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8所院校调查结果的分析

来源 :江苏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资本禀赋与使用状况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较大影响.根据江苏省8校的2116份问卷调查数据,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禀赋与使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都较低,社会资本的使用机会较少,且通常运用“弱关系”与“低质量”的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造成贫困生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降低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等新问题.因此,既要利用完善就业市场、优化就业机制、创新就业政策与环境等政策性手段,又要发挥高校内部管理效用促进贫困生的社会资本生成与资本结构改善,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身社会资本运用能力,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其他文献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①的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他在匈牙利创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卢卡奇也因此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特别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展开物化现象的批判[1],这种批判也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趋势下,自愿组建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具有成员结构单一、自由度大、类型多样、学习能力强等特征,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社团专业化建设,对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资源,提升自身创业就业教育水平,帮助学生完成创业、就业准备.为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及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且紧迫的意义[1].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掌握的断折性共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与低并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被动性同行.因此,需要高校领导统筹建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高校教师要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并且,新时代大学生要增强自觉性,做文化自信的自学者.唯有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上下齐心、共同发力才能做好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
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境下,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促进全球投资贸易循环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重新调整策略,需要总结和反思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环境因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演化中的影响机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高校国防教育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三全育人”,转变思路在宏观上进行大思政教育,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基于此,高校要打造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聚焦课程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多元融合育人理念、全面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
文章从公共协商理念的视角探讨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高校新媒体事件.进而总结出高校新媒体事件不同于一般网络舆论事件,具有展开公共协商的潜质;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高校不应作为沉默者或只是事件多元主体的一员,而是有责任成为积极的沟通主体,促进公共协商的展开,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在具体的公共协商实践中,高校应在捍卫主流价值、引导争议话题、彰显人文关怀上做好公共沟通,从而达到寻求公众理解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扣好人生第一颗子方面大有裨益.而思政教育在培养个人思想品德、校准坚定的政治航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存在诸多契合之处.据此,本文阐述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主要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中心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最大限度地彰显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为目标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符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专题讲授、自主探究、成果汇报、实践教学等形式开展探究式教学具体实践,从而有利于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五育融合”育人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特点及其教学要求.本文基于“五育融合”的目标,用“五育”的眼光和理论视野尝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态进行重塑,分析其重要特征,探索其育人路径,为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目标,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研究启示.
高校教师发展政策是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主导因素,对其分析有利于规范和引领高校教师发展.文章通过对中国1949-2020年有关高校教师发展的55份政策文本进行NVivo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发展政策主题经历了四次变迁:注重培养科研素养阶段(1949-1977年)、致力恢复教学胜任力阶段(1978-1994年)、规范提升教学水平阶段(1995-2011年)、强化师德养成阶段(2012年至今).在这四次变迁过程中,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呈现出政策目标一贯性、政策内容集中性、政策措施多样性和政策对象突出性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