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承接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确立西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是实现信息化的理念,梳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从系统集成(CERNET成立)发展到数字校园的构建,上升至URP建设理论,实现从系统集成到应用集成,并且正向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迈进。探索铜仁学院新校园信息化构建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铜仁学院;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52-02
高等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职能担负着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项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工程技术的综合。因此,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起到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作用。加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和高校整体职能结构改善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教育跨越式发展引擎。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规划发展
1.CERNET(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成立,局域网建设单机版应用:适应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远程教育工程的要求,1999年,CERNET开始建设自己的高速主干网。利用国家现有光纤资源,在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下,到2002年底,CERNET已经建成20 000公里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中国近200个城市,主干总容量可达40Gbps;在此基础上,CERNET高速主干网已经升级到2.5Gpbs,155M的CERNET中高速地区网已经连接到中国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 000多所高校接入CERNET,其中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 000Mbps速率接入CERNET。
2.整合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教学环境设施例如: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教学资源例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育教学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发散多维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高传统校园的效率,调整传统校园的网络传输拓扑结构,提升传统校园的结体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论是建立在“网络基础层”即通过数字流动构筑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层” 即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支撑应用层” 即处理业务逻辑,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信息服务层” 即处理业务逻辑,它是校内用户主要使用界面;“个性化门户(虚拟大学)”即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它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和服务;以上五层理论基础之上。
3.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建设理论:U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大学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大学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大学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URP系统是现代化大学运行的必要支撑系统,URP更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一种大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1]。
URP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管理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模式:IT技术促进了管理变革,必须探讨信息化时代大学的管理模式,这是大学决策者与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说URP不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更是决策者与管理部门的任务;(2)业务模型: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管理模式与机构设置,但作为相似体其职能域的构成、业务过程与业务活动是大体相同的,通过清楚描述大学各职能域的功能结构、业务过程与业务活动,可以准确地把握大学整体构成;(3)信息模型:从信息的角度描述大学各个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它规定了被处理信息的类型以及如何进行处理;(4)用户模型:是对用户信息的抽象描述,系统利用用户模型中的信息来对用户表现出适应性,它定义了用户的角色属性、需求范围和行为习惯等;(5)权限模型:描述用户和应用之间、应用和应用之间的授权关系,使得用户对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访问能够根据该模型实现授权管理;上述这些模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现实世界的抽象,它是数字校园反映现实校园的关键,模型抽象得越准确,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的数字校园才能越贴近现实;(6)信息标准:是实施URP的重要基础,包括数据标准(字段规范、数据来源、时效与访问权限等)、接口标准(数据接口、应用接口、用户接口等)等等;(7)业务流程:信息化会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可能需要根据信息化的思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8)解决方案:建设URP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对策,包括总体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等;(9)系统模型:实施URP时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数据存储模型、数据交换模型、应用关联模型等;(10)实现技术:实现URP的各种信息技术,如数据库、工作流、 B/S与C/S、 J2EE 与.NET等;(11)管理规范:建设与运行URP系统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工作流程、服务章程等;(12)运行与服务:URP系统建设好后,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的运作提供支持与服务,因此相关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培训机制等,更需要得到重视。
4.统一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组织构建理论:目前,很多高校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效力。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高校管理运作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使每个职能部门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高校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建立全校、各职部门和院系的信息系统框架是在大量的分析综合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按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由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从整体上构思和把握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框架,由功能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组成。其中功能模型是系统的功能结构框架,数据模型是系统的数据结构框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关联结构框架。建立高校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框架的目的,是使学校领导、信息化负责人(CIO)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面达成共识,制定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实现学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统一信息资源规划包涵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统一的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从而形成高效率运行体系;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支撑平台、教学环境支撑体系、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评价与决策支撑体系和大学集成财务运行体系等。今后以应用为核心的信息集成走向以人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加强知识理念的管理和实践,提供预测与决策支持,完善实施方法论,建立高校CIO体制 [2]。
