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文献及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结合笔者对广州西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西关地区历史文化对于当代具有"美学"、"记忆连续性"、"多样性"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同时通过对该地区的不断探索,建议下一步保护工作可从强调传统城市肌理、街巷空间设计的物质层面,转向更多的围绕"保留历史街区生活空间、延续传统生活模式、增加社区配套、完善市政管网"等方面探索激励、引导性的复兴政策措施的制定,并提出一些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广州西关 ,旧城更新 ,传统街区, 历史街区保护, 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literature and the actual cases, and combining the from xiguan area of field survey study, puts forwar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o contemporary shang area has "aesthetics", "memory continuity," "diversity" and "economic" of valu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o the region, exploring, suggested the next step can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from skin texture, the city street space design at the material level, turning to more around the "keep the historical block living spac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life mode, increase community supporting, perfecting the municipal pipeline network", etc, leading to the revival of the exploration incentive policy measures the form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discussed.
  Keywords: from xiguan, the old city update,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中圖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历史街区是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徵与物化,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
   在近年来飞速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有些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制定了保护规划,一旦面对城市发展、经济利益等就变得束手无策,只能任由推土机将那些看似破旧、环境糟糕的历史街区碾平。原因何在?简单说来,关键还是没有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巨大价值,它远远超越了将其推平后再重建后所带来的利益。
  1.西关的历史变迁
   西关,是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滨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因古时位于广州城西地区得名。西关地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西关地区在宋代才逐渐出现商业聚落。到明代期间形成了当时广州主要的商业街区。至清代,广州“一口通商”之后,进出口贸易及与内地的商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人口不断发展,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急剧增多,进而形成很多较为完整的"特色住宅”商住街区。民国广州建市初期,拆除西门一带城墙,西关正式与中心区连成一片,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现今的西关,老城区内总用地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是广州的城市传统风貌改变的最少、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传统文化气息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保留了许多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老街区,以及在广州其他地方已消失的当地传统工艺、文化节日、地方方言等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2.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存问题
  2.1 历史街区内的历史风貌建筑损毁严重
   西关地区最出名的建筑莫过于西关大屋与骑楼街。西关大屋是清代豪门富商在西关地区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现在的西关大屋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改建的,或是当代重建、复修的,有文物价值的西关大屋几乎均被拆毁。
   西关的历史建筑独具特色还有骑楼,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市为拓宽西关老城区交通道路,建设内环线、高架桥、地铁沿线商业等,开始大量的拆除沿街骑楼,岭南风格的沿街风貌遭到严重的破坏。
  2.2 历史街区原有的肌理和空间形态较少完整保留
   西关地区的建设不是按传统官方建都制度正式规划自上而下建成的,而是自由发展、追求实用的聚合而自下而上慢慢形成的。居住模式以一个个街坊构成,传统居住街坊格局,方格形街巷系统。
   然而在这些历史街区中,有大量未被列入保护的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与保护管理不善、又遭遇旧城改造运动以及原住居民的不断搬离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最终被政府拆除重建。这使得西关地区特有的空间形态、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的完整性逐渐被破坏,许多街区消失殆尽。
  2.3历史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西关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除了西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街区、西关大屋等外,西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饮食文化、文化艺术、传统行业经营、民间工艺、历史人物、传统节庆等。
  广州人说,“有人就有西关文化,老西关的东西只能靠一代传一代保留。”但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旧城改造早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随之而来就是西关地区的传统街巷的拆迁、老西关居民的迁出。而老西关人的迁出,也预示着伴随其代代相传的西关文化风情也将随之消失了。
  2.4 西关老街区无法承载城市容量的激增
   在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街区内的居住人口成倍的增长,街区内新增的人口在原建筑中通过重新划分建筑空间,搭建简陋居所维持生活,或者居住在新建的无视周围文脉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中。
   与此同时,一些街区内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增了许多零散的商业服务设施,这些设施一般标准较低且自发无序的分布,有的甚至任意占用历史建筑中的空间,对历史建筑造成了严重损害;另外,由于街区内交通道路比较狭窄,整片区域又处在城市中心区,交通高峰时段车辆堵塞严重。
