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离不开创新思维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老师布置学生作文,总有些同学会说:“老师,作文怎么写呀?念几篇范文给我们听听。”老师一批改学生作文,便会发现:一些同学抄书本上的文章,一些同学抄别的同学的作文。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着一种定势心理——依赖心理:依赖老师,依赖现成的文章,而不乐于、不善于动脑筋。他们只会看老师的指挥棒,囿于别人的现成思维中,而缺乏自己的思维方式,缺乏自己的作文目的、作文能力。
  自古到今,大凡璀璨夺目的作品,无不别出心裁、各具特色。《诗经》开创了风、雅、颂之体,率先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史记》首创了把文章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完善结合的先河,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屈原、李白以诗歌富有浪漫性地表述出自己的经历、心理和情感。杜甫则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个人的遭遇感受与社会历史现实写进诗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用小说体大胆描述家庭生活,开了作家独自写作长篇小说的先例。以上佳作、名人都能采用新体裁、新方法、新题材进写作,取得了骄人的文学成果,为后学者所推崇、所学习。
  好文章得自于创新思维,而那种鹦鹉学舌、步人后尘的文章是不可能挤进优秀作品行列的。也许有人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人,可说是一种懒惰成性的人,或是否认别人更否认自己的无能之徒。世界是广大无穷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事物是复杂变化的,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来,需要运用创新手法把作品写得引人入胜。
  学生要养成创新思维,进行有创意的写作,就应摒弃一味模仿别人。模仿别人有巨大的害处:其一、学生的写作思维易被别人束缚,被人牵着鼻子转,丧失了自立、自主。其二、学生作文的胆子会变得越来越小,丧失了自信、自尊。其三、学生不能形成鉴别文章好坏的能力。其四、学生开掘不出自己作文的潜力,形成不了特有的作文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其五、学生对作文会产生畏惧和厌倦心理,丧失写作的欲望。这样,学生也就写不出优秀的作文,作文只是些陈词滥调,空洞无力。
  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审题、立意时应有发散思维,做到一题多立意。学生应打破别人的常规,另辟蹊径,发别人未发之意,提别人未提之说。如此,写出的作文才会新颖、别致。朱自清以“背影”来体现送行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鲁迅的《藤野先生》歌颂了日本的藤野先生关心中国学生、热衷医学无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生在选材上也应多渠道、多方面。学生应广泛地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书籍报刊上的材料,从中挑选出最具表现力、最富独创性的作文材料。朱自清为了表达父爱,选用父亲的“背影”作为材料,可说是独特。
  3、在作文的谋篇方面,也应大胆创新。作文的开头,要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自然又新奇;中间则要过渡流畅,衔接紧密;结尾应余音缭绕,文已尽而意无穷。为了适应作文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对象,还须选用不同的文章结构方式。古今妙文,其结构无不别具一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先简述滁州山多,再详述众人随太守游玩之乐,最后抒写太守的感叹之声。《紫藤萝瀑布》则由眼前之花盛想起以前花之不幸,重点描绘今之花貌,由物及人,使文章内涵丰富。
  4、学生的遣词造句也要有新意、有特色。文字是文章的载体,是文章的外在化。好的文章,好的主旨,好的内容,需要配好的文字。好的文句应是流利、清新、富有本人风味,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尽情表意达情。只是模仿别人语句,往往会有笨嘴拙舌之感,辞不达意。
  另外,学生还应学习、体会他人的写作经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能、经验,这样能扩大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创新的源泉,开发智慧,增进创作才能。如此,我们就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作者单位:331508 江西省永丰县瑶田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时,我讨厌作文,作文也写得特差。时常招来班上那些“文学才子”的白眼,但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是老师自己的一次下水作文,写的是师生一起下乡秋收的生活感受。我骤然发现老师笔下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以及那朴实的情感就是我的所见和所感,原来老师的内心竟然是与我们相通的啊!由此也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后来为人师,也讲起了写作。学生写的各类文体都有,可是好文章实在不多。我经常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也总是老一套:优缺
期刊
没有一篇文章能脱离材料的支撑而存在。而不为文章承担任务的材料,以及不能用于文章的材料,不仅与作文毫不沾边儿,而且从根本上就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人以烧菜作比方,生动地说明了选材的重要性。我们到小菜场去买完青菜回来,并不是将一篮青菜统一倒进锅里炒了吃,而是要把菜根、烂泥、黄叶去掉,洗干净后,再根据炒菜的要求,决定用茎还是用叶,切丝还是切片,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再配菜、配料,才能炒出色、香、味俱全的
期刊
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的管理和技术实用人才。职高语文教学应紧扣为培养第一线生产的实用人才服务,所以职高语文教学应象在普高一样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实用能力,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语文这一直接服务于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最基本的工具,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实用人才。笔者认为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职高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抓住“实、新、趣、用”
期刊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
期刊
【摘要】数学被人们誉之为“科学美的皇后”,又被人们称之为“训练思维的体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相对创新思维精神和相对创新思维能力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较好地完成其教学任务,实现其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六性”。  【关键词】相对创新精神 相对创新能力 “六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极富科学美内涵的基础学科。数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数学被人们誉
期刊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又来自学校的教育培养。语文是民族之根。学语文不仅对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人的思维能力和人才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而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对语言素质的熏陶和培养能提高思维素质,从而也就促进了智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养成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它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人才,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新课标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它的出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创新。    一、教学方法中渗透新课标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激发学生的学习的
期刊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内容多种多样,本文主要谈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教育    现代散文家吴伯箫曾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为什么?那就是“感人的歌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美的载体,都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和不断要求知识创新的现实,现代教学要求的不只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且还有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更多地要求学生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知识,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可使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灵活,形成积极的个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
期刊
苏轼的词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北宋第一个专攻填词的作家柳永,而且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拓宽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形成了词作蓬勃向上的风枚,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他的词风豪放与婉约二者兼备,于刚健之中隐含女阿娜,其长调豪迈奔放,开宋词豪放一脉,其小令婉转清丽,别有境界。苏轼对词体的全面创新,提高了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促进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发扬光大。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