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街道广场空间设计理论探讨

来源 :中国建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yong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街道广场空间设计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课题,街道广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必须从人性化的层面上进行研究,并结合地方城市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唤起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和参与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讨论。
  关键词:城市街道; 人性化; 空间设计
  Abstract: The design of urban street square is a new top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treet squa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s for people to live. It must b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c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itiate a discussion to raise more people to focus 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of human space in the street square.
  Keywords: urban street; humanization; space design
  街道广场(包括商业广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以及人们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长期以来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点,街道广场的人性化设计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就现状而言,城市环境的设计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街道广场中“使用不当”和“废置不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街道人们经常看到往往设有座位的地方没人坐,而不让休息的地方,人们偏偏喜欢停留;街头的许多建筑外部环境中的公共活动场地鲜有人光顾;广场中漂亮的草坪常被人穿越;遮挡人通过的栅栏常被人扭弯;街道有安全斑马线不走,宁愿翻越或绕行;宽阔笔直的城市干道除了川流不息的车流、神情麻木的现代上班族的匆忙身影,很少见到令人温馨回味的场景;拥挤简陋的街巷却人情浓浓,充满诗情画意……种种迹象表明,街道广场空间在设计的时候,还缺少了某些东西?而这正是一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与人情味的地方。
  如何从现有街道广场空间功能的简单划分,尺度超大,环境恶化,人车颠倒,文脉漠视,无视人的需求的反常中走出,是值得每一个有良知的建筑师、规划师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即连续性、生态性、可识别性、时代性、参与性及开放性概念,以期对城市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有所启发,如四会广场是目前市开放性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图1、2、3)。
  1.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连续性
  城市街道空间的形态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的线性形态,而广场作为线性上的的一些点缀而与之融为一体,这种特征决定了连续性的重要意义,其表现在空间上是“关系的集合体”,表现在时间上是“过程的复合体”。
  1.1 街道广场文脈的连续性
  街道广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的街道、广场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在进行城市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时必须从连续性出发,从环境的角度保持并发展这一特色,更好地体现其所具有的场所感和美学要求,并与当地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四会市中山公园,位于旧城干道处,来往行人十分拥挤混乱。计划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广场,设计时保留了其遗存部分,包括保留了原来的几株大树,扩大广场活动面积,成为附近街区宁静、舒适的市民人性化休闲广场(图4、5、6)。
  1.2街道广场空间的连续性
  街道广场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人性化空间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其空间的序列性,清晰的空间层次与序列、收放有序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使人们有清晰的方向感和场所感。在具体设计时,应注意空间形态的穿插、流动和呼应,处理好室内外环境的连续,以及室内外空间空间呼应和互借。在感受到内部环境的同时,又有外部环境的渗入,人们就能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舒展。同时,在创造街道广场空间时,也可有意处理得室内美化一点,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温馨、亲切和祥和。四会市海伦城市广场无论铺地、园林摆设、绿地、儿童乐园,室内场所等,也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图7、8、9、10)。
  2.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生态环境
  在人类文明引以无比自豪的今天,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各种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来的压力和紧迫感,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生态优劣,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一些重要的因素对市民的身心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2.1适宜的阳光照度
  阳光是人类赖以存在物质要素之一,在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时,就应充分尊重人的“阳光权”,一方面使人在寒冷的冬季能够感受到明媚温暖的阳光,另一方面,也应尊重人们在炎热夏季对一个凉亭,一片阴影的喜爱,如市区马田公园等(图11、12、13、14)。
  2.2清新的空气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当街道广场中的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空气中的含氧量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才使人头脑清新,心情愉快,只有这样才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街道广场空间才具备人性的功能,否则即使建设得再好的城市街道广场也将使人毫无兴趣。在生活街道及广场附近,应控制车辆进入,迁移工业废气污染较重的企业,还市民一片“净空”。
  2.3安静的环境
  研究表明,让人呆在一个十分寂静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恐怖危险而造成精神上的窒息;反之,过强的声音也会使人不适,声压超过50db,使人感到嘈杂;超过80db听不清对方讲话,达到160db就会使人耳膜穿孔。根据这一要求,街道广场空间的声压最好不要超过70db,这样才会使环境安静而不死寂,活跃而不嘈杂,使人们身心健康得到保证,而心情获得舒展。   2.4丰富的自然要素
