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异常的背景下,我国为了加强与周边世界经济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边疆国际窗口的区位优势,提出建设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改革战略,选定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边境县级市建立试验区。在国家具体政策出台之前,各试验区都在积极配合中央策略制定实施方案,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硬件设施再建设。本文就试验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设策略。
关键词: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260-02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大我国与周边世界经济区域合作的平台建设,根据国际战略区位特点,201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明确提出,在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边境县级市建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是从特区“引进来”模式向试验区“走出去”战略的升级。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对我国直接通往越南、缅甸和俄罗斯,面向东南亚、南亚、东亚、欧亚等社会经济交流合作搭建“桥头堡”的战略平台,是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圈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各试验区都在积极备战,制定试验区实施方案,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但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大软环境的优化发展,其中,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尤其当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保证试验区功能有效运行,充分利用试验区跨境民族交流合作的推动力。
一、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新成立的三个试验区,都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祖国边陲,受到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试验区内多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缓慢,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满足边疆社会繁荣稳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三个试验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数属于跨境民族,民族间的民间交流和边贸历史悠久,即使战争期间也没有停止过。因此,在试验区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两国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稳定。全国95%以上的景颇族、85%以上的德昂族和75%以上的阿昌族聚居在德宏瑞丽试验区及外围临近区域,东兴试验区则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加大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对聚居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缓解试验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量的供给大于需求,但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却情况相反。根据杨鸿等人对边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供求的预测,内蒙古、云南、广西三省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供求未来10年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①试验区随着大量内地及国外企业的进入,产业规模扩大,对人力资源需求急速增长。但由于试验区地处边疆,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不可能全部从内地进行招聘,在人力资源成本压力下,大部分人力资源还得从当地解决。加大试验区内及外围区域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缓解试验区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3.发挥跨境少数民族的特殊交流沟通作用。试验区跨境民族与国外民族世代保持民间交往关系,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从古到今有着通婚、血亲等关系,他们是长期以来两国边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试验区建设要立足边疆实际,借助两国民族关系,加大试验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市场平台。另外,试验区企业的项目开展离不开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少数民族介入跨境民族的边贸市场。
二、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
由于试验区受到地理、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人力资源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呈现质和量的短缺问题,困扰着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普适性问题
三个试验区少数民族发展的特点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不足。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试验区均为边境县级市,除了满洲里试验区人口超过20万外,东兴试验区和瑞丽试验区总人口不足20万,而少数民族总人口均不到10万。由于试验区少数民族不仅是本区域内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与试验区外围同类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其他民族无法代替的。但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较少,所起到的带动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有限,这对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不利。
2.教育层次整体偏低。三个实验区内少数民族教育整体落后,目前均无本地独立高校,在区外所属州市的高校较少,办学层次及规模无法满足当地少数民族教育需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少数民族受到经济条件、就业形势、传统观念等影响,高学历教育的人口数量较少,远远低于同区域汉族的教育水平。这一状况不仅造成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还给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带来更多负面性。
3.人力资源结构问题突出。少数民族长期受到传统民族习俗的影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较为突出。民族性别、民族宗教、语言支系、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大,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及认知影响,女性教育水平严重偏低,男性社会劳动参与度下降,女性成为人力资源的主体,但文化素质极低。在宗教、习俗等环境下,许多少数民族会做出与市场经济性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试验区市场经济发展。
(二)瑞丽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发展特点
与其他两个试验区相比,瑞丽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存在自己的特点。
1.人力资源建设国际性突出。瑞丽试验区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当地主体少数民族,其中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是全国聚居民族,与缅甸的民族相对应。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节日,中缅双方都共同组织参与,如胞波节、目瑙纵歌节等,成为跨国界的世界性节日。瑞丽试验区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只为本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是吸引国外民族资本、市场资源共享的国际化战略。
2.中国自主发展策略的转变。中缅双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国际矛盾与利益的博弈关系,长期以来,缅甸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主要大陆交通枢纽,成为东西方战略竞争之地。从边境贸易区、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到立项未决的中缅跨境合作区,中国都希望能与缅甸建立战略性平台区划,但都没有得到缅甸对等的支持。多年来的经济区划变革来看,建设双边推动模式的市场平台较为困难。建立试验区,提高自主开发开放程度,利用国际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自身的发展吸引对方的开放,走出对缅的依赖性。