  3.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对于西关地区的保护,首先要明确它的根本属性是生活,主要特征是群体性,实用性和更新性。保护西关地区的目标,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各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历史街区的灵魂是生活真实的延续性,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
  3.1 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是根本
   只有在历史街区还完好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够谈生活真实性的延续。因此,对历史街区的客观环境的保护仍然是一切的基础,风貌保护是这种环境真实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应该全面的进行保护,同时小规模、循序渐进改造与之相结合。
  3.2 保全历史街区的功能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街区不但承载了城市的文化,还承载着城市的居住文化。只有在坚持街区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证街区的生活真实性延续与活力复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3.3 保留居民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主体
  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真实性延续离不开原住居民,只有在他们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西关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地道方言才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老建筑与居住在其中的人一起保护”,在减少居住人口和保有原居民人口的动态平衡中,需找一种能够长远保有一定数量原住居民的方法。
  4.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策略
  4.1 西关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性质定位:西关是广州市传统特色城市风貌区,传统住宅区和商贸旅游区。是广州城市文化、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西关文化的发源地与保护地。
   功能定位:西關地区首先应当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商贸经营、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振兴地区经济,激发街区活力,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 历史街区的振兴层次与方法
   历史街区的振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环境的振兴,二是经济社会的振兴。物质环境的振兴比较容易实现,而经济社会的振兴则需要依循经济的规律引导,而非强力能够达到。虽然经济的振兴难度较大,但是保证街区在振兴之后能够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有良好的经济循环基础。要想使历史街区或建筑得到经济社会的振兴,必须给出其所存在的经济价值,否则,经济振兴便无从谈起。
  4.3 西关地区历史街区的振兴策略
   西关作为广州市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城市传统风貌改变的最少、传统文化气息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它的振兴需要全面、长远的考虑,必须制定出只符合西关特色的振兴方案,不可套用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对于西关地区的历史街道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全面整治西关地区各条街道及其周边的环境,完善更新街区中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鼓励街区中现有的经营活动,保护西关地区传统特色经营项目。
   充分利用西关地区内一些街道的知名度和人气,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地方文化宣传活动。
   恢复西关地区老地名,每个老地名都有它特有的一段故事,利用这些故事在西关历史街巷中立地名碑,并举办文艺表演等重现历史情景,从而带动西关地区的旅游。
   4、在街区中增加与西关传统粤剧有关的经营活动,发展成为西关特色行业街,主要经营的商品为传统粤剧用品,工艺品,纪念品等,例如经营粤剧演出行头、练习道具,粤剧人物玩偶,粤剧音像制品等;
   5、西关地区的历史街区中遗留的大量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特色建筑,修旧如旧,保证建筑空间,外立面,使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现代化的生活基础设施。
  总结
   西关是广州最具岭南特色的地区,不但拥有大量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居住建筑,而且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俗方言。西关的旧城改造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广州市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但是,如果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味的将历史建筑推倒重建,那样,广州所失去的可能是永远都无法弥补回来的。广州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城市精神文明,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各行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伍江.广州百年建筑史1940-1949[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李雄飞.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陆琦、黎颖、周文.广州西关民居保护规划研究[J].时代建筑,2000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5):506-509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
   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
  
  
  作者简介:
  戴明(1978.09-),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级工程师,硕士, 研究方向为区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中国分类号:TU723.3     摘要:工程项目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项目目标。从客观意义上讲,投资目标的实现才是业主经济效益的真正体现;而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的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怎样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这是当前投资和造价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着许多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总结其经验及改进设计观念,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及增强设计理念的目的,以求创造出符合人们生活趣味和特色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来。文章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 , 策略  Abstract: now, along w
摘要:水泥搅拌桩作为施工中的基础工程,是处理软地基的一种施工方式,对于施工中上部结构物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水泥搅拌桩的原理和复合地基技术的分析,进一步对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技术  Abstract: the cement mixing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