高校信息化发展呈现螺旋上升,从系统集成发展到数字校园的构建,上升至URP建设理论,实现从系统集成到应用集成,并且正向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迈进。
二、铜仁学院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框架体系
1.学院概况:铜仁学院是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9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院位于“西部名城”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北郊美丽的锦江河畔,环境优美,现有校本部、北校区和东风林场校区三个校区,根据铜仁地委、行署构建川硐教育园区的整体规划,学院新校区重新定址于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新校区意味着新契机、新发展,同时提供校园数字化建设新的发展平台。
2.规划目的与原则:体现通用性原则,保障数字校园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拓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可集成性、开放性和规范性;体现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客观实际,量体裁衣,根据学校客观经济具体情况,可投入经费状况,量入为出,量出为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铜仁学院在高校同行业中起步晚,底子薄,技术力量不足,资金匮乏,应该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到观念到位、组织到位、技术到位和资金筹措到位,铜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动态工程,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学院发展动力引擎工程。
3.规划步骤:首先确立规划队伍组建,研讨确定建设目标和假设内容,考虑统一标准和平台,然后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完成经费运算与实施计划,讨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最后形成最终文本。在规划中摒弃盲目模仿其他学校照搬计划,规划不仅要考虑技术方案,而且要考虑技术支持机构、组织协调机构、运行维护队伍、规章制度与政策等管理问题。切忌做大做空,做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4.规划系统构架:在统一的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个性化、开放的、安全的大学信息系统及其支撑平台。“URP平台与门户、电子身份体系、综合办公服务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迎新信息系统、毕业与就业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外事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3]。
铜仁学院在未来十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软硬件结合度创新、应用融合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制度调整等学校整体能力提升创新;在强调机制创新同时,从应用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流程革新,推动信息环境的新模式、新方法;把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信息化摆在信息化的重要位置;将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阐述教育与技术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信息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云合.公共信息管理与开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229-230.
[2] 蒋东兴,付小龙.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213.
[3] 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Z],2010:38-42.[责任编辑 陈 鹤]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铜仁学院;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52-02
高等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职能担负着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项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工程技术的综合。因此,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起到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作用。加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和高校整体职能结构改善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教育跨越式发展引擎。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规划发展
1.CERNET(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成立,局域网建设单机版应用:适应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远程教育工程的要求,1999年,CERNET开始建设自己的高速主干网。利用国家现有光纤资源,在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下,到2002年底,CERNET已经建成20 000公里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中国近200个城市,主干总容量可达40Gbps;在此基础上,CERNET高速主干网已经升级到2.5Gpbs,155M的CERNET中高速地区网已经连接到中国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 000多所高校接入CERNET,其中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 000Mbps速率接入CERNET。
2.整合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教学环境设施例如: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教学资源例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育教学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发散多维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高传统校园的效率,调整传统校园的网络传输拓扑结构,提升传统校园的结体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论是建立在“网络基础层”即通过数字流动构筑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层” 即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支撑应用层” 即处理业务逻辑,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信息服务层” 即处理业务逻辑,它是校内用户主要使用界面;“个性化门户(虚拟大学)”即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它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和服务;以上五层理论基础之上。
3.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建设理论:U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大学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大学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大学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URP系统是现代化大学运行的必要支撑系统,URP更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一种大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1]。
