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处理预设外的“枝节”,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而且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呈现出一种远离“预设”的真实动态的美,焕发出课堂崭新的生机。
教学机智预设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是教师备课时很难预设的。对此,老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灵活做出判断,迅速形成方案,妥善处理,使教学进程尽量朝教学目标前进,这就是教师的机智。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处理预设外的“枝节”,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而且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呈现出一种远离“预设”的真实动态的美,焕发出课堂崭新的生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也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体现在教学机智上,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过程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一切情况都在瞬息之间发生,老师在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况下,要对发生的事情即时作出恰当处理,非常不易。处理得当,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否则,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因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机智。
一、引出低谷的机智
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教学出现“低谷”的情况,如果时间过长,很可能造成一节课的失败。作为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在教学冷场处加温,引领学生起出思维的低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有位教师在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上开题课时,先出示了一组校园图片,之后抛出问题:围绕“我们的校园”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想研究什么?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缺少默契,又有那么多听课老师在场,课堂内沉默了几分钟仍无人举手发言。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经过了思考,肯定有很多想法,先请你们在4人小组里说说,之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好吗?”学生有了组内交流的经历,在接下来全班交流中也敢于谈自己的想法了。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因势利导的机智
在课堂教学进度按预设推进时,有时会遇到个别学生游离在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之外,显得格外“不合拍”。这时,老师严厉地指责或训斥,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不愉快,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教师顺着既有趋势向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在《走近当地民风民俗》主题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写活动收获。学生小沈写下“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我的许多能力都提高了”之后就歇笔了。小杨则在用纸条折着什么,对写体会一事不予理睬。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先走到小沈面前,“经过哪些事情,提高了你的哪些能力呢,全部都写出来,好吗?”接着,又走过去跟小杨聊了起来——“你折的是什么?”“折小鹿!”“你是个手巧的孩子!你能把折小鹿要用到的材料以及折的步骤记录下来吗,这样,别人一看到也能学会!”结果,小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扩写,小杨认真记录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图示。虽然上述两人的记录内容不同,结果却都达到了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这样因势利导,对学生“不合拍”的表现不气不恼不急不怨,轻言细语地诱导,不动声色地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以慈祥和宽厚的品格,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性情拉近着师生距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谓是一种过人的机智。
三、促进反思的机智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马克·瓦恩)。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促其不断反思,他们才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越来越接近成功。
《家乡的桥》主题活动进行了一周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中期成果交流。轮到“叮当猫”小组来交流了,他们组的研究活动没有任何进展,应该说一周来处于停滞状态,但他们在交流时大倒苦水,把责任都推到了别人身上,说组员从来都聚不拢,出去采访时人家对他们不理不睬,甚至嘲笑。老师没有当即挑穿他们组存在的问题,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说下去:是呀,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哪,我以及其他同学都曾遇到过。庆幸的是,“向日葵”组活动进展顺利,收获颇丰。来听听他们组的经验,好吗?
接下来,“向日葵”组把他们去采访时如何分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等经验作了介绍。老师再移目“叮当猫”组趁热打铁:对照“向日葵”组,你们在哪些细节上可以改进?结果,“叮当猫”组分析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方向。
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本例中,老师循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没有直面批评,而是通过他人的现身说“法”促进学生反思,效果明显,不着痕迹。
四、安全教育的机智
安全系万家!在当前形势下,安全问题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瓶颈,成了老师大胆放手的头等束缚。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都删掉了许多在室外、校外进行的实践体验活动,有目的性地减少需要用到一些危险操作工具的动手实践项目。常此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将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为了兼顾全局,渗透一些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在《我是家乡小导游》主题活动中,有设计旅游方案一项。在讨论该用36座车还是42座车时,学生各执己见。有人说,用36座的车省钱划算,反正班上同学总数只有40个人,就差几个座位,大家挤挤就行了。这时,有人反驳说,应该选42座的车,有40位同学,再加两位老师,正好每人一座,宽敞舒服。这时,旁边一位学生轻轻插了一句:这样还不超载呢!老师接过话题:是呀,旅游要考虑舒适,另外,还要考虑——安全。选36座的,车子超载,违规又不安全。其实,旅游过程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
