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视野下的《长恨歌》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取新的视角,将《长恨歌》这一鸿篇巨制放在国画的视野下去探讨。通过国画的工笔与写意的技法,人物与山水的种类以及世俗和冲淡的风格几个方面,去阐释这一视野下的《长恨歌》,发现了其另一种生命力。
  关键词:《长恨歌》;王安忆;国画;阅读体验
  王安忆是一位有深厚绘画修养的作家。在《我的业余生活中》她曾经说过:“看画是我一桩重要的爱好,假如我去做一名画家,也许比写小说更有前途。我从小喜爱美术,抓型抓得很准,色彩感很敏锐,想象力也丰富。”①这样一种对于绘画的熟悉和爱好也许常常使王安忆在写作中有意无意地受到绘画的影响。在《长恨歌》的阅读过程中,笔者也总有一种看画赏画般的阅读体验。因此,笔者谨借此文,谈一谈国画视野下的《长恨歌》。
  一、技法:工笔与写意
  (一)工笔
  在画中,凡细笔工谨勾勒,或单用白描,或填染重彩,都属于工笔一类。总体来说,是细致工整的密体画法,注重细节,尤善雕琢。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运用这样一种工笔的手法,下笔细腻饱满,重重叠叠,像是织了一张极细极密的网,严严实实地把看书人包裹了。
  王安忆曾对记者说:“《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就像国画里的‘皴’。”②在国画中,这皴的功能,在于辅助勾线时所未尽完成的效果,包括物体的体积、阴阳、纹理、质感,进一步填充完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勾”的基础之上,细细展现事物肌理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在《长恨歌》中简直不胜枚举。如:“西餐馆里西餐也走样走得厉害,杯盘碗碟都缺了口,那锔面的器具二十年都没洗似的,结了老厚的锅巴。大师傅的白衣衫也至少二十年没洗,油腻染了颜色。奶油是隔夜的,土豆色拉有了馊气。火车座的皮面换了人造革,瓶里的鲜花换了塑料花。西式糕点是泄了秘诀,一下子到处都是,全都是串了种的。中餐馆是靠猪油和味精当家,鲜得你掉眉毛。”
  这一段,写王琦瑶心中今不如昔的上海。这本是个大话题,大的时代背景的改变,但王安忆不往大了去写,反倒取了社会里最微不足道的小事物——杯盘碗碟、器具、厨师的白衣衫、奶油、土豆色拉……这些都是上海社会极细的那些纹理,被王安忆一下子揪了出来,勾了一个模子,再细细描摹。非得要让人深深感受到那份真真切切的今不如昔,给人一种如在眼前的感觉才好。
  这样的手法好似能把一个东西的种种特征写尽了。《长恨歌》的前四章就以大段大段的篇幅写了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这四种上海常见的事物,填染重彩,都不像是小说了,能把人看得喘不过气来,但又服气它的真切。
  同时,这样的工笔写法,又带来了一股精致的魅力。如《长恨歌》中:“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
  这样的精致乖巧、细雕细作、细工细排、细心细养不仅是王安忆的写作风格,更是这种写作风格背后的上海、上海人的精致风格。
  (二)写意
  在国画中,凡粗略简化用笔,或点染,或泼墨的,都属于写意画一类。在《长恨歌》中,虽以工笔手法为主,但仍旧不乏写意的描写。比如王安忆写王琦瑶避难的邬桥:“这类小镇,全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是隐,也是概括。是将万事万物包揽起来,给一个名称;或是将万物万事僵息下来,做一个休止。”
  这便是写意了。注重的是一个摸不着看不透的意象,是要去感受的,看不见实体的。既展现出王安忆的写意手法,又表现出王安忆对于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的欣赏。邬桥原本也就是这样一个写意的地方。
  邬桥所具有的那种“写意”的,唯美空灵的美感,虽然不是《长恨歌》的主流,却是谈王安忆创作的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同时,笔者以为,包括《长恨歌》在内的王安忆的作品,常常显现出一股淡化情节的意味,在她的笔下,故事情节永远不是主导。这倒和写意的那种留白笔法有些类似。
  二、种类:人物与山水
  (一)人物
  人物画是国画的代表种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绘画的通称。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长恨歌》简直习得了这种画科的神韵。
