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辛弃疾的年代,中国式的孤独更像是一种高贵的忧伤。到如今,孤独在流行歌中已经披上了“可耻”的外衣。最近的研究却发现,孤独不仅“毒害”心灵,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堪比抽烟喝酒。
早些年,“孤独”还是孤寡老人的代名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孤独已经成了现代人的表情底色。生病时,下雨天,饭局中,站台边,处处都纷飞着各色落寞神色。
中国式孤独与健康“有染”
汪女士,42岁,离婚后独居北京。为了填补寂寞,她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下班后,她就日复一日地“宅”在家。柴米油盐全靠网购。今年年初,她的胳膊等处开始长出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又痒又刺痛。医生也说不出具体原因,只好开了些激素类药物给她。结果,病情虽然有所好转,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总没个完。
最近,汪女士终于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利用这个假期,她去了外地,找几个老朋友分别聚了聚。等到休完假,她身上的皮疹竟然也跟着销声匿迹了。
因为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国人有自己的“中国式孤独”。即使是在电话,网上聊天非常普遍的今天,我们还是做不到“畅所欲言”。我们习惯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得矜持。
有时候,现代生活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叫外卖虽然很方便,但是,也容易让人摄入过多的热量。因此,各种慢病也得到了登门造访的机会。这时,健康专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健康生活几大件,调整饮食啦,戒烟限酒啦,多做运动啦。很少有人把“多交朋友”也放入健康建议中。汪女士们也就势必要走弯路、碰运气,才能踏上健康的康庄大道。
孤独之害,比肥胖还折寿
事实上,孤独往往比烟、酒、肥胖等健康杀手更有综合杀伤力。
更重要的是,广泛的“社交”比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具有健康影响力。这一点,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尔特伦斯德等人通过一项综合研究得出来的结论。为了做这项研究,他们历时七年半,研究了308,849人,148项和社交、和健康有关的细节。
一位心脑血管大夫总结了社会交流对血压的影响。他把孤独者的症状比喻为“血管的哭喊”。比如,人静下来听人讲话或者留意外界时,血压会相应下降。人在遭遇挫折或者交流障碍时,血管舒张和收缩的正常节奏会被打破,血压会陡然升高。
学者周国平认为,“爱和友谊不能把孤独根除,但是可以将它抚慰”。霍尔特伦斯德等人研究了孤独和死亡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身边有朋友、邻居、家人,而且,和他们都有较好的交往,那么,这个人的综合生存率会比离群索居的人高出50%。具体来说,孤独者的健康危险相当于一天抽15支烟的瘾君子,相当于一个饮酒无度的酒鬼,相当于一个久坐不动的“沙发土豆”。而且,孤独者的健康危险是一个大胖子的两倍。
孤独之毒,从心起源
这些身体危害,和孤独带来的内在心理影响有关。正如中国的老话所说,朋友多了路好走。霍尔特伦斯德教授指出,朋友会在您困难时助您一臂之力。因此,您的生活压力更小,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相反,那些被人群遗忘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每天都像在冒险。他们怎么能不压力大、血压高?!
而且,对一个身处困境的人来说,朋友还能帮您找到人生的意义,增强意志力和决心。“当一个人置身某一个圈子,并且对他人感到有责任感时,那种目的感和意义会促使他照顾好自己,理性行事。”
所以,有人牵挂的人自然会乐观向上,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孤独的人就会自暴自弃,容易染上不良癖好。
于是,研究人员呼吁,医生和卫生官员都应将“孤独”作为和吸烟酗酒一样严重的健康危险因素来“严阵以待”。戒烟戒酒戒孤独。而且,对个人来说,走进人群,相当于拥抱健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孤独呢?
早些年,“孤独”还是孤寡老人的代名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孤独已经成了现代人的表情底色。生病时,下雨天,饭局中,站台边,处处都纷飞着各色落寞神色。
中国式孤独与健康“有染”
汪女士,42岁,离婚后独居北京。为了填补寂寞,她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下班后,她就日复一日地“宅”在家。柴米油盐全靠网购。今年年初,她的胳膊等处开始长出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又痒又刺痛。医生也说不出具体原因,只好开了些激素类药物给她。结果,病情虽然有所好转,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总没个完。
最近,汪女士终于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利用这个假期,她去了外地,找几个老朋友分别聚了聚。等到休完假,她身上的皮疹竟然也跟着销声匿迹了。
因为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国人有自己的“中国式孤独”。即使是在电话,网上聊天非常普遍的今天,我们还是做不到“畅所欲言”。我们习惯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得矜持。
有时候,现代生活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叫外卖虽然很方便,但是,也容易让人摄入过多的热量。因此,各种慢病也得到了登门造访的机会。这时,健康专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健康生活几大件,调整饮食啦,戒烟限酒啦,多做运动啦。很少有人把“多交朋友”也放入健康建议中。汪女士们也就势必要走弯路、碰运气,才能踏上健康的康庄大道。
孤独之害,比肥胖还折寿
事实上,孤独往往比烟、酒、肥胖等健康杀手更有综合杀伤力。
更重要的是,广泛的“社交”比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具有健康影响力。这一点,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尔特伦斯德等人通过一项综合研究得出来的结论。为了做这项研究,他们历时七年半,研究了308,849人,148项和社交、和健康有关的细节。
一位心脑血管大夫总结了社会交流对血压的影响。他把孤独者的症状比喻为“血管的哭喊”。比如,人静下来听人讲话或者留意外界时,血压会相应下降。人在遭遇挫折或者交流障碍时,血管舒张和收缩的正常节奏会被打破,血压会陡然升高。
学者周国平认为,“爱和友谊不能把孤独根除,但是可以将它抚慰”。霍尔特伦斯德等人研究了孤独和死亡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身边有朋友、邻居、家人,而且,和他们都有较好的交往,那么,这个人的综合生存率会比离群索居的人高出50%。具体来说,孤独者的健康危险相当于一天抽15支烟的瘾君子,相当于一个饮酒无度的酒鬼,相当于一个久坐不动的“沙发土豆”。而且,孤独者的健康危险是一个大胖子的两倍。
孤独之毒,从心起源
这些身体危害,和孤独带来的内在心理影响有关。正如中国的老话所说,朋友多了路好走。霍尔特伦斯德教授指出,朋友会在您困难时助您一臂之力。因此,您的生活压力更小,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相反,那些被人群遗忘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每天都像在冒险。他们怎么能不压力大、血压高?!
而且,对一个身处困境的人来说,朋友还能帮您找到人生的意义,增强意志力和决心。“当一个人置身某一个圈子,并且对他人感到有责任感时,那种目的感和意义会促使他照顾好自己,理性行事。”
所以,有人牵挂的人自然会乐观向上,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孤独的人就会自暴自弃,容易染上不良癖好。
于是,研究人员呼吁,医生和卫生官员都应将“孤独”作为和吸烟酗酒一样严重的健康危险因素来“严阵以待”。戒烟戒酒戒孤独。而且,对个人来说,走进人群,相当于拥抱健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孤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