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何不怕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phaedo),用的是杨绛先生九旬之际由英文转译的译本。柏拉图的对话,多以主要对话人的名字作为篇名,斐多是众多追随苏格拉底的青年当中的一个,和朋友们陪伴老师到最后一刻。当一个叫伊奇的人向他打听苏氏赴死的详情时,斐多便讲述了他的老师饮鸩服刑当天,在雅典监狱里和一帮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所以《斐多》的题记是“论灵魂”,伦理性的。课文只选了书的结尾部分,即苏氏谈完话后,饮鸩而死的过程。
  一代哲圣苏格拉底之死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一个事件,有人甚至将它与耶稣受难相提并论。应该说,把它收入教材,编者是有眼光和魄力的。不过,假如没读过全篇,别说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就是老师自己,也怕难以领会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哲学深意。一般教案多强调其为“理性”而死,这么说没错,但要让学生明白“理性”在苏式哲学里的特定含义恐怕就要花费几节课——与今天字典里的流行解释相比,它显然还有许多特殊所指。
  其实课文有一句话已经点明支撑苏氏从容赴死的信念为何了:“灵魂既然不死,我想敢于有这个信念并不错,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有这个胆量很值当。”《斐多》通篇讲的就是“灵魂不死”,这是苏氏对死亡的看法,也是他上的最后一课——他的临终教导是,身为一个哲学家,应如何生,如何死。令人叹服的是,苏氏这一信念并非由神秘主义的宗教方式获得,而是凭其对绝对理性的信仰,以辩证法层层分析、步步推理而获证明。苏氏认为,灵魂不死这种事,人应“像念咒似的反反复复地想”,正因此,他才不厌其烦地花上多半天时间来辩论。本文便试图从《斐多》梳理出一代哲圣精彩论辩的脉络,将他如此看重的论题不厌其烦地层层厘清——做这么一件笨拙的事,笔者以为,不但对教学,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值当的。
  
  论证一:哲学家情愿去死
  
  《斐多》开篇讲苏格拉底被判刑后没有立即赴死,因为正赶上雅典派船出去朝圣,按规定朝圣期间不得处决死囚,所以他在监狱里待了一段时间,朋友们常去看他。朝圣船只回来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他受刑的当天,斐多和一帮朋友大清早就来到监狱,正赶上苏氏把捶胸哭喊的妻子打发回家。像往常一样,他兴致勃勃地和朋友们谈论起哲学来,主要对话人是齐贝和西米。
  苏格拉底两难:情愿去死与不许自杀
  这天的话题自然牵扯到“死”。苏格拉底说:“今天我得走了”,“任何人如果对哲学真有爱好,都会听从我的劝告,尽快跟我走”,但“话又说回来,他不该自杀,据说,这是不容许的”。这里显然含着一个悖论,齐贝当即指出了:既然哲学家愿意追随去世的人,为什么又说自杀是不容许的呢?苏氏说,他也是“听人家传说”,不过认为有点道理,因为“我们有天神守护,天神是我们的主子”,一个人不该自杀,而应等主子的命令。齐贝就说了,既然天神是我们的主子,哲学家怎么会情愿去死,離开自己的好主子呢?西米也说,对呀,就像苏格拉底你,为什么要急着離开守护你的天神呢?
  苏氏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他深信他就要去的那个世界的天神“都是好主子”。西米就说,既然你已经抱定主张上路了,能不能把你那主张给我们讲清楚,如果能说得令人信服,也就回答了刚才的诘问。
  
  苏格拉底论“哲学家情愿去死”
  
  西米这么说,等于把那悖论给放过了。苏格拉底今天就要服毒受刑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怎样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一般人都把死看做头等坏事,包括在场的这些朋友们——实际上他们渴望被说服,他们需要理智的安慰。
  苏格拉底说:
  一辈子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因为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出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出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为什么呢?
  首先得给“死”下个定义。死是什么?死是灵魂和肉体的分離。肉体是什么?肉体是“一堆恶劣的东西”,“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它还会生病”,“并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
  所以,哲学家的灵魂如果带着肉体去寻求智慧的话,肉体只会是个阻碍。灵魂只有撇开肉体,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才有可能接近智慧。
  如此看来,哲学家毕生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離肉体”。也就是说,哲学家活着时一直在练习死,训练自己,活着要保持死的状态——灵魂和肉体分離的状态。
  另外,灵魂和肉体结合的时候,是不能求得纯粹的知识的。只有当人死了,灵魂不带着肉体了,灵魂才是单纯的灵魂,才能求得纯粹的知识——智慧。
  所以,哲学家最不怕死。他有坚定的信念,唯有到了那边,才能找到纯粹的智慧,别处是找不到的。
  论证至此已令人信服。
  
