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阐述了庄子的为政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极力批判人为的政治。该篇阐述庄子的“顺物自然”、“无为而治”、“用心若镜”、“混沌之死”、“欺德之说”、“虞氏不及泰氏”等思想,对我国如今的政治生活和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影《驴得水》中充分展示了“有为之治”及其带来的危害。影片对三民小学的校长、老师、教育局特派员等人的刻画,深入揭露“有为之害”。通过对比庄子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应帝王》中的思想精华,能启发人思考,认识到为人处事的正确之道。
一、庄子思想与电影《驴得水》的比较
(一)求名求利主义者的弊病
电影《驴得水》中,乡村小学——三民小学的孙校长,因处在边远地区,取水特别困难,依赖唯一的一头叫“得水”的驴走二三十里地去打水,这地方确实存在着生活难题,但他却钻空子,谎报驴是学校的老师,领取凭空的“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进行学校的日常开销,来实现他们四人的兴办教育的梦想。可这种初衷是好,却存在着性质上的违法和欺骗政府的嫌疑。如果说欺瞒教育局的行为是被现实生活的困难所迫,那在之后的教育局特派员前来视察时,裴魁山和周铁男都劝过校长说出实情,但是校长仍一意孤行,去编织谎言欺骗特派员。孙校长本身就存在着追逐名利的倾向。为了瞒住这个谎言,连亲情都能舍弃,逼自己的女儿嫁给冒牌的“吕得水”老师,眼看着一曼被欺负却无动于衷,甚至用自己的手减掉一曼的头发,逼得一曼精神奔溃,疯癫乃至最后的走上极端,张一曼用枪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切的恶果,都是孙校长为了追求名利所造成的。这就使我联想到庄子的《应帝王》。
《庄子·應帝王》的第一部分提出“虞氏不及泰氏”之说,说到“虞氏”标榜仁义来要结人心,虽能得到人心,却还要受外物的牵累。这里提到“非人”指的是自身或人之外的一切事物,“虞氏”要结人心,并受外物的牵累,劳心费神,其生活终究不自由。这正如《驴得水》中的孙校长,一心求名求利,为了达到自己实现当教育家的目的,六亲不认、不择手段,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起初,我这一切是不公平的。但是,酿成如此惨烈后果的始作俑者——孙校长,将永久的饱受良心的煎熬,一曼在片尾的举枪自杀,象征着孙校长追逐名利的梦的破灭,连基本的残骸也是聚不齐的。这正印证了庄子所言,为了追求名利,必然要劳心费神的饱受内心的煎熬。孙校长在一再隐瞒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焦虑、恐惧和激进的,被名利冲昏头脑,绞尽脑汁的欺瞒,这个过程劳心费神,内心和精神饱受煎熬。
(二)刚愎自用摧毁一切
在电影《驴得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有所依赖的。譬如,孙校长求名求利,周铁男、裴魁山重利。孙校长之女——佳佳,善良、纯真、正直,却唯有受亲情的牵累。铜匠媳妇是唯一不受这个利益圈子牵制的人。所以,才有了最后的铜匠媳妇大闹铜匠(假“吕得水”老师)和孙佳的婚礼,使得这个结合着孙校长和教育局特派员的利益谎言被拆穿。
《应帝王》中的第二部分“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这一“欺德之说”实乃刚愎自用,以一己之私利制定政策法规,就妄想人们服从,连鸟和老鼠都知道躲避陷阱和灾祸,何况人呢。凡是不能使人民幸福生活的君主怎能治理好天下,必然要遭到人民的反抗。
作为一校之长的孙校长和教育局的特派员可以看作是政治结构中的成员,他们追名逐利的行为就是刚愎自用,最终的谎言被揭发,也印证了庄子所言的“欺德之说”的荒谬。孙校长是刚愎自用行为的代表和这出闹剧的始作俑者,他为了实现自己兴办教育的梦想,谎报实情、追名逐利。孙校长自作聪明编造的谎言所造成的的惨痛后果,就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
(三)“混沌之死”的道理在《驴得水》中的体现
《应帝王》最后一节讲得是“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讲南国之帝倏和北国之帝忽常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地界,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善待他们的美德,就一起商量要给混沌凿出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混沌就死了。正因为倏和忽这种有意而为之的行为,葬送了混沌的生命。虽说这是个寓言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放在今天,仍能发人深省。在《驴得水》中也是一样,值得思考和反思。
