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25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指出了制约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提升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 科技創新 原则 建议
  
  一、城农业科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农业科技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意义重大。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缓解资源约束,开拓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国际农业竞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从农业抓起。没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农业,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效益型农业和竞争性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科技创新对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加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有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对全省农业发展的支撑力日渐彰显,据统计,我省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006年,山东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6.6亿元)、农产品出口额(80.9亿美元)、肉类产量(762.9万吨)、水产品产量(757.0万吨)、蔬菜产量(8309.3万吨)、水果产量(2513.4万吨)、油料产量(363.9万吨)七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粮食(4048.8万吨)、棉花(102.3万吨)产量两项位居全国第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果、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8.3元,比2005年增长11.1%。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据统计,全省农业产业化基地达到3000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达到6000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47家,名列全国第一。04年全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57家,新增就业岗位500万个,发展产业化基地一万余个,使我省50%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化组织,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00亿元,十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60元。农产品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1/3,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创新促进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了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我省的主要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种植比例由95年的10%提高到了2004年的90%以上,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0%提高到04年的43.5%,达到了823亿元,居全省种植业产值之首,林果产业的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年的12.5%提高到04年的18.6%,达到18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年的22%提高到04年的28.6%,达到了1010亿元。
  
  4、科技创新带动了农业快速发展
  山东省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瘦肉型猪良种覆盖率90%以上,肉鸡良种覆盖率达100%,作物供种率比1995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在抓住种子源头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在动物克隆、保护地栽培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均实现了关键性技术突破。“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与开发”促进了山东日光温室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山东设施蔬菜的稳步发展,创造了面积、单产、总产、出口等多项第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制约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 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仍未建立健全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现有科技体制机构庞杂,层次不清,任务重复,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高,效率低下。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科研定位过分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致使每年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善造成严重浪费。五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最近十几年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有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所需经费来说,仍有很大缺口,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统计,2004年我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其他文献
为了在蛋白水平认识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生长调控作用及机制,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其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成功构建了重组星
动态定价早期主要运用于航空、饭店、体育赛事及医疗等短期内产能很难调整的企业里。近年来,现有动态定价策略在零售业和其他行业中不断被认可。Elmaghraby和Ke-skinocak(2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客户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对于企业的客户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客户关系管理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农民生
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体育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新时期体育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管理工具,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价系统。本文则基于平衡记分卡,为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评价体系,力求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方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同企业的自主创能能力,本文借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运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可以通过借鉴引进、模仿和原创三神模模式,教师应该致
一.为什么要打造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随着2006年12月11日的到来,金融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金融业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在这个全球化的竞争时代,企业要获得持续、稳定的生存与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竞技水平最高的世界体育盛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奥运会的各种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的充分展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参与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