  《长恨歌》的人物,毋庸置疑是以女性为主,放在画里,大概是美人图那一类的。写女性,和写旁的不同。女性是讲究感觉的,所以写女性也要追求一种感觉,一种坏境、气氛、身段的动态渲染。书中王安忆借了阿二来写王琦瑶,写得精妙:“那旧时的海上明月里立了王琦瑶亭亭的身影,有一股难言的凄婉,是要扎进阿二心里的……阿二不由生出悲戚来,他想他想起的美人图,全是不幸的美人图,正应了红颜薄命的说法。只有《诗经》上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是喜庆的图画,然而,在那一系列的惨淡画面之后,那桃花灿烂的景象却有了一股不祥的灾祸之气。阿二的心暗淡下来,他想,难道这真是预兆吗?他看见了那上海女人身上缭绕的不幸的气息。可这气息多么美啊,是沉鱼落雁之势,阿二无限向往。”
  那环境,是旧时的上海,一说起,就让人念旧,光这还不够,还得加上一轮悲苦的月。王琦瑶身影是亭亭的,是旧时的美人立在月下。气氛是悲戚的,甚至缭绕出不幸的气息,这样的不幸又偏偏让你觉得美,觉得沉鱼落雁。这样一幅美人图,谁人看之,不心笙摇荡。
  并且,这幅美人图,不是高高的挂在天上,你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它是日常的,你可切肤感受到的美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琦瑶的美,从来不是遥远的,而是你眼熟心熟,邻家就可看到的。
  (二)山水
  山水画是国画的又一大类,是指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题材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长恨歌》中王安忆对于邬桥的描写,常给人一种看山水画的感觉。比如:王琦瑶从邬桥走出来了,那画卷收在水岸之间,视野开阔了,水鸟高飞起来,变成一个个黑点。岸上传来轰麻雀的铜锣声,铿铿锵锵,敲着得胜令的点子。红日高照,水面亮得像镜子,照的不是人,而是天。天上没有云,也是个大镜子,照着碧水荡漾。有无数船只乘风行驶,万舸争流。   这一段写王琦瑶从邬桥离开,重回上海。把王琦瑶和邬桥的最后一面写得意境悠远。视野是开阔的,由上及下,上面是远远高飞的,隐匿成黑点的水鸟,下面是叽叽喳喳的麻雀。天上的是火红而不过分热烈的太阳,底下是应和着的碧波荡漾,两相映衬,天照着水,水映着天。再细细看去,水面上无数船只乘风而行,万舸争流,又是另一番味道。
  这画面观感,自然和谐,乃是山水画的构图佳作。
  三、风格:世俗与冲淡
  (一)世俗
  风俗画兴于唐宋始于汉代,主要以描绘表现社会市井习俗生活为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刻画精细,有 740 多位人物、60多头牲畜、30 多间屋宇、20 多乘车轿、20 多艘船只。展示了当时浓郁的民情风韵,是举世闻名的社会风俗画杰作。而王安忆的《长恨歌》也可以说是上海的“社会风俗画”。在风格上,《长恨歌》和风俗画一脉相承,是世俗和生活的。书中多处表现的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际关系等日常人生及世俗生活,是浮世的悲欢,相当地生活化。让处在世俗中的读者不禁产生亲近之感。
  《长恨歌》写的是上海和上海人。上海人精打细算,既讲究又实惠,是世俗中生活的人们的代表。“王琦瑶事先买好一只鸡,片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一个盐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夫,算四个冷盆。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肚子炒蛋。老实本分,又清爽可口的菜,没有一点要盖过严家师母的意思,也没有一点怠慢的意思。”“这两人都是赞不绝口的,每一个菜都像知道他们的心思,很熨帖,很细致,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菜,是在家常与待客之间,既不见外又有礼貌,特别适合他们这样天天见的常客。”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道道菜品,都是王琦瑶的小心思。做得细致,想得细致,熨帖又轻描淡写,这就是世俗的礼仪和规矩。这就是王安忆的不同之处了。她紧贴着日常生活,收获的是现实具体的意义存在。这意义是在不妥协也不奢望的人生过程里,是认命却又和命运做不动声色地抗争,是懵懂地微笑着过日子的生活情调与世俗情怀。这大概就是萨沙眼中的“一种精雕细琢的人生的快乐”。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人,将日子很仔细地过着,都有着仔细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王安忆在意的便是日常生活的这种细密韧劲,世俗又可亲。
  (二)冲淡
  中国水墨画的典型特点就是冲淡、平和、悠远、宁静。而冲淡则是中国绘画推崇的境界,所谓“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就是如此。按理说,《长恨歌》这样铺排繁复的文章,是不该有一种冲淡的意趣的。但是邬桥作为《长恨歌》中横生的一处“山水”,如诗如画,依旧还是让笔者感受到了王安忆对于冲淡这一美学的追求。且看书中对邬桥的描写:
  “这类地方还好象通灵,混沌中生出觉悟,无知达到有知。人都是道人,无悲无喜,无怨无艾,顺了天地自然作循环往复,讲的是无为而为。这地方都是哲学书,没有字句的,叫域外人去填的。早上,晨爆从四面八方照进邬桥,像光的雨似的,却是纵横交错,炊烟也来凑风景,把晨爆的光线打乱。那树上叶上的露水此时也化了烟,湿腾腾地起来。邬桥被光和烟烘托着,云雾缠绕,就好象有音乐之声起来。”
  这正是一副冲淡平和的水墨画。这画里有哲学,是消极避世,无欲无为的老庄精神。这画里面还有佛理,无悲无喜,无怨无艾,宁静而质朴,是专给在都市里伤了心的人休养生息的。多读几部王安忆的作品,不难发现,她对这样的乡镇、村庄图景有种莫名的偏爱。在潜意识里,王安忆还是在追寻着冲淡的美学境界,这是她对诗意的生活的发掘。
  四、结语
  常说读诗如读画,实际上不只是诗。王安忆通过一部《长恨歌》,让笔者读书如读画,常掩卷叹息,为之折服。这画的笔法有粗有细,粗的能给人无限遐想,细的又如在眼前。画中的事物不尽相同,人物有神韵,山水和谐自然。画的风格各有侧重,世俗的日常生活切肤可亲,冲淡的山水充满着诗意。这一系列矛盾体奇异地融合在《长恨歌》之中,丝毫不见违和。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注释:
  ①王安忆.《面对自己》(典藏版)(王安忆散文佳作选),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②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见《文学报》,第 1174 期。
  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3.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于明.《中国名画欣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高建新.《山水风景审美》[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期刊
承蒙时光不弃,春暖花开之际,有幸前往武警部队最高军事学府求学深造,每天徜徉书海墨香,聆听名师教导,让我仿佛重回二十年前那个年少的书生时代。闲暇之余,北国之春,临窗独处,极目远眺,柳絮飞扬,万千思绪,飘遥远方,我心寂如斯,奋进依然。  时光飞逝,转眼求学之行,已一月有余。幕然回首,收获颇多。尤为深刻的是,夜读介绍著名作家姚雪垠生平文章《姚雪垠回忆录》。文中讲述,姚老一生从事创作70余年,撰写了650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说来也巧,我去美国读书的前夕,正在参加报社的欢送会,接到舅舅的电话,要我无论如何帮忙、亲自采访报道海城医院唐为勇教授。我开完会已是下午三点钟,第二天早晨我要登机去美国,也就是说赶在下班前见到唐教授才能完成采访任务。  报社派车送我去采访;不料,路上堵车,我望着车窗外长龙般被堵塞的车子,禁不住焦急起来;舅舅又打电话催促我,使我不由得回想起曾经遇见过唐为勇教授的情形:  前一阵鉴于“挂号难”、“看病难
期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先秦时代,我想最美妙的事情一定是在萋萋芳草里谈一场浪漫的恋爱。  那时,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其出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玉,有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让君子辗转反则,寤寐思服。那时的北方也是江河湖泊,水草
若非例行公事,我从不去两个地方——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华西。不去美国是因这地方太神奇,我害怕去了那里便丧失失了信仰;不去华西,是因为我在电视中窥探到的那儿,无非是黄土丘壑、秦腔、窑洞,已不能像北京那样包容古今了,已跟不上了时代。得知考试地点在西安,心中颇有些不情愿,但也没办法,不自在地上了飞机。  飞机上,大脑中一直响着课本上震天的腰鼓、信天游,单凭想象就要把小心脏震碎了。  不过,现实与想象相差甚
摘 要:《世事如烟》是余华“宿命观”展现的最为精彩的一部小说集。在这部作品集中,宿命是人物的灵魂,零度叙述和寓言式的文本构成其写作的独特之处,而对宿命的态度,以及作家在表现这个主题时的手法则是不断改变的。从先锋式挣扎到冷静的陈述,甚至在现实中将人物的自我灵魂从文本中超脱出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宿命观”在余华作品中不同面貌以及这种改变所带来的迥异的悲剧美学特征。  关键词:《世事如烟》;宿命论;悲剧美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
单元计划简单来讲其实就是教材、教学内容与教案之间的纽带,也是《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当中体育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