“混沌之死”的典型在《驴得水》中得以充分的显现:正如倏和忽为了感谢混沌善待的美德一样,孙校长的虚报“吕得水”老师,并维护自身名誉、职位和“吕得水”老师带来的巨额利益,不断的编造谎言,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孙校长一再牺牲一曼的利益,亲手毁了她;正直的周铁男在枪杀的威胁下,吓破胆地退缩;逼自己的女儿嫁给假的“吕得水”老师。就因为孙校长的恣意妄为,给所有人带来了致命的创痛。扼杀一个人的精神比扼杀一个人的生命更可怕。孙校长的“有为”,葬送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
二、《应帝王》和《驴得水》中有为之害的反思
《应帝王》阐述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透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查阅相关的资料,我认为,把《应帝王》看作单一的政治篇章是把庄子思想的窄化,是不足的。我认为。通过《应帝王》中体现出来的庄子思想,既是对理想帝王的忠告,更是对我们为人处事的警醒。
在《应帝王》这篇中对“有为之害”的批判,主要为了表达“顺物自然”、“用心若镜”的“虚己无为”的思想,这将是生活于世的正当的追求,或说是自身应达到的境界。太在意外在的名利之类,并会受其所累,不得精神之自由。我们应修炼自身,要像最后的列子一般,“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行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对待事物要摒弃亲疏远近的关系,对所有人都要一样,要摒弃浮华的外在,保持内心的真朴,一生如此。我们要“用心若镜”,做人要像镜子一般,如实的呈现来往的事物,不加自己的迎送,不为自己的私意加以隐藏,这样才能战胜万物而不被物所伤,也不会受外物的牵累。
三、总结
在《应帝王》篇的庄子思想的学习中,深受启发,结合电影《驴得水》中同样存在的“有为之害”,正是庄子在该篇中加以批判的,更加引起我的思考。生而为人,立足于当下,应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要过度追求名利,不要专断行事,不要攻于智谋和智巧,不然必会为其劳心费神,受其牵累,生活不得安宁。要“虚己无为”的生活,摒弃世俗的眼光和偏见,遵从内心的真朴而后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212-213.
作者简介:
张曼(1991—),山西临汾,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一、庄子思想与电影《驴得水》的比较
(一)求名求利主义者的弊病
电影《驴得水》中,乡村小学——三民小学的孙校长,因处在边远地区,取水特别困难,依赖唯一的一头叫“得水”的驴走二三十里地去打水,这地方确实存在着生活难题,但他却钻空子,谎报驴是学校的老师,领取凭空的“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进行学校的日常开销,来实现他们四人的兴办教育的梦想。可这种初衷是好,却存在着性质上的违法和欺骗政府的嫌疑。如果说欺瞒教育局的行为是被现实生活的困难所迫,那在之后的教育局特派员前来视察时,裴魁山和周铁男都劝过校长说出实情,但是校长仍一意孤行,去编织谎言欺骗特派员。孙校长本身就存在着追逐名利的倾向。为了瞒住这个谎言,连亲情都能舍弃,逼自己的女儿嫁给冒牌的“吕得水”老师,眼看着一曼被欺负却无动于衷,甚至用自己的手减掉一曼的头发,逼得一曼精神奔溃,疯癫乃至最后的走上极端,张一曼用枪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切的恶果,都是孙校长为了追求名利所造成的。这就使我联想到庄子的《应帝王》。
