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ily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所有教师的追求,而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阐述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设计
  一、坚持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学的侧重点就是向学生多灌输知识与技能,目的是让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虽然学生能考好试卷,但没有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新课程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中不再只看知识获得的多少,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并在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新课程教学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围绕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教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不能一言堂,将知识直接的告知学生。而是尽量的将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来解决,这样能避免学生从单一的死记原理转变为探知的学习过程,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教学中,应该避免将配制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使单纯的实验技能训练转变为实验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这一节教学的设计,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1.提出讨论的问题。在实验中经常用到一些溶液,需要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等于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因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必须解决下列问题:如何精确确定溶液的体积?如何确定一定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在实验中如何实现取用这一定物质的量溶质?短短的几句话,就配制溶液的核心问题转为学生的探究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容量瓶。容量瓶是实验室用于准确配制一定体积溶液的容器。容量瓶由瓶体与瓶塞两部分组成。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瓶的规格、温度(一般标记的温度为20℃),容量瓶颈上有一刻度线。在容量瓶上所标记的温度下,当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容量瓶中的溶液的体积即为容量瓶上标记的体积。容量瓶不能用做物质反应或溶解的容器。热的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3.引导、组织学生讨论。选用合适的容量瓶来精确确定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将溶质的物质的量转化为物质的质量,然后用天平称量。
  4.组织学生讨论配制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最终能总结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一般步骤:
  计算:配制100 mL 0.100 mol·L-1Na2CO3溶液所需Na2CO3固体的质量为1.1 g
  称量:用天平准确称取1.1 g的Na2CO3固体。
  溶解:将碳酸钠固体放入100 mL的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冷却到室温。
  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100mL的容量瓶中(注意:不要让溶液洒到容量瓶的外面),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容量瓶中。
  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颈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5.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心得,并归纳总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注意事项。
  这种设计集教师讲授、实验操作、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于一节课中,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认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能较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探究活动,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体会到知识获得的过程。
  三、优化教学过程
  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合理、科学。每一节课的开端部分,主要是向学生揭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最好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课的中心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能不能完成,学生的素质有没有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都看这部分的效率高低。课的结尾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归纳、强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一般来讲,课的开端与结尾都应该围绕中心部分来设计。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教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更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器,强行的将化学知识、原理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个性特点,还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拥有的教学资源,一切应时而变,但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孔琴飞,林启根。化学探究性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化学教学,2006,10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运用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创设类似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以科学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钻研科学的精神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视结果甚于重视过程,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死”知识,却不能充分理解
目的:研究分离于新疆地区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皮肤隐球菌病患者的5株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分型并与内地菌株比较。测定新疆菌株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伏立康
曹操与曹植都是古代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二人都亲身感受并经历了东汉年间无数的大小战役和生灵涂炭的历史的惨烈情形,二者在心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并且运用了诗歌的
目的:建立大鼠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模型组和他汀药物组,大鼠神经肌肉细胞形态改变以及肌纤维内酶光密度、灰度值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肌病的发生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骨骼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作为以化学实验为重要学习手段的基础学科,作为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合理的运用化学实验和社团活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  关键词:社团活动;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方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把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学宗旨,更应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教学中,“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自学能力;兴趣;课堂教学;练习  一、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物理学科本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汉族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重建及听觉能力的康复效果,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时的年龄、性别、内耳结构情况等因素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开展针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五年的转归情况,并与常规组治疗组对比,评估比较远期疗效,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选择DF治疗方案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