这样,巧妙地把安全教育渗透到讨论之中,使学生对安全有足够的认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经常这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管外出完成哪项任务,都能有安全意识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来自后天的训练,它并非一种单纯的技巧,而是植根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浓厚的爱之中。是教师在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再思考—再学习的循环往复中锤炼出来的。只要我们真心热爱教育、真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提升、锻炼这一种能力、技巧,在远离预设时机警地驾驭课堂,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机智预设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是教师备课时很难预设的。对此,老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灵活做出判断,迅速形成方案,妥善处理,使教学进程尽量朝教学目标前进,这就是教师的机智。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处理预设外的“枝节”,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而且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呈现出一种远离“预设”的真实动态的美,焕发出课堂崭新的生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也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体现在教学机智上,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过程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一切情况都在瞬息之间发生,老师在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况下,要对发生的事情即时作出恰当处理,非常不易。处理得当,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否则,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因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机智。
一、引出低谷的机智
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教学出现“低谷”的情况,如果时间过长,很可能造成一节课的失败。作为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在教学冷场处加温,引领学生起出思维的低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有位教师在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上开题课时,先出示了一组校园图片,之后抛出问题:围绕“我们的校园”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想研究什么?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缺少默契,又有那么多听课老师在场,课堂内沉默了几分钟仍无人举手发言。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经过了思考,肯定有很多想法,先请你们在4人小组里说说,之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好吗?”学生有了组内交流的经历,在接下来全班交流中也敢于谈自己的想法了。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因势利导的机智
在课堂教学进度按预设推进时,有时会遇到个别学生游离在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之外,显得格外“不合拍”。这时,老师严厉地指责或训斥,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不愉快,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教师顺着既有趋势向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在《走近当地民风民俗》主题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写活动收获。学生小沈写下“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我的许多能力都提高了”之后就歇笔了。小杨则在用纸条折着什么,对写体会一事不予理睬。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先走到小沈面前,“经过哪些事情,提高了你的哪些能力呢,全部都写出来,好吗?”接着,又走过去跟小杨聊了起来——“你折的是什么?”“折小鹿!”“你是个手巧的孩子!你能把折小鹿要用到的材料以及折的步骤记录下来吗,这样,别人一看到也能学会!”结果,小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扩写,小杨认真记录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图示。虽然上述两人的记录内容不同,结果却都达到了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这样因势利导,对学生“不合拍”的表现不气不恼不急不怨,轻言细语地诱导,不动声色地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以慈祥和宽厚的品格,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性情拉近着师生距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谓是一种过人的机智。
三、促进反思的机智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马克·瓦恩)。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促其不断反思,他们才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越来越接近成功。
《家乡的桥》主题活动进行了一周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中期成果交流。轮到“叮当猫”小组来交流了,他们组的研究活动没有任何进展,应该说一周来处于停滞状态,但他们在交流时大倒苦水,把责任都推到了别人身上,说组员从来都聚不拢,出去采访时人家对他们不理不睬,甚至嘲笑。老师没有当即挑穿他们组存在的问题,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说下去:是呀,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哪,我以及其他同学都曾遇到过。庆幸的是,“向日葵”组活动进展顺利,收获颇丰。来听听他们组的经验,好吗?
接下来,“向日葵”组把他们去采访时如何分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等经验作了介绍。老师再移目“叮当猫”组趁热打铁:对照“向日葵”组,你们在哪些细节上可以改进?结果,“叮当猫”组分析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方向。
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本例中,老师循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没有直面批评,而是通过他人的现身说“法”促进学生反思,效果明显,不着痕迹。
四、安全教育的机智
安全系万家!在当前形势下,安全问题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瓶颈,成了老师大胆放手的头等束缚。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都删掉了许多在室外、校外进行的实践体验活动,有目的性地减少需要用到一些危险操作工具的动手实践项目。常此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将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为了兼顾全局,渗透一些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在《我是家乡小导游》主题活动中,有设计旅游方案一项。在讨论该用36座车还是42座车时,学生各执己见。有人说,用36座的车省钱划算,反正班上同学总数只有40个人,就差几个座位,大家挤挤就行了。这时,有人反驳说,应该选42座的车,有40位同学,再加两位老师,正好每人一座,宽敞舒服。这时,旁边一位学生轻轻插了一句:这样还不超载呢!老师接过话题:是呀,旅游要考虑舒适,另外,还要考虑——安全。选36座的,车子超载,违规又不安全。其实,旅游过程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
这样,巧妙地把安全教育渗透到讨论之中,使学生对安全有足够的认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经常这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管外出完成哪项任务,都能有安全意识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来自后天的训练,它并非一种单纯的技巧,而是植根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浓厚的爱之中。是教师在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再思考—再学习的循环往复中锤炼出来的。只要我们真心热爱教育、真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提升、锻炼这一种能力、技巧,在远离预设时机警地驾驭课堂,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