  论证二:人死后,灵魂还存在,即灵魂不灭
  
  齐贝说了:虽如此,不过一般人都说,人一死,灵魂也就消灭了,像烟或气那样消失了。你怎么证明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还能凝成一体找到智慧呢?
  苏氏说,假如我们能够证明活的从死的产生,那么,人死后灵魂就准待在什么地方等着再活过来,也就是说,假如转世回生能够证实,灵魂存在也就有充分论据了。
  
  苏格拉底论转世回生
  
  苏格拉底先提出一个分论点: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并且,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的。比如:大一点儿的必定是从原先小一点儿的变成,小一点儿的必定是从原先大一点儿的变成。由此类推,弱一点儿是从强一点儿产生,慢一点儿是从快一点儿产生,更坏从更好产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的。
  那么,正如醒是睡的反面,生的反面是什么?
  齐贝说:死。
  生和死既是相反相生的,那么,从生产生什么?
  齐贝说:死。
  从死又产生什么?
  生。
  那么,无论人还是物,活的都是从死的产生的吧?
  这很明显。
  我们是不是还得承认,死又向反面转化呢?
  得承认。
  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又活过来了。
  假如有死了又活过来的事,那不就是由死转化为生吗?
  是啊。
  这么说,死人的灵魂总有个地方待着,等候回生呢。
  到此,苏氏充分论证了转世回生确有其事,人死了灵魂还继续存在。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反证:假如没有转世回生,那么到末了,世上一切东西不都给死吞没了,再没有活的了吗?
  
  苏格拉底论灵魂不会被吹散
  
  西米又问了:人死后,灵魂凭什么继续存在而不消散呢?就像前面说的,一般人都害怕灵魂離开肉体,会一阵风就给吹走吹散了。
  苏格拉底说,要赶走这惧怕,我们得先搞清 楚:什么东西生来是容易吹散的,什么东西是不怕吹散的?然后进一步问问:灵魂属于哪一类?
  假定世上的东西有两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看不见的是不变的,看得见的老是在变。像人呀、马呀、衣服呀,一切具体、有形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像绝对的真、善、美,一切绝对的本质,则始终如一,永恒不变。
  那么,组成人的两个部分——肉体和灵魂,分别跟哪种东西更像?
  齐贝说:肉体像看得见的,灵魂像看不见的。
  灵魂凭肉体来观察的时候,它被带入了变化无定的境界;灵魂不受肉体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和不变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
  齐贝说:灵魂和不变的东西像极了。
  假如灵魂是处于这个状态,这灵魂離开人世,就到那不变的、神圣的、纯洁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不过,受了污染的灵魂,因为和肉体交往密切,就和肉体的性质相近了。灵魂掺和了肉体就给肉体镇住了,它缠绵着物质的欲念徘徊又徘徊,直到被这欲念拖着回到这看得见的肉体的牢笼。唯独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他的灵魂抵制一切肉体的欲望,死后就和天神们住在一起,不再受人间疾苦困扰了。
  说到此,苏氏安慰似的说:“西米和齐贝啊,经过这样教养的灵魂,在脱離肉体的时候,不会消灭,不会被风吹散,不会变为没有的。这是不用害怕的。”说完静默了好一会。
  这番话,大概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吧。
  
  论证三:灵魂不但不灭,
  
  而且永远不灭,即灵魂不朽
  齐贝又追问:就算死后灵魂还存在,并且一次多次重新生出来,也保不定到末了的哪一次它会经受不起肉体的败坏而彻底被摧毁,而“这一次”的死是无法预知的。除非你能证明灵魂是不朽的,也即永远死不了,否则,人临死时还是会害怕,担心自己正赶上灵魂彻底死掉的“这一次”。
  
  苏格拉底回顾一生寻觅的两个阶段
  
  苏氏没有急着论证,而是先回顾了自己一生寻觅的两个阶段。年轻时,他对自然界的研究有兴趣,想知道世间万物生长败坏的真实原因,一番求索仍是糊涂。后来,他决计不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概念去看”,将思想里的概念用做研究一切事物本相的出发点——首先假定一个原则,和假定的原则一致的就是真的,和假定的原则矛盾的就不是真的——这便是辩证法。
  
