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高频超声波作为评估银屑病斑块严重程度的方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声影像在皮肤科中已应用于皮肤肿瘤和皮肤病,如黑素瘤、基癌、银屑病、硬皮病、接触性皮炎和异位性皮炎等.A型超声波提供了一维的资料,表达了探测物的距离;B型超声波提供了二维的影像.早期应用低频率B超(2~20MHz)显示银屑病图像,其分辨力充其量为200μm,而高频B超(40~50MHz)使皮肤结构更清晰可见.该文研究在高频率范围中的成像能否为识别银屑病的斑块严重度提供资料.

其他文献
近10年的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促进SSA/Ro抗原在角朊细胞膜的表达,这种表达依赖于中波紫外线,并与照射强度有关。雌激素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并能增强紫外线对角朊细胞的影响作用。另外,紫外线还可以使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增多,而白介素1又可参与调节角朊细胞产生核抗原,如ssDNA。
糖原累积在银屑病损害中是本病之一特征。按湿重计,银屑病皮肤糖原含量是正常皮肤的5倍。虽然这些研究表明当皮肤从正常向银屑病转变时,可以发生物质代谢变化,但是,关于银屑病未被累皮肤的代谢情况,特别是关于糖原含量无确切报道。本文研究银屑病未被累和被累的皮肤之间糖原含量有无差别。研究对象是50例银屑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对照)。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作了皮肤活检。在银屑病患者,标本取自被累(损害)和未被累部位
结节状原发性限局性皮肤淀粉样变为一种罕见病,好发于面部、四肢、躯干及生殖器等部位皮肤。由于类淀粉蛋白沉积,而表现为单个的或多发的粉红色――黄褐色结节。作者报告一例83岁女性患者,在腹部胸神经9~11支配区,有发亮、蜡样、红褐色――黄褐色、卵圆形、坚实性结节和斑块,并在几个损害中出现紫癜。腹部左侧至髂棘前上方有6个卵圆形褐色皮肤松弛斑,犹如松弛的大疱,但抽不出液体。其上之表皮很容易用拇指和食指提起,
以前认为全身性进行性硬化症(PSS)直接侵犯心脏者较少,但近年来有报告本病经常可以看到心血管损害。在PSS以心包和心肌损害为主,尚未发现特有的心内膜的损害。本文作者对群大皮肤科门诊及东大第3内科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的结果,高血压、肺心病各占10%以上,心电图异常者占35.7%。在尸检病例中,曾有报告本病的半数以上可以看到心包炎或心包粘连,在临床上也可以看到约15%的病例有心包炎和心包积液。但是在PSS
期刊
Godeau等最近曾报告二例结节性多动脉炎伴有癌症,一例男性伴有支气管未分化癌,另一例女性有直肠腺癌。本文报告一例男性结节性多动脉炎,有继发性多神经炎,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尤以下肢为甚,不久出现运动障碍,左足及右手1、2、3指不能运动。神经科检查发现两侧腓总神经(以左侧更为显著)及右侧正中神经有感觉运动机能障碍。胸片正常。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给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但2年后
期刊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三条:第一,念珠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的改变导致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第二,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第三,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产生过多。本文就上述三条机制及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男36岁。1974年起四肢和面部出现结节,未加治疗。
9岁以下儿童的结节病是少见的,结节病伴有泛发性表皮剥脱和全身红皮病者也非常少见。作者报告1例结节病为6岁男孩,曾伴有全身红皮病和表皮剥脱达18个月之久。除了全身鳞屑外,皮肤上有许多小丘疹,手背、指背和颈后有类似于毛发红糠疹的角刺,掌?并无角化过度,但却有许多像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中所见的掌一?点状凹窝。随意取自6个部位的皮肤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均显示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所构成的肉样瘤性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疾病,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常出现双侧肺门淋巴结病伴有或不伴有肺部浸润,以及眼或皮肤病变,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主要取决于脏器受累情况。诊断则根据临床、放射学和一个或多器官活检发现散在的非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该病通常为自限性,可自发性消退,但少数亦可表现为进行性恶化和不可逆的纤维化和器官损伤。
患者男,18岁。因出血性结肠炎就诊,结肠活检为典型溃疡性结肠炎。开始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6个月后停用而改用柳氮磺胺吡啶(sulphasalazine)lg.每日2次,病情基本稳定,肠炎偶有复发。6年后出现腮腺、下颌腺和泪腺肿胀、广泛的颈淋巴结病、口眼干燥和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