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家庭健康守护人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莹,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近9年来,她扎根社区,把社区居民当家人,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练就了扎实的临床功底,拥有良好的群众口碑。近年,黄莹先后获得了全国“百家健康守门人”、武汉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武汉市劳动模范”、“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荆楚楷模”、“中国好人”、“优秀全科医生奖”等一系列荣誉。
  悠悠汉水之上横亘着一座铁路桥梁,这让武汉市硚口区有了一条以该桥命名的街道——汉水桥街。在这片老旧的社区里,有一家让许许多多硚口区市民羡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这家中心里,有一位让武汉基层医疗引以为荣的家庭医生——黄莹。元月中旬,本刊记者多次走进这家社区,走近这位武汉家庭医生排头兵、社区居民健康守护人。
  扎根社区,青春因“守护”而美丽
  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仁寿社区的菜场边,这里是大多数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它占地不大,有着统一的绿色标识,明亮而洁净。
  导医台上“朋友式服务关系,亲人般全面关怀”的标语赫然在目。诊室中,正在问诊的医生挂着温暖的微笑,在这寒冷的冬日,为来来往往的患者心中平添了一份暖意。
  “阿姨,最近腿还疼吗?”上午10点,家庭医生黄莹的第10位患者,也是她的老熟人彭奶奶来了。“药按时吃了没有啊?”“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循例问完,黄莹又问起了彭奶奶儿子女儿的情况。
  原来,彭奶奶两个孩子都是慢性病患者,孙子也是高危潜在患者,因此,每次黄莹都会顺带着问一圈,给全家人的健康出出建议。
  “仁者立心,医者济世。”慈善和热忱的性格使她选择了医学专业,奉献和尽责的品质让她走上了医生的岗位。2009年,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黄莹就应聘到了武汉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
  “我从小就生活在武汉的老社区,知道这里最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工作以来,黄莹将社区当成了家,常来看病的居民就像家人。
  2016年,武汉市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雨后春笋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铺开。国家医改的号角吹响时,黄莹由一个春风送暖的天使,转身成为站在医改前列的“花木兰”,带领团队,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了“家庭医生”这一新的岗位。
  面对熟悉的社区、了然于心的病患情况,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六年中,用四种模式将社区居民进行了医疗服务全覆盖:
  以网诊为基础,全面掌握辖区医疗对象,锁定工作重点;
  以问诊为核心,建立社区医疗模式,完善基础医疗设施;
  以巡诊为手段,深入社区民众,零距离提供“望闻问切”医疗服务;
  以出诊为补充,实施紧急救助,解决最棘手的病情。
  她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施行的。
  两年来,黄莹和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健康武汉”APP为700多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并负责200多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为他们建立了“居民慢性病管理表”,并跟踪服务,至今无一人发生严重并发症。
  到了周四巡诊的日子里,一进社区,居民们都亲切地和黄莹及护士张玲打招呼。
  由居委会提供的社区老年食堂是她们的“巡诊点”。一台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一些血糖检测工具,一本记录簿,不需要召集,居民们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知道你今天要来,过了早就来等你了!”68岁的吴爹爹每个礼拜都是“头三名”。
  缠袖带,捏气囊,放减压阀,黄莹动作麻利又熟练。
  “血压有点高,降压药您今天还没吃吧?”黄莹笑着说,“啥事儿都不能耽误吃药啊!”吴爹爹连连点头。
  义务巡诊、健康指导,是社区医生的职责,但仍有些居民不太信这些走到家门口的“赤脚医生”。不少都是围观着过来,却被黄莹发现了大问题。
  “您高压160了,体重也超标,一定要早点治疗啊。”黄莹对第一次来问诊的老人说。“我帮您建一份健康档案,方便对您进行跟踪管理,以后去大医院看病还能减少检查,为您省钱呢!”
  “好好,那就建。”老人忙点头。
  “您一定要多活动,少吃油腻食物,预防中风。”黄莹边为他登记边不停叮嘱。
  临近中午,来问诊的人群逐渐散去,“咱们该上门巡诊了。”黄莹提醒身边的张玲,对于小区的重症病人,要到家里给他们做检查。
  “我们家庭医生,平时服务的都是街坊邻居,所以病人都成了我的熟人。他们即便去了大医院看病,回来以后也会问问我药怎么吃。”黄莹觉得作为家庭医生,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他所有的疾病。不仅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还要考虑他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情况等。
  75岁的辛素珍是社区老居民,黄莹偶然发现她有心衰的症状,赶紧通知她家人转诊专科医院。开胸手术后,辛婆婆恢复得不太好,黄莹多次上门问诊看护,解决了她术后因胃病复发不能进食等问题。不久,黄莹又将辛婆婆接到社区服务中心,邀请医联体单位的同济医院心内科专家进行联合复诊,为她确定了后续治疗恢复方案。
  辛婆婆一天天恢复了健康,面色红润,说话铿锵有力,体重从90斤漲到了110斤。她说自己现在是黄莹的“铁杆粉丝”,不仅签约了她的家庭医生团队,还动员身边的人都加入进来。“黄医生医术好,特别负责,把健康交给她,放心!”