  苏格拉底论灵魂不朽
  
  假如“用概念去看”,每件东西所以存在,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它具有自己的本质。当然,前提是,你得承认抽象的本质是存在的。
  比如,一件东西美,是因为它具有绝对的美,或者说,它沾染了绝对的美。美的东西,因为它有美,所以是美的。
  而就事物的本质来说,正面的永远是正面,不是反面,也不可能成为反面。大,本质就是大,绝不会又大又小。
  这时,在场的某人惊呼了:这不是和前面说的“相反相生”矛盾了吗?
  苏氏解释说:前面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事物,相反相生;现在讲的是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正面决不会成为反面,绝不相反相生。
  以数字为例。数字三是单数,数字二是双数。三这个数字不会成双,二这个数字也不会成单。所以,一件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的反面是不相容的。
  那么,和双数不相容的是什么?
  齐贝说:不双。
  和公正不相容的是什么?
  不公正。
  和死不相容的是什么?
  不死,或不朽。
  灵魂和死是不相容的吗?
  是不相容的。
  那么灵魂是不朽。假如承认不朽就是不可消灭,灵魂是不朽,灵魂就不可消灭。
  齐贝说:不朽就是永远不会消灭的,假如不朽的还会消灭,不论什么东西都是要消灭的。
  至此,灵魂不朽也被完美地证明了。
  
  结语:他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
  
  “假如灵魂是不朽的”,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朋友们:“我们应该爱护它,不仅今生今世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修养,什么都带不走。”
  接着,苏氏聊了些他对于地球的设想,然后便是课文的开头:“西米啊,为了我们上面讲的种种,我们活一辈子,应该尽力修养道德,寻求智慧,因为将来的收获是美的希望是大的。”
  因为厘清了“上面讲的种种”,对苏氏所说的“应该”,就了然于胸了。
  苏格拉底准备洗完澡再喝毒药,他又说了一番话:
  有人一辈子不理会肉体的享乐和装饰,认为都是身外的事物,对自己有害无益;他一心追求知识;他的灵魂不用装饰,只由自身修炼,就点缀着自制、公正、勇敢、自由、真实等种种美德;他期待着離开这个世界,等命运唤就准备动身。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
  这里说的,不正是他自己吗?因为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所以他不怕死,甚至“期待着離开这个世界”。他接过装有毒药的杯子,“非常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向天神祈祷一番后,他把杯子举到嘴边,“高高兴兴、平平静静地干了杯”。
  从服药到闭目的整个过程,柏拉图的叙述平静、客观、节制,却又令人动容,止不住落泪……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在区域层面实现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进行了6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激发种子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开展分阶段提升种子教师科研素养的课程再建与实施、建立并完善提升种子教师科研素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育科研素养 自我发展 保障机制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
“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可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想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里的“刺头”  依稀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份紧张与忐忑,也是在这份忐忑中,我初识了万钢(化名)同学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教材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说(写)具体、抒真情。执教者为李华明老师。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懂你》,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师生互致问候,开始上课。  2、背诵古诗《游子吟》。  我们学过一首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三年级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美丽的西沙群岛》、《“东方之珠”》和两首描写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之后。因为有前面几篇课文作铺垫,学生的交际情感更易激发。从话题上看,这一内容既可以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属于“介绍”类话题。展开这一话题需要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介绍一处景
在陇原大地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妇女,她们不仅掌握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用一份“匠心”精神,認真、执着地对待她们的工作,对待她们手中的“产品”。她们手中的“绝活”,是许多个不眠之夜、年复一年地坚持与钻研的成果。她们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作品,她们身上体现的更是一种无比可贵的工匠精神。在追求速度、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当下,她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传承与发扬值得社会的肯定,她们的精神值得每一
我跟陈贺文结婚了。小姐妹调侃说我嫁给了“信用卡”。大家调侃的话里夹杂些许嘲讽的味道,因为谈恋爱时陈贺文送给我的定情礼物不是浪漫的玫瑰花,也不是象征爱情恒久的戒指,而是一张信用卡。陈贺文并不是大款,大家只是以此比喻嘲笑他不懂风情。于是,婚后我暗暗定下一个目标,决定对老公进行“情趣熏陶”——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他的浪漫情调。  婚后第一个情人节的前一天,我循循善诱:“明天是什么日子啊?”老公看看手机,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区域实验教材试用情况调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对一年级教材试用情况的调查感受。二年级的调查分别在三、四册期末进行,涉及257个实验班,回收书面问卷调查表514张。通过对调查表的阅读、统计和分析,初步明确了二年级教
编者按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性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具迫切性和针对性。  劳动教育不仅是助力和增强其他几育的路径和手段,更是育人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
身为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科研负责人的费伦猛刚从学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又在为下一次“教科研”讲座奔忙。近一年,费伦猛为辅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已进行近50场辅导讲座,面授培训5 100余人,远程培训21 000余人。  “小课题研究”这一诞生于中小学,以教师短期内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方法进行实践改进的研究形式,因其非凡的意义广受中小学重视。当下,“小课题研究”的热度正在持
编者按:  “如何在21世纪培养教师”(How to Prepare Teachers in the 21st Century)是东西方教师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为了探讨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促进教师教育领域学者及同仁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本刊特设专栏,推出了几篇关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