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安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是无数革命英烈诞生和长眠的革命圣地,作为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安徽红色文化见证了革命先烈在安徽艰苦奋斗地进行革命建设的发展历史,蕴含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加强对安徽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当前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完全适应于当代社会,其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新时代视阈下安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他文献
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不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时尚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基于文化创意理念开发和改造乡村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徐州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开发模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该文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丽江古城”束河古镇为例,通过对旅游急速开发过程中那些仍然选择留守在遗产区居住并主动参加旅游业谋生的原住居民进行研究,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在自发地参加旅游业的过程中,在传统建筑的保护,纳西族传统生活和文化的传承以及向游客提供遗产历史和价值的信息等方面,主动或无形中发挥了保护束河古镇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作用.为研究世界遗产地居民如何在遗产保护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中发挥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贵州革命文化遗址作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其不仅包含着众多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贵州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信息,还包含着反映百年党史的重要资源.贵州革命文化遗址除分布在遵义地区之外还广泛分布于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等地,综合来看,呈现“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贵州革命文化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施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以贵州革命文化遗址为载体,有助于强化贵州高校师生的党史学习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意识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国内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文化的描写细腻入微,对于人物、情感的描写新鲜别致,被称作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日本留学生以其得天独厚的语言文化优势来阅读《红楼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生活百态,深刻体会中国文学的魅力.将《红楼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总结以及对于教学问题的反思,能够进一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进程,同时,也可以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同行一些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与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国家现代化推进力量,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文化强国背景下,开发小教师范生《世界通史》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发挥历史文化涵育德行、滋养心灵、培根铸魂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范畴.
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的需求日趋明显.同时,培养更多知华友华、造福世界的优秀人才也是国家对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该文基于“汉语韵”微信公众号推广《三字经》的实践为例,简述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习得以及对外传播方面的主体优势;分享如何促使留学生了解、习得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促进留学生习得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意义.
该文根据顾亭林(本名顾炎武,号亭林,学者尊称顾亭林、亭林先生)的家世、生平、著述和一生的经历,将顾亭林文化概括为6个方面:(1)爱国文化;(2)治学文化;(3)务实文化;(4)贵廉文化;(5)农本文化;(6)孝道文化.以期作为新时代莘莘学子的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内容,从而内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其精神世界.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均建立在其教育实践之基础上.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是以民众为核心,以启发大众为目的,进而建设民主国家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当今中国依然有启发意义.他的“小先生制”及“教育真人观”等至今为止仍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探索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仍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该文从陶行知教育实践出发,进而论述其教育实践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依据国家标准,结合中文自身特点植根汉语,又要不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理念、路径.该文以IBDP语言课程理论为指导,利用巴蜀地域特色文化——蜀派古琴文化体验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以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提升路径.
教育部对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要求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之外,还有中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这些无法作为课程进行显性设置,因此可视为文化隐性课程.为了研究文化隐性课程对留学生的影响,选取桂林旅游学院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隐性课程教育实验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社会、国情和文化的知晓程度与对中国的共鸣呈正相关,提出构建文化共同体、树立客观文化传播理念合开发立体教材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