  作为初级诊疗医生,黄莹认为“花最少的钱,买最有效的药”就是百姓最大的诉求。提升专业水平,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功课”。
  同事说:“黄医生能叫出三四百个病人的名字,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吃什么药,她都能一一道出口。”
  有很多已经从仁寿社区搬到其他地方的居民,仍不愿迁走自己的“档案”。   熊红艳是2型糖尿病病人,家搬去了后湖;汪武军也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症,家搬去了汉阳。但每逢季度里的面对面问诊日,他们都会回到社区,请黄医生为自己把把健康关。
  牢记使命,党徽在白衣上闪光
  黄莹说,自己既是医生,更是一名奋斗在卫生战线的党员。
  2018年来,武汉市硚口区卫计系统打造“红色港湾党员先锋在行动”党建品牌。全区共成立了99个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102个社区巡诊室。在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的9个家庭医生团队中,7位团队长都是党员。
  去年9月,黄莹带领着曾获得“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的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走进汉正街,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延伸“全国优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触角,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惠及千家万户。
  “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和我们签约,即便是免费的,他们会说,大病有医院,小病买点药,家庭医生有什么用?”
  年前一次巡诊,一位居民测量的血糖值高于其他地方测量结果,就武断地说她们是卖药的,是骗子。黄莹不急不躁,耐心跟她解释血糖在不同时间测量时数据的差别,道理说通,情理说透,让这位居民心服口服,并与黄莹团队签约。
  还有一次在社区提供的免费体检中,一位女居民的体检结果引起了黄莹的注意——血小板值偏低。參考了其他体检数据后,黄莹马上打电话嘱咐她一定要换降压药,并告知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并指导其用药。随着检测值恢复正常,病人心中的戒备也放下了,从最初的不理解不信任,到后来主动上门与她们签约。
  和黄莹搭档的护士张玲谈到团队长黄莹,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遇到情绪不好乱发脾气的病人,我都会急着分辩,但黄姐却挡住我,和风细雨为他们解释,直到解开他们的心结。”
  去年开展“双认领”活动,黄莹的服务对象是76岁的唐婆婆。
  “老人脾气爆,信不过年轻人,言语上也不太注意。”“我第一次联系她,她就拒绝签约,连见面都不同意。话说得不好听。”
  黄莹没有气馁,从居委会找到了唐婆婆的家庭住址,主动上门。做了半天工作,唐婆婆才伸出了胳膊让她给看看。
  检查后发现,她患有很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黄莹跟她说,药物需要调整了,不然会严重影响健康。
  “一次不行,我就说两次,两次不行我就说个十次八次。后来她慢慢就听我的了。也和我们签了约。”黄莹形容起如何“收服”病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黄莹说:“对于不理解的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讲,慢慢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觉得我比他们自己更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
  张玲说,正是有了黄莹的表率,她也在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的团队这么优秀,黄莹姐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85岁的周婆婆得知我们在采访黄莹,不顾风雨难行,提着刚买好的菜就来到了卫生服务中心。
  “自从有黄莹这孩子给我瞧病,心脏病再也没犯过,腿也利索了,现在可是甩起手来走路啊!”
