料新-旧沥青融合的三阶段:物理裹附、机械拌合、相互扩散;在分层抽提的基础上,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获取沥青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情况,对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然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包含水泥、乳化沥青、旧料等成分,具有材料组成复杂、界面结构多变的特点,其对冷再生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具有显着影响.以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断裂性能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精细化的数值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细观结构特征精细重构和力学参数精确获取.采用彩色乳化沥青区分材料内部真实组成结构,并经过图像处理和MATLAB程序处理导入离散元(DEM)数值仿真软件中,进行冷再生混合料结构精细化重构;结合SEM原位力学测试方法获取考虑试件尺寸和加载速率影响的沥青砂浆精确力学参数,建立精细化的离散元数值仿真模型;基于精
中国钢渣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率较低,堆放占地且污染环境,急需开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而钢渣体积安定性不良且变异大是制约其大规模利用的首要原因.通过基于钢渣中f-CaO含量、分布、反应活性及与水反应难易程度提出钢渣集料体积膨胀演化模型,并利用钢渣粉、钢渣骨料的浸水膨胀试验开展体积膨胀模型参数的检验、拟合与验证.采用90℃热水浴浸泡试验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钢渣体积膨胀率、颗粒胀裂率与钢渣中f-CaO含量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模拟中的温度位移模型和材料脆性断裂模型研究f-CaO的体积膨
为探索矿渣、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应用于黄泛区道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基于粉煤灰、矿渣、脱硫石膏、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了粉土固化剂.研究了固化剂掺量(4%、6%、8%、10%)对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加州承载比(CBR)、水稳性能及抗干湿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使用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与其他固弃物协同制备的固化剂固化效果最优;固化剂掺量不低于8%时,固化土强度满足JTG D50-2017要求;固化土CBR值高于75%,满足JTG D30-2015中路基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