三、加强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思考
鉴于试验区少数民族具有外来人力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1.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支撑。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除了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赤贫问题外,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教育、就业政策、人力资源团队开发等政策的制定。特殊教育包括青少年教育程度、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市场经济意识、经营管理等,使少数民族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加强本民族及跨国民族的文化、族群等信息掌握。制定倾斜性就业政策,帮助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走出村寨,加入到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队伍中。同时,支持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团队建设,以团队的力量加大民族产业和民族市场开发。
2.少数民族教育模式的改革。加大少数民族针对性教育,青少年阶段应扩大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民族核心价值等教育,提升少数民族价值认同感和影响力。同时,扩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大地方少数民族教育规模,如地方高校招生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支持等。德宏州政府向云南民族大学每年报送民族委培生,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在德宏师专开办小语种专业,培养地方乡镇民族干部,提高干部队伍学历教育,这些有针对性教育,为当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根本性保障,也加大了试验区软环境建设,扩大了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储备。
3.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跨国合作模式。鉴于试验区跨国民族特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需要注重跨国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国际性人才,才能加大试验区对外辐射作用。瑞丽试验区内,中缅两国教育资源共享影响力较大,边境缅甸中小学学生到中国上学人数渐增,德宏师专多年来招收缅甸学生,招收当地小语种专业和应用缅甸语专业,每年派出教学团队到缅甸授课讲学,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下,实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跨国合作,为试验区跨国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4.跨国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开放尝试。人力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但在经济区域行政化特点下,许多政策制度阻碍着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如我国的户口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户口限制政策、劳动力产权制度等,国际之间也存在较高的流动门槛限制,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的绿卡条件,都降低了市场对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效率。试验区应立足本国发展战略区位,建设外向型和自主型开发开放市场经济,需要借助双方人力资源的合作才能实现。为此,有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跨国开放的政策尝试,真正将两国人力资源流动实现“零关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促进试验区的开发和发展。
注释:
①杨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及对策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参考文献:
[1]符涛,崔骅.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林,利经纬.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视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260-02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大我国与周边世界经济区域合作的平台建设,根据国际战略区位特点,201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明确提出,在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边境县级市建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是从特区“引进来”模式向试验区“走出去”战略的升级。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对我国直接通往越南、缅甸和俄罗斯,面向东南亚、南亚、东亚、欧亚等社会经济交流合作搭建“桥头堡”的战略平台,是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圈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各试验区都在积极备战,制定试验区实施方案,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但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大软环境的优化发展,其中,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尤其当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保证试验区功能有效运行,充分利用试验区跨境民族交流合作的推动力。
一、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新成立的三个试验区,都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祖国边陲,受到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试验区内多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缓慢,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满足边疆社会繁荣稳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三个试验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数属于跨境民族,民族间的民间交流和边贸历史悠久,即使战争期间也没有停止过。因此,在试验区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两国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稳定。全国95%以上的景颇族、85%以上的德昂族和75%以上的阿昌族聚居在德宏瑞丽试验区及外围临近区域,东兴试验区则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加大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对聚居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缓解试验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量的供给大于需求,但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却情况相反。根据杨鸿等人对边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供求的预测,内蒙古、云南、广西三省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供求未来10年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①试验区随着大量内地及国外企业的进入,产业规模扩大,对人力资源需求急速增长。但由于试验区地处边疆,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不可能全部从内地进行招聘,在人力资源成本压力下,大部分人力资源还得从当地解决。加大试验区内及外围区域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缓解试验区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3.发挥跨境少数民族的特殊交流沟通作用。试验区跨境民族与国外民族世代保持民间交往关系,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从古到今有着通婚、血亲等关系,他们是长期以来两国边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试验区建设要立足边疆实际,借助两国民族关系,加大试验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市场平台。另外,试验区企业的项目开展离不开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少数民族介入跨境民族的边贸市场。
