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理论武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永州市委努力弘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的作用,依靠理论的力量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强化执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
让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增强党委决策的科学性
学习乃立身之本,更是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水平及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先导引领作用,在细化、强化、硬化上下功夫,努力使理论学习成为市委决策的先导。细化学习内容。每年初,在深入开展“学”“需”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主要领导点题、专家学者荐题、中心组成员公开选题的方式,科学设计学习内容,确保理论学习既连“天线”,又接“地气”。2015年,市委突出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业务能力等重点,安排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意识形态工作、互联网经济等7大理论学习专题和8个备选学习内容,组织集中学习9次18天,邀请中科院、中央统战部、海军指挥学院等部门专家作专题辅导12场,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近年来,永州市委着重在学用结合上进行有效探索。如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市直部门和县区一把手赴浙江、安徽、湖北等地考察学习和深入调研,邀请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作专题讲座,安排市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研讨并作中心书面发言,从而统一了思想,形成了“用先进理念经营农村土地”共识,推动建立了土地流转“1+X”制度体系,使永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土地流转的地级市,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硬化刚性约束。针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装门面、摆样子,“空对空”“两张皮”等不良现象,市委修订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着力从学习组织、学习计划、学习档案、中心发言、专题调研、述学通报、学习保障等方面形成制度规定,如严格执行市委中心组成员每天两次签名制等,避免了市委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同时,重视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通报、述学和督查制度,每年底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进行专题督查并下发市委督查通报,推动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单个学”变成“团队学”,为市委决策营造了良好环境。
让理论研究由“空对空”变为“实打实”,增强党委决策的针对性
服务决策,深化理论研究非常关键。永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开展理论解读和政策阐释,真正把理论化为实践理念和实际行动。课题设计重“实用”。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特点,着眼群众的理论需要,在干部群众的“困惑点”上找课题,从建设品质活力永州的“关键点”上做研究,架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015年,市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工作实际出发,明确了“加大永州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调研”“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等16个重大发展与改革调研课题,分别由市委常委牵头负责调研,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加强永州城市形象塑造与营销”“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发挥了理论工作的参谋智囊作用。研究方法重“实在”。对一些专项调研课题,永州市组织专门班子,采取问卷调查、基层调研、部门座谈、外出学习等方式开展研究,做到访贤于百姓,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使调研成果具有更强的思想性、政策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一些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永州市采取理论研讨、专家座谈、媒体宣传等方法,力求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比如,在开展“幸福永州发展模式”研究时,通过举办“幸福永州的幸福路径”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解读和探讨,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宣传报道。又比如,在开展“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时,借助社科理论力量组织“品质活力永州”大讨论活动,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就品质活力永州建设进行成果评审和建言献策,出版《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报告》一书,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共识。队伍建设重“实力”。理论事业,人才为本。通过委托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开办宣传理论骨干高级研修班、推选优秀理论骨干参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举办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员和党委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等形式,每年培训理论骨干500多人次,着力打造优秀理论团队。从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中选聘一批专家学者,组建“永轩”理论评论员队伍,打造具有永州本土特色的“新型智库”,并相继推出《深入实施“四个三”推动永州大发展》《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永轩”理论文章,凝聚了改革发展共识。
让理论宣传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增强党委决策的有效性
任何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实际工作中,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创新理论,解读市委决策,确保干部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精心“列菜单”,让理论宣传“实”起来。根据群众“喜好文艺”的口味,创作《好规定带来好作风》《找靠山》《党的政策暖人心》等文艺节目,推出理论进祁阳小调、进零陵渔鼓、进瑶族歌舞等“口味菜”,让老百姓在轻松愉悦的文化盛宴中得到教育熏陶。针对群众“追求实用”的心态,在主题宣传中穿插“特色菜”,如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穿插宣讲永州市“十二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宣讲市委在民生保障上的新举措、宣讲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新政策等,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引导,广大干群听得“有滋有味”;针对群众“农务繁忙”的现状,将一些主题宣传细化成20-30个不等的“微菜单”,精心设计多个参考话题,并形成内容全面、特色明显的系列“招牌菜”,用“微菜单”体现“大主题”,用“招牌菜”留住“回头客”,深受群众欢迎。开展“微宣讲”,让理论宣传“活”起来。抓住“为什么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关键环节,每年在市县两级层层组建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深入机关、乡镇、社区、企业、学校开展理论集中宣讲100多场次、理论“微宣讲”300多场次,将市委决策通过微宣讲、微课堂、微视频、微喇叭广泛传播。2015年,“新常态为实现小康梦带来新机遇新空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微宣讲”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等“微喇叭”,在干群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和展播。打造“新载体”,让理论宣传“热”起来。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市委书记陈文浩带头率领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宣讲重大政策、重要理论和重大精神,面对面解答梳导群众的思想迷惘和理论困惑。创建“理论视窗”网络栏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市委提出的“品质活力永州”建设、创“交模”、创“国森”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700余篇,唱响了网上主旋律。改版升级“潇湘讲坛”,结合永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永州公开课的形式讲好“永州故事”,共播出电视节目158期,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让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增强党委决策的科学性