URP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管理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模式:IT技术促进了管理变革,必须探讨信息化时代大学的管理模式,这是大学决策者与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说URP不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更是决策者与管理部门的任务;(2)业务模型: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管理模式与机构设置,但作为相似体其职能域的构成、业务过程与业务活动是大体相同的,通过清楚描述大学各职能域的功能结构、业务过程与业务活动,可以准确地把握大学整体构成;(3)信息模型:从信息的角度描述大学各个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它规定了被处理信息的类型以及如何进行处理;(4)用户模型:是对用户信息的抽象描述,系统利用用户模型中的信息来对用户表现出适应性,它定义了用户的角色属性、需求范围和行为习惯等;(5)权限模型:描述用户和应用之间、应用和应用之间的授权关系,使得用户对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访问能够根据该模型实现授权管理;上述这些模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现实世界的抽象,它是数字校园反映现实校园的关键,模型抽象得越准确,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的数字校园才能越贴近现实;(6)信息标准:是实施URP的重要基础,包括数据标准(字段规范、数据来源、时效与访问权限等)、接口标准(数据接口、应用接口、用户接口等)等等;(7)业务流程:信息化会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可能需要根据信息化的思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8)解决方案:建设URP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对策,包括总体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等;(9)系统模型:实施URP时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数据存储模型、数据交换模型、应用关联模型等;(10)实现技术:实现URP的各种信息技术,如数据库、工作流、 B/S与C/S、 J2EE 与.NET等;(11)管理规范:建设与运行URP系统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工作流程、服务章程等;(12)运行与服务:URP系统建设好后,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的运作提供支持与服务,因此相关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培训机制等,更需要得到重视。
4.统一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组织构建理论:目前,很多高校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效力。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高校管理运作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使每个职能部门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高校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建立全校、各职部门和院系的信息系统框架是在大量的分析综合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按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由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从整体上构思和把握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框架,由功能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组成。其中功能模型是系统的功能结构框架,数据模型是系统的数据结构框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关联结构框架。建立高校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框架的目的,是使学校领导、信息化负责人(CIO)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面达成共识,制定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实现学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统一信息资源规划包涵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统一的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从而形成高效率运行体系;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支撑平台、教学环境支撑体系、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评价与决策支撑体系和大学集成财务运行体系等。今后以应用为核心的信息集成走向以人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加强知识理念的管理和实践,提供预测与决策支持,完善实施方法论,建立高校CIO体制 [2]。
高校信息化发展呈现螺旋上升,从系统集成发展到数字校园的构建,上升至URP建设理论,实现从系统集成到应用集成,并且正向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迈进。
二、铜仁学院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框架体系
1.学院概况:铜仁学院是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9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院位于“西部名城”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北郊美丽的锦江河畔,环境优美,现有校本部、北校区和东风林场校区三个校区,根据铜仁地委、行署构建川硐教育园区的整体规划,学院新校区重新定址于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新校区意味着新契机、新发展,同时提供校园数字化建设新的发展平台。
2.规划目的与原则:体现通用性原则,保障数字校园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拓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可集成性、开放性和规范性;体现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客观实际,量体裁衣,根据学校客观经济具体情况,可投入经费状况,量入为出,量出为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铜仁学院在高校同行业中起步晚,底子薄,技术力量不足,资金匮乏,应该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到观念到位、组织到位、技术到位和资金筹措到位,铜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动态工程,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学院发展动力引擎工程。
3.规划步骤:首先确立规划队伍组建,研讨确定建设目标和假设内容,考虑统一标准和平台,然后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完成经费运算与实施计划,讨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最后形成最终文本。在规划中摒弃盲目模仿其他学校照搬计划,规划不仅要考虑技术方案,而且要考虑技术支持机构、组织协调机构、运行维护队伍、规章制度与政策等管理问题。切忌做大做空,做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4.规划系统构架:在统一的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个性化、开放的、安全的大学信息系统及其支撑平台。“URP平台与门户、电子身份体系、综合办公服务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迎新信息系统、毕业与就业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外事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3]。
铜仁学院在未来十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软硬件结合度创新、应用融合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制度调整等学校整体能力提升创新;在强调机制创新同时,从应用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流程革新,推动信息环境的新模式、新方法;把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信息化摆在信息化的重要位置;将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阐述教育与技术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信息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云合.公共信息管理与开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229-230.
[2] 蒋东兴,付小龙.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213.
[3] 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Z],2010:38-42.[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