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阈下古村落资源开发困境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农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am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村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区域特色.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中,对古村落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资源开发不当或过度、发展模式与当地社会不协调等问题还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的困难,导致古村落资源开发与当地人居生活和生态环境不均衡发展,影响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古村落资源保护与人居环境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转型迎来了更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村经济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日益向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以及创新化方向发展,但仍存在制度建设缺位、技术创新进程缓慢、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本文对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为日后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对策意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生态治理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产业兴旺、乡风塑造、基层治理、生态优化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也十分关键.本文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农村治理的完善优化以及农民素养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保障农民住宅安全,改善农民住宅条件,提升村落整体质量为前提.由于规划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等原因,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房屋质量存在隐患以及农村环境受到污染等,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合理规划住宅布局,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样才能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
近些年来,以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这种经过组织再造而衍生出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农村传统的离散型居住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治理逻辑.因此,基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优化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各地区还需制定科学村庄规划,多方筹集人居环境优化资金;完善人居环境优化配套设施;激发人居环境优化主体内生动力,提高人居环境优化宣传力度.
随着城乡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旅游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农村旅游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体现了旅游业与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时,也说明农村旅游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农村旅游的平稳持续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就必须把握农村旅游发展格局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厘清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才能给出符合中国农村旅游发展规律的对策建议.
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失业现象是我国失业保险领域中最为薄弱、漏洞较多的环节.迄今为止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和各地实施的《失业保险》,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仍然存在突出的应保未保问题、领取条件不合理、统筹层次不高等问题.然而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的可行性,源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和需要,来自国家的高度重视,来自农民工群体对失业保险的需求.应该做到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效率并重,增强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促进功能,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破解失业难题,进而增强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
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是人才,人才是带动新农村建设、保持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源.然而,由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人才吸引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难以显现.农村创业青年是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农村实现人才聚集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村青年创业引导机制,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才的聚集,也是活跃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如何以机制建设激发农村创业青年的积极性,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也考验着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未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三农领域各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日益增多,尤为显著的是农村人力资源回流速度加快.它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受到知识技能掣肘、人力资本回报较低、人力资源回流意愿薄弱等,都影响着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因此,政府部门应协同企业、培训机构等,强化面向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培训、增大农村人力资本回报、以多元扶持强化回流意愿.
普通农户在市场竞争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自愿组建的互助性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不过,“空壳化”问题也随之出现,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因此,应多维度分析合作社“空壳化”的形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强的调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