学习乃立身之本,更是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水平及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先导引领作用,在细化、强化、硬化上下功夫,努力使理论学习成为市委决策的先导。细化学习内容。每年初,在深入开展“学”“需”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主要领导点题、专家学者荐题、中心组成员公开选题的方式,科学设计学习内容,确保理论学习既连“天线”,又接“地气”。2015年,市委突出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业务能力等重点,安排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意识形态工作、互联网经济等7大理论学习专题和8个备选学习内容,组织集中学习9次18天,邀请中科院、中央统战部、海军指挥学院等部门专家作专题辅导12场,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近年来,永州市委着重在学用结合上进行有效探索。如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市直部门和县区一把手赴浙江、安徽、湖北等地考察学习和深入调研,邀请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作专题讲座,安排市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研讨并作中心书面发言,从而统一了思想,形成了“用先进理念经营农村土地”共识,推动建立了土地流转“1+X”制度体系,使永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土地流转的地级市,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硬化刚性约束。针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装门面、摆样子,“空对空”“两张皮”等不良现象,市委修订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着力从学习组织、学习计划、学习档案、中心发言、专题调研、述学通报、学习保障等方面形成制度规定,如严格执行市委中心组成员每天两次签名制等,避免了市委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同时,重视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通报、述学和督查制度,每年底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进行专题督查并下发市委督查通报,推动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单个学”变成“团队学”,为市委决策营造了良好环境。
让理论研究由“空对空”变为“实打实”,增强党委决策的针对性
服务决策,深化理论研究非常关键。永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开展理论解读和政策阐释,真正把理论化为实践理念和实际行动。课题设计重“实用”。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特点,着眼群众的理论需要,在干部群众的“困惑点”上找课题,从建设品质活力永州的“关键点”上做研究,架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015年,市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工作实际出发,明确了“加大永州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调研”“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等16个重大发展与改革调研课题,分别由市委常委牵头负责调研,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加强永州城市形象塑造与营销”“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发挥了理论工作的参谋智囊作用。研究方法重“实在”。对一些专项调研课题,永州市组织专门班子,采取问卷调查、基层调研、部门座谈、外出学习等方式开展研究,做到访贤于百姓,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使调研成果具有更强的思想性、政策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一些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永州市采取理论研讨、专家座谈、媒体宣传等方法,力求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比如,在开展“幸福永州发展模式”研究时,通过举办“幸福永州的幸福路径”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解读和探讨,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宣传报道。又比如,在开展“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时,借助社科理论力量组织“品质活力永州”大讨论活动,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就品质活力永州建设进行成果评审和建言献策,出版《品质活力永州战略研究报告》一书,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共识。队伍建设重“实力”。理论事业,人才为本。通过委托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开办宣传理论骨干高级研修班、推选优秀理论骨干参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举办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员和党委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等形式,每年培训理论骨干500多人次,着力打造优秀理论团队。从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中选聘一批专家学者,组建“永轩”理论评论员队伍,打造具有永州本土特色的“新型智库”,并相继推出《深入实施“四个三”推动永州大发展》《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永轩”理论文章,凝聚了改革发展共识。
让理论宣传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增强党委决策的有效性
任何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实际工作中,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创新理论,解读市委决策,确保干部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精心“列菜单”,让理论宣传“实”起来。根据群众“喜好文艺”的口味,创作《好规定带来好作风》《找靠山》《党的政策暖人心》等文艺节目,推出理论进祁阳小调、进零陵渔鼓、进瑶族歌舞等“口味菜”,让老百姓在轻松愉悦的文化盛宴中得到教育熏陶。针对群众“追求实用”的心态,在主题宣传中穿插“特色菜”,如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穿插宣讲永州市“十二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宣讲市委在民生保障上的新举措、宣讲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新政策等,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引导,广大干群听得“有滋有味”;针对群众“农务繁忙”的现状,将一些主题宣传细化成20-30个不等的“微菜单”,精心设计多个参考话题,并形成内容全面、特色明显的系列“招牌菜”,用“微菜单”体现“大主题”,用“招牌菜”留住“回头客”,深受群众欢迎。开展“微宣讲”,让理论宣传“活”起来。抓住“为什么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关键环节,每年在市县两级层层组建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深入机关、乡镇、社区、企业、学校开展理论集中宣讲100多场次、理论“微宣讲”300多场次,将市委决策通过微宣讲、微课堂、微视频、微喇叭广泛传播。2015年,“新常态为实现小康梦带来新机遇新空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微宣讲”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等“微喇叭”,在干群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和展播。打造“新载体”,让理论宣传“热”起来。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市委书记陈文浩带头率领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宣讲重大政策、重要理论和重大精神,面对面解答梳导群众的思想迷惘和理论困惑。创建“理论视窗”网络栏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市委提出的“品质活力永州”建设、创“交模”、创“国森”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700余篇,唱响了网上主旋律。改版升级“潇湘讲坛”,结合永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永州公开课的形式讲好“永州故事”,共播出电视节目158期,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