  82岁的李玉颜和脑瘫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年龄大、家务活又繁重,一次不小心摔伤了腿,出现了鸡蛋大小的溃疡面,老人行动困难,无法出门。黄莹代领团队护士两天一次的上门为她换药,持续了3个月,让老人避免了截肢的恶果。
  考虑到老人生活的艰难,黄莹和单位领导联系区里,帮老人及女儿搬到了条件好很多的海工社区养老院,并承诺老人继续为她实行健康管理,让她们安心地搬了家。
  “我是医生,也是党员,救援病患是我的工作,而守护社区里的老人健康,更是我的责任。”黄莹说。
  践行医改,做居民健康“守护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在社区完成,是我国医改分级诊疗的大方向。几年来,黄莹和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践行着医改的大政方针和工作要求。
  硚口区汉水桥街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晓辉说,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就是想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信任基层医疗水平,切实实现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现在,仁寿社区的签约居民都从黄莹的服务中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含金量”:
  她和她的“战友们”为更多的居民提供了更近更直接的看病方式,打通了百姓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她们还减轻了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首诊,急重大病她们协助转诊。对于特殊人群,更能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黄莹和团队还将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建档跟踪,提供更连续、高效的诊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大医院就诊压力,促进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据硚口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大团队”为统筹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硚口模式”,具备了覆盖广、专业精、信息畅通、凝聚力强的独特优势,全面助推家庭医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与服务化,倒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只有实现医防有效融合,吸引更多居民在基层就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黄莹和她带领的团队,以及数以百计的家庭医生,正以责任和奉献厚植“医者仁心”底色,以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感为己任,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
其他文献
张守仁,1933年9月生,上海市人。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精通俄语、英语。196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任副刊编辑。后到北京出版社工作,与同事创办《十月》杂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等書。译作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选》《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散文《林中速写》被编入数十个散文选本以及中学阅读课本。曾编辑出版了《高山
近来,以作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试点为契机,随州市曾都区在主城区开展 “1 5”党建引领行动(建强一个核心,推动五个引领,即引领多元共治、引领难题共解、引领资源共享、引领物业共管、引领家园共建)。目前,区内已有36个社区“大党委”完成调整;吸纳293名市、区部门以及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成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辖区内党员、下沉党员干部以及群众代表共8831人,联系群众79636户,实现
我把父亲抱在怀里  用一整条上犹江的水  给他擦洗身体  把六十多年的风雨擦净  把六十多年岁月留下的锈迹擦净  把六十多年的苦难擦净  把沟沟坎坎抹平  把不多的阳光和月色分离出来  还给流水,把泥土还给大地  把爱和恨擦净  让他回到婴兒时期  回到花丛里去
王保林,英山县方家咀乡四棵枫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中国红会第十次理事会代表。四棵枫村先后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的“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县级十强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他担任村干部20多年,工作勤勤恳恳,敢想敢闯敢拼,通过修路把四棵枫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库区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四棵枫村位于英山县方家咀乡北部,全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全村版图面积5平方公里,有3
扶贫  邂逅方兴未艾的茅坪,  始于精准扶贫。  从此,我们,  心手相连,共同吸与呼。  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我们,不辞辛劳的工作队觅  磨破鞋底,睡坏简易床,  拖着疲惫的身体,  行走在贫困户的田间地头,  用真心和真情去丈量,  27平方公里的版图。  用心关爱,倾力帮扶,  拔穷根,挪穷窝,奔富路。  最关的邂逅,  最温暖的承诺,  最长情的守护。  冬日  一条洞河穿村而过,
李德南:让我们循例从你的写作之路谈起,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你曾读过文学的研究生,按常规而言,很多人会一路读下来,先硕士,后博士,毕业了留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但你最终选择了写作。这里面是否有什么机缘?  付秀莹:真正意义上开始发表小说,是在2008年。那时候还在读研,无知无畏,一上手就写长篇。我读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原来的想法也是想做做学问,但后来还是阴错阳差地,搞起了创作。一个偶然
组织好“三会一课”是基本的常识问题,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只有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总结、创新方式方法,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把握人员的思想动态,将“三会一课”有效地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要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如近年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学习教育,既
57天前,重庆医疗队到达这里时,整座城市空空荡荡;57天后,这里已经春暖花开、人潮涌动。在过去的57天里,医疗队员把汗水和泪水洒在这里,孝感市民将感恩和温暖种在了他们心间。  他们在轻症组,把好第一道关口  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连轴工作了26天后,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轻症组的18名队员进入了短暂的休整期。  1月26日晚上,重庆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原本,这批医疗队是要去驰援武汉
苏隐没,江西省第三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有作品在《城市女孩》《草堂》等刊发表。  经 验  那盏路灯,好像是他拧开的  松弛下来的黄色的光,将  路旁的人收进一个光的圆圈里  人们急迫地跑出来,保持步调的某种一致  模 拟  一个规整的圆,圆心  是的,提出基本的误解  城邦,以及一切与之有关的言语  力量积攒起来,又在片刻瓦解  听 鱼  在梦里,白浪在船尾。  耳朵被折起来,岛上不断有回来的人
麻雀从地上飞起。黄豆荚  干裂的细响,有预料中的温暖  南墙一角仍有麦虫在湿处爬行  让整个院落蠕动着轻微的安谧  有人倚门而坐。浓稠的阳光  斜插房檐泻下。飞虫打响窗纸  门框上包谷橙黄,辣椒红亮  空气中有炕烟味,和陈年的木香  时光繁盛,漫漶如往昔  大地有秩序,一切安然无预谋  黃昏,叶子要大批量落下来  需要腾开一大片空地  就连之前在门槛上歇坐的人  也会猝不及防,被秋风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