  山、水、植物、花鸟、草坪作为街道广场中除人之外的生态自然要素,人类天性中就具有亲近自然的要求。中国古人崇尚“人者乐山,智者乐水”,更有“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雅逸。在今天的喧闹拥挤的尘世中,人类远离大自然的拥抱,生活在冷漠的人工制造物中,创造人性化的城市街道广场空间,就应还城市一片自然,给人一份清雅,满足原本从大自然中来的人类渴望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性要求,如堤园、碧海湾公园(图15、16、17)。
  建立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生态原则,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
  3.城市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指对象的局部能效的为人们所认识,并形成统一整体印象的性质。我们的街道广场设计应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设计出有个性的空间能更好地吸引人,便于人们识别和记忆。街道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是动态和静态的统一,动态是指人在活动中对环境的认识,指人在停滞中对环境的认知。
  3.1动态识别
  人在街道广场中的活动是连续的,这就要求街道广场空间环境应当是连续的,其可以是连续的空间组合,也可以与道路相连续。空间环境的连续性使人们的生活与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连续和秩序成为认知环境的参照,从而使空间环境易于识别。
  城市公共建筑外部环境中,应有特定的要素具有引发、诱导、解释、接应、转变、支配、保留并协调环境的作用,这些要素成为环境的标志,以满足人在动态中的认知要求,使人们保持对运动的起点、终点、方向、方位和目标的感知。
  3.2静态识别
  静态识别包含在动态识别中,运动中的认知过程可以理解为已经通过环境印象的总结和即将到达环境的判断和推测,它是静态认知的积累。它作为“交往流”的聚汇点,是静态认知的场所。人在静态中对环境的识别,要求环境有明确的观赏边界,它每个方向上应与周围的环境有明显的视觉区分,其中封闭的空间具有良好的静态识别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精美的细部、可供停留的场地、草坪、台阶、可供观赏的水池、喷泉、雕塑,可供乘凉、避雨的敞廊、建筑底层架空的广场等,都成为人们认知环境的识别物(图18、19、20、21)。
  4.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时代性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电脑、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城市文化的蜕变,形成全然不同的高科技、高情感的文化形态。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古街坊,而应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人性化城市设计的方法将新的开发纳入城市的整体网络中去,体现时代性特征,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4.1街道广场的立体化、系统化发展
  城市是整合和统一的存在,当代城市职能要素的高度集聚及其所面临的复杂性迫切要求将系统的观念融入城市设计;并且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变得越来越少,而经济发展及商务交易的日益增长则需要城市提供充分的使用空间,这就要求在街道广场设计时应对土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维的综合开发。街道广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要求其发展的过程中在系统化、立体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空间需求,处理好立体绿色设计、立体交通设计,使人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经济、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4.2街道广场空间的高技术、高情感倾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城市街道广场建设中反映出来。一些智能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街道广场原先意义上的人性化要求。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城市空间的一般要求,而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时代性的必然结果(图22、23、24、25)。
  5.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間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与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失联。在城市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活动参与”、“决策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的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
  人性化设计要求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需求出发,而调动市民的参与性。首先是内驱力的唤醒,从需求着眼,让街道广场关联到每个人,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活动之中;其次是为人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层次性;第三是作为活动的空间载体,要富有较大的文化内涵,使人既受到文化的感染,又积极参与文化意义的认知和理解活动,使街道广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有市民的全身心投入,才有街道广场空间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之具有人性和人情味。
  参与性,不仅表现为市民对街道广场各种活动的参与,也体现在街道广场的创作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市民的意愿、意见,发挥市民的集体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两者的意图能够及时沟通、交换,更直接地反映他们的心声,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要求,充分展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用,人民城市人民管”实质精神,而非停留在口号上(图26、27、28、29)。
  6.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开放性
  在论述街道广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开放性原则之前,我们需要对开放空间的概念加以明确,开放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而街道广场作为典型的廊式和点式开放空间体系,其也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也即尊重市民的自由选择及对其行为活动的支持。
  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各方面都从封闭向开放发展。街道社会形态的构成也日渐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现代化的都市不再象过去那样以墙环绕,而应以更加开敞的胸襟接受公众,允许市民自由活动。扩展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并透过环境的开放,提供社会阶层的混合,强化环境意象(图30、31、32、33)。
