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被“流放”的审丑教育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承认美的力量的同时,不能忽略丑的力量,它们在持续对应中,平衡我们的感觉。正所谓,有丑作为参照,才能凸显美,没有丑,也就评判不出美。美与丑的这种关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丑。在文学文本中,为了凸显矛盾,使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常常塑造美的形象,又塑造丑的形象。读者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也应对“丑”进行判断、品评、鉴赏、批判,甚至宽容和改造,即所谓的审丑。审丑也是引导学生提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判断“丑”,追回被“流放”的审丑教育


  审丑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对学生鉴别丑这种辨识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而审丑的第一步就是要判断丑,了解何谓丑,将其与美区分开来。这是困难的。一方面,学生对美、丑的认识不同,很容易产生关于美、丑的分歧;另一方面,学生对美、丑没有一个大致的观点,只凭借喜好去评判美、丑。而这些都会对判断丑造成阻碍,使得课堂审丑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所认为的丑,然后以此作为依据进行丑的判断。这比直接进入对丑的判断活动更有效。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课文节选部分涉及两大矛盾,即封建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封建资本家与工人间的矛盾。可以说,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必然会有善恶、美丑之较量,因此,教师在进行节选部分阅读的时候,便不能只依赖于“审美”,而忽视“审丑”。而应在审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丑恶进行判断,形成鉴别丑的辨識能力,并从这一角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例如,周朴园这一人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其是戏剧中最丑陋的人。他对过去的鲁侍萍始乱终弃,这表现他的残忍自私;对“死去”的鲁侍萍念念不忘,供遗照纪念,这又表现出他的虚伪;对眼前的侍萍,他先是厉言相斥,而后软硬兼施,表现出他的阴险狡诈和冷血无情。

二、引导学生品评“丑”,追回被“流放”的审丑教育


  有时候,美与丑是不易分辨清楚的,它们的分界点因把持审美眼光的人来定,因此,有人以丑为美,有人当美作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片面地欣赏美,而不知何为丑,怎样品评丑,并取得确凿的证据,证明丑的元素,将丑从美中分离出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丑,获得能够证明哪个是丑的证据,进而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仅包含歌颂美好人物及自然社会风光的内容,还包含对典型的“丑”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调整学生的品评角度,使其在审美的同时,也进行对丑的审视,获得否定性的情感和价值评判,进而提升自身对美的判断能力,理解作者塑造丑的形象的方法及用意。
  还以曹禺的《雷雨》为例,经过学生的判断,已知周朴园是戏剧中最丑陋的人,几乎所有人的悲惨命运都是他一手造成的,让人无法原谅。但是这种认识毕竟停留在表面,为了切实地使学生理解他走向丑陋行径的原因,以及其丑陋行径对戏剧中其他人物造成的危害,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评丑。例如,面对鲁侍萍的突然出现,他一下子惊慌失措,但立马追忆往昔想稳住侍萍,旋即又与她分析利害得失。从“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来,他把别人想成像自己一样坏,资本家的嘴脸显露无遗。通过对这一丑陋人物形象的品评,学生更能深入文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一生轨迹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改造“丑”,追回被“流放”的审丑教育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可以改造,对于其他本质上是美的,但因外界原因导致其变丑的事物而言,也是可以改造的。所谓改造,一方面是为了启发学生将对丑和美的认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宽容的心怀,使其永存善心,不对丑陋漠然,怀一份悲悯之心,认识丑的可改造之处,进而将审美感知能力升华为一种创造美好世界的能力。这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才是最终目标。
  还以曹禺的《雷雨》为例,作者塑造了很多人物,其中繁漪这一人物备受争议,大部分学生认为繁漪是丑的、冷漠的、诡异的、充满戾气的。但作者在《雷雨》的序中这样评价道:“繁漪是最让人怜悯的女人,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一堆破碎的梦,但这条路引她向了死亡。”学生在了解其是一个受害者后,会重新看待繁漪,看到她的可改造之处,并由教师发起话题,让学生讨论:“如何挽救繁漪”。学生通过思考,可以了解到丑的可改造之处,一颗宽容之心得到呼唤。
  现代语文教育中,教师总是提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忽视审丑教育。在没有进行美丑平衡分析的前提下,对美的指认也是不成立的。美善的心灵要通过丑恶的烘托来“加分”,将丑恶覆盖,便不能使人获得感受美、呼唤美的强烈渴望,也不能使人深刻地理解美的伟大作用,所以审丑教育必须“追回”。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  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教学难点]  品析诗的第四联,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期刊
单元梳理课如何上?如何体现单元整合的智慧?如何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梳理课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的策略。一、文题再读,发现单元主题,树立“类”的阅读意识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练习3有读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讲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成语故事、积累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而“初出茅
期刊
中职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与社会实践接轨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能力是职业素质和能力范畴内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将口语教学的有效实现设定为重要课题,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促进说,并通过跟读、分角色朗读、通篇朗读等手段,奠定学生“好好说话”的基础。当学生具有当众发声的胆量,具有语言发音标准的意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篇章介绍、好书推介、读后感想发言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期刊
语文课堂是多变的,复杂的,当预设与教学相左时,一些教师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对此,应发挥教学机智,根据课堂的教学局面精心选择教学预设。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误差有哪些现象呢?都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该如何随机应变进行处理呢?一、启发灵感,搭桥铺路  在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根据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时,学生时常会出现无法生成的情况,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表现在:学生不愿意或
期刊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速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阅读内容的多样化,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養和阅读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对整本书展开的阅读活动,这里的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包括了一个系列的书籍。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是浅读、深读和精读,可以是课内阅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科学的阅读指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品
期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阅读教学策略来看,以援疑质理的方法切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可以不断拓展思维的寬度与深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援疑质理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探索。一、学生发现问题比老师抛出问题更重要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期刊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更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才能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寻找问题原因,还孩子注意力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注意
期刊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依旧要重视单篇教学。往常教授《陋室铭》一文,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课文,解一解文意,析一析文旨。思路清晰,效果不错,但学生缺乏体验,语文教学缺失性灵之光,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应把文本读丰厚,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境界,提高语文素养。[片段一]  生:这是一间环境清幽的陋室,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陋室周围种满绿色的植物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包括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就必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认识,当下广大语文教师已充
期刊
形色APP是一款辨识花草的神器,我们利用这款神器可以迅捷拍照识花,可以一键生成有诗词花语的植物美图。如果在小學语文课堂上借助于形色APP的原理,在教学时拓宽孩子的视野,打开教室这个有限空间与无限认知领域的“结界”,那么我们就可以让课堂的教学更具自然气息。我把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意称为“形色语文”。形色语文,把学生带入自然,把自然带进课堂,旨在用“绿色”的方式来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