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追施对玉米产量、农学利用率及追肥吸收效率的影响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重建最优施肥算法模型(NFOA)需要引进新的参数,研究追施氮肥对玉米追肥利用率和吸收土壤氮量的影响.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氮水平,纯氮用量分别为0,50,100,150,200 kg/hm2(N0,N50,N100,N150,N200),探讨追肥后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玉米吸收土壤氮量的变化.2017年在相邻地块验证2016年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2016年只施基肥的各处理中,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农学利用率无明显差异,平均值为21.56 kg/kg;追肥农学利用率随着追肥量增加而逐渐下降,在N1处理下追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4.01 kg/kg.随着追氮量增加,玉米总吸氮量有明显提升,但是玉米吸收土壤氮量占总吸氮量的百分率有所下降,在N4处理下最低,为57.15%.玉米追肥利用率与追氮量之间可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随着追氮量增加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7年田间试验:2个品种玉米追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基肥农学利用率;玉米吸收土壤氮量和追肥利用率均随追氮量增加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与2016年试验相似的趋势.玉米从土壤中吸收氮量,追肥利用率随着追肥量不同而变化,因此综合考虑追氮量对农艺效率、追肥利用率以及吸收土壤氮量的影响,进一步为构建最优施肥算法模型(NFOA)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精准追肥.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吉林省西部地区沙棘造林技术,同时以沙棘纯林和林药间作2种造林模式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其预期经济效益.
为加强对海南捕鸟蛛(Cyriopagopus hainanus)的保育利用,在海南省三亚育才镇、乐东尖峰岭、五指山市三地,采用踏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南捕鸟蛛巢穴生境特性及不同生境条件下巢穴密度与几何特征等筑巢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海南捕乌蛛适宜活动温度为24.0~27.3℃,巢周相对湿度为88%左右,多筑巢于西坡、南坡和西南坡的坡面与坎面上.其成体蛛巢密度的排序为次生林>橡胶林>槟榔林.成体蛛巢穴洞口直径和洞穴容积在三亚育才镇不同植被类型下差异显著(P<0.05),其中,橡胶林>次生林>槟
粪菌移植作为近年来国内外较为热门的一项研究,对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CDI)有着显著成效,并且在一些炎症性肠病(IBD)、顽固性便秘、代谢病等也有着显著效果.利用粪菌移植治疗人类各种疾病有很多报道,但对于动物的粪菌移植相关文献却很少,新生仔猪的粪菌移植相关文献则更少.文中就粪菌移植的途径,以及粪菌移植对新生仔猪肠道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的产出量与日俱增.多项规定的出台限制畜禽粪便的随意抛洒及丢弃.对畜禽粪便的回收再利用方法的需求迫在眉睫.利用畜禽粪便饲养蚯蚓一举两得,即消耗了粪便,又创造了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相比于其他利用方式,养殖蚯蚓对畜禽粪便用量大、投入低、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本文介绍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利用畜禽粪便养殖的注意事项,以及养殖蚯蚓的越冬方法,以期为东北地区蚯蚓的养殖提供技术基础.
黄鼬(Mustela sibirica),又名黄鼠狼、黄狼、黄皮子、黄大仙等,属哺乳纲,食肉目,鼬科,鼬属.黄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低危(LC),“三有”保护动物.rn身体细长,头细颈长,四肢较短.耳壳短而宽.足具5趾,趾间有小皮膜.鼻基部、前额和眼周呈暗褐色.鼻垫基部和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体背呈沙黄或橙黄色,腹部稍浅.背腹色差异不显著.四肢、足背和尾与体背同色,尾端毛色大多较暗,多褐黑色.阴茎骨基部膨大呈结节状.
期刊
通过调查在吉林省靖宇县栽培的5~6年生7个高丛、2个半高丛、2个矮丛蓝莓品种的基生枝数量、冻害数量、长度和冻害长度,计算冻害数量百分率和冻害长度百分率.结果表明:在露天越冬的条件下,所有品种不同树龄的1年生基生枝全部被冻死.
褪黑激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类激素,在毛囊的发生发育过程中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诱导动物绒毛提前生长,对动物绒毛的质量和等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简述了褪黑激素的合成过程与分布情况,其受体的分类和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以及在毛囊发生发育过程中其对相关通路基因的调控作用,并对褪黑激素在毛囊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今后关于褪黑激素对毛囊发生发育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利用森林经理调查资料、野外调查数据和CBM-CFS3模型,对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Richards模型对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龄-蓄积生长模拟效果较好,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净初级生产力(NPP)随着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后趋于稳定状态;林龄为20年左右时,NPP达最大值;日本落叶松地上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林龄为50年左右时达最大值.
采用自制的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和普通聚乙烯地膜(PE膜)覆盖的方式探讨了其对红松移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膜化剂的红松移栽苗栽植密度与对照相同,能够达到PE膜的2倍,保存率达到95%以上,明显高于PE膜.覆盖膜化剂的红松移栽苗第一年高生长能够达到4.7 cm,相比对照提高了14.6%;且地径第一年生长量达到0.33 mm,为对照的3.3倍.覆盖PE膜虽然能够显著提高红松移栽苗第一年地径生长量,但是与膜化剂相比差异不显著.
通过观测我国东北东部天然次生林对降水的分配效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在1.69~24.36 mm时,森林各水文分配效应总体表现为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和树干茎流量随之增大.当降雨量较小(1.69~4.91 mm)时,穿透雨量、地表径流量和树干茎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低速增加趋势;当降雨量较大(4.91~24.36 mm)时,其增加速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