二、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
由于试验区受到地理、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人力资源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呈现质和量的短缺问题,困扰着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普适性问题
三个试验区少数民族发展的特点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不足。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试验区均为边境县级市,除了满洲里试验区人口超过20万外,东兴试验区和瑞丽试验区总人口不足20万,而少数民族总人口均不到10万。由于试验区少数民族不仅是本区域内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与试验区外围同类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其他民族无法代替的。但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较少,所起到的带动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有限,这对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不利。
2.教育层次整体偏低。三个实验区内少数民族教育整体落后,目前均无本地独立高校,在区外所属州市的高校较少,办学层次及规模无法满足当地少数民族教育需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少数民族受到经济条件、就业形势、传统观念等影响,高学历教育的人口数量较少,远远低于同区域汉族的教育水平。这一状况不仅造成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还给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带来更多负面性。
3.人力资源结构问题突出。少数民族长期受到传统民族习俗的影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较为突出。民族性别、民族宗教、语言支系、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大,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及认知影响,女性教育水平严重偏低,男性社会劳动参与度下降,女性成为人力资源的主体,但文化素质极低。在宗教、习俗等环境下,许多少数民族会做出与市场经济性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试验区市场经济发展。
(二)瑞丽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发展特点
与其他两个试验区相比,瑞丽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存在自己的特点。
1.人力资源建设国际性突出。瑞丽试验区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当地主体少数民族,其中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是全国聚居民族,与缅甸的民族相对应。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节日,中缅双方都共同组织参与,如胞波节、目瑙纵歌节等,成为跨国界的世界性节日。瑞丽试验区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只为本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是吸引国外民族资本、市场资源共享的国际化战略。
2.中国自主发展策略的转变。中缅双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国际矛盾与利益的博弈关系,长期以来,缅甸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主要大陆交通枢纽,成为东西方战略竞争之地。从边境贸易区、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到立项未决的中缅跨境合作区,中国都希望能与缅甸建立战略性平台区划,但都没有得到缅甸对等的支持。多年来的经济区划变革来看,建设双边推动模式的市场平台较为困难。建立试验区,提高自主开发开放程度,利用国际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自身的发展吸引对方的开放,走出对缅的依赖性。
三、加强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的思考
鉴于试验区少数民族具有外来人力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1.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支撑。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除了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赤贫问题外,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教育、就业政策、人力资源团队开发等政策的制定。特殊教育包括青少年教育程度、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市场经济意识、经营管理等,使少数民族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加强本民族及跨国民族的文化、族群等信息掌握。制定倾斜性就业政策,帮助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走出村寨,加入到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队伍中。同时,支持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团队建设,以团队的力量加大民族产业和民族市场开发。
2.少数民族教育模式的改革。加大少数民族针对性教育,青少年阶段应扩大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民族核心价值等教育,提升少数民族价值认同感和影响力。同时,扩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大地方少数民族教育规模,如地方高校招生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支持等。德宏州政府向云南民族大学每年报送民族委培生,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在德宏师专开办小语种专业,培养地方乡镇民族干部,提高干部队伍学历教育,这些有针对性教育,为当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根本性保障,也加大了试验区软环境建设,扩大了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储备。
3.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跨国合作模式。鉴于试验区跨国民族特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需要注重跨国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国际性人才,才能加大试验区对外辐射作用。瑞丽试验区内,中缅两国教育资源共享影响力较大,边境缅甸中小学学生到中国上学人数渐增,德宏师专多年来招收缅甸学生,招收当地小语种专业和应用缅甸语专业,每年派出教学团队到缅甸授课讲学,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下,实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跨国合作,为试验区跨国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4.跨国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开放尝试。人力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但在经济区域行政化特点下,许多政策制度阻碍着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如我国的户口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户口限制政策、劳动力产权制度等,国际之间也存在较高的流动门槛限制,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的绿卡条件,都降低了市场对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效率。试验区应立足本国发展战略区位,建设外向型和自主型开发开放市场经济,需要借助双方人力资源的合作才能实现。为此,有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跨国开放的政策尝试,真正将两国人力资源流动实现“零关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试验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促进试验区的开发和发展。
注释:
①杨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及对策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参考文献:
[1]符涛,崔骅.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林,利经纬.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视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