  另一方面,城市街道广场作为人造环境,不仅要与自然协调,而且也要适应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变化。街道广场不仅是静态的三维空间,还应考虑动态的时间与人的因素,以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街道广场环境,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来研究街道广场形态与社会生活形态的互动互适关系,以期创造一种“柔性的、开放的”空间环境。
  近来,街道广场空间的开放性特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主要呈现为“室内室外化,室外室内化,交通网络化”越来越多的街道广场空间不再分割断裂,而是逐渐形成相互保持一种开放性,以满足人们活动需要。小海口堤园广场设施简陋,现有计划改造 (图34、35)。
  街道广场空间设计旧有的形式主义、功能主义不能解决带来的人口剧增、交通混乱和环境恶化;也背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造成环境的死板枯燥,缺乏生气和人情味,而受到普遍的质疑。如何更好地提高城市的空间质量,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满足人们行为、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已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万敏,郑加华.城市形象营造的新方法,城市规划2009(10)72-74
  [2]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珂,夏健,杨新海著.城市广场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编号】1627-6868(2017)05-0052-07
  【作者简介】李学伟,工学硕士学位,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现任四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浙北湖州地区,部分场地不良地质的岩溶强发育,存在较多的地下溶洞,为保证桩基质量,一般采用一桩一探方式,勘察出的溶洞大概尺寸大小和洞内的填充物的情况,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对溶洞采用抛填法、灌浆法、灌注混凝土填充法、套放大小钢护筒法等处理方法。本文总结了对溶洞采用水泥粉煤灰注浆法对岩溶治理的经验,达到了工程设计要求桩基地下持力层保证一定厚度完整基岩的规定,从而保证了钻孔桩的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
期刊
摘 要:河道一直是江南城市赖以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依水而建的城市及居民们似乎逐渐遗忘他们身边的河道。为了唤起人们对江南城市市中心河道的回忆、重现河道历史景观,本文首先通过对于样本河道的研究分析现在江南城市市中心河道的不良状况,然后将样本河道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得出影响河道的关键因子,再将关键因子二次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最适宜着手设计改建的关键因子,由此提出了“引人治水”的河道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某螺栓球网架钢结构管桥因长期服役引起的钢构件材料退化、在气候变化引起温度变化幅度不断增大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对该工程处于特殊环境下进行补强加固。考虑到空间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对施工荷载作用比较敏感和钢结构安装工艺要求比较严格,同时兼顾加固施工不能影响结构正常使用,本结构采取新增钢结构结构柱支托及结构顶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设计,经检测和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经济性出发,按照限额设计的要求,基于高层建筑理想计算模型,讨论结构侧移特征,分析高层建筑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位置,提出“梁配筋图归并以楼层层间位移相近为原则”的归并理念,对施工图审查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侧移特征;最大层间位移;限额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economy of the structur
期刊
摘 要:介绍了影响中国和日本造园理念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由于不同民族个性和不同生存环境而各自形成的不同空间意境的园林艺术形式。  关键词:美学;古典园林;造园  Abstract: The Aesthetic Origi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gardening concept, formed their own personality because of the di
期刊
摘 要:大型集中排烟系统末端区域排烟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排烟风机的吸程过小,吸气范围不大。防治对策:一是限制排烟系统的规模;二是采用“接力”方式排烟;三是采用中心汇集式排烟方式;四是研发强力排烟吸风机。  关键词:大型集中排烟系统;排烟效果;风机吸程;零流量特性  Abstract:large on regional exhaust system at the end of exhaust smok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加铺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成因、扩展模式,进而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防治措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应力吸收层  中图分类号:U416.26 文献标识码:A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好、反光性好、养护费用低、建筑材料易取的路面结构,在高等级、重交通的道路上有着广泛应用。但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长和超
期刊
摘 要:随着苏北地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开始突显,由于量广面大,对工程质量的危害性大,不仅影响住户的正常使用,给住户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也影响行业的形象。因此,有效地预防、治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成了当前建筑行业的当务之急。本人结合苏北地区的房屋住宅工程建设以及市内住宅小区普遍调查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對策和
期刊
摘 要:面对本土文化精华的逐渐流失,运城圣惠公园通过景观的形式,将地域历史文化采用片段再现的方式加以诠释。两条景观轴、三个历史文化空间分别在讲述着运城5000年的历史,以景观的名义展示运城历史与人文的独特性,使人们了解运城悠久的城市文化历史,强化城市文化记忆。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表达;运城;圣惠公园;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the face ofa gradual loss o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某古建筑平移过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古建筑;平移;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key points of quality control about the procession of an ancient building 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