《庄子·應帝王》的第一部分提出“虞氏不及泰氏”之说,说到“虞氏”标榜仁义来要结人心,虽能得到人心,却还要受外物的牵累。这里提到“非人”指的是自身或人之外的一切事物,“虞氏”要结人心,并受外物的牵累,劳心费神,其生活终究不自由。这正如《驴得水》中的孙校长,一心求名求利,为了达到自己实现当教育家的目的,六亲不认、不择手段,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起初,我这一切是不公平的。但是,酿成如此惨烈后果的始作俑者——孙校长,将永久的饱受良心的煎熬,一曼在片尾的举枪自杀,象征着孙校长追逐名利的梦的破灭,连基本的残骸也是聚不齐的。这正印证了庄子所言,为了追求名利,必然要劳心费神的饱受内心的煎熬。孙校长在一再隐瞒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焦虑、恐惧和激进的,被名利冲昏头脑,绞尽脑汁的欺瞒,这个过程劳心费神,内心和精神饱受煎熬。
(二)刚愎自用摧毁一切
在电影《驴得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有所依赖的。譬如,孙校长求名求利,周铁男、裴魁山重利。孙校长之女——佳佳,善良、纯真、正直,却唯有受亲情的牵累。铜匠媳妇是唯一不受这个利益圈子牵制的人。所以,才有了最后的铜匠媳妇大闹铜匠(假“吕得水”老师)和孙佳的婚礼,使得这个结合着孙校长和教育局特派员的利益谎言被拆穿。
《应帝王》中的第二部分“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这一“欺德之说”实乃刚愎自用,以一己之私利制定政策法规,就妄想人们服从,连鸟和老鼠都知道躲避陷阱和灾祸,何况人呢。凡是不能使人民幸福生活的君主怎能治理好天下,必然要遭到人民的反抗。
作为一校之长的孙校长和教育局的特派员可以看作是政治结构中的成员,他们追名逐利的行为就是刚愎自用,最终的谎言被揭发,也印证了庄子所言的“欺德之说”的荒谬。孙校长是刚愎自用行为的代表和这出闹剧的始作俑者,他为了实现自己兴办教育的梦想,谎报实情、追名逐利。孙校长自作聪明编造的谎言所造成的的惨痛后果,就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
(三)“混沌之死”的道理在《驴得水》中的体现
《应帝王》最后一节讲得是“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讲南国之帝倏和北国之帝忽常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地界,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善待他们的美德,就一起商量要给混沌凿出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混沌就死了。正因为倏和忽这种有意而为之的行为,葬送了混沌的生命。虽说这是个寓言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放在今天,仍能发人深省。在《驴得水》中也是一样,值得思考和反思。
“混沌之死”的典型在《驴得水》中得以充分的显现:正如倏和忽为了感谢混沌善待的美德一样,孙校长的虚报“吕得水”老师,并维护自身名誉、职位和“吕得水”老师带来的巨额利益,不断的编造谎言,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孙校长一再牺牲一曼的利益,亲手毁了她;正直的周铁男在枪杀的威胁下,吓破胆地退缩;逼自己的女儿嫁给假的“吕得水”老师。就因为孙校长的恣意妄为,给所有人带来了致命的创痛。扼杀一个人的精神比扼杀一个人的生命更可怕。孙校长的“有为”,葬送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
二、《应帝王》和《驴得水》中有为之害的反思
《应帝王》阐述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透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查阅相关的资料,我认为,把《应帝王》看作单一的政治篇章是把庄子思想的窄化,是不足的。我认为。通过《应帝王》中体现出来的庄子思想,既是对理想帝王的忠告,更是对我们为人处事的警醒。
在《应帝王》这篇中对“有为之害”的批判,主要为了表达“顺物自然”、“用心若镜”的“虚己无为”的思想,这将是生活于世的正当的追求,或说是自身应达到的境界。太在意外在的名利之类,并会受其所累,不得精神之自由。我们应修炼自身,要像最后的列子一般,“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行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对待事物要摒弃亲疏远近的关系,对所有人都要一样,要摒弃浮华的外在,保持内心的真朴,一生如此。我们要“用心若镜”,做人要像镜子一般,如实的呈现来往的事物,不加自己的迎送,不为自己的私意加以隐藏,这样才能战胜万物而不被物所伤,也不会受外物的牵累。
三、总结
在《应帝王》篇的庄子思想的学习中,深受启发,结合电影《驴得水》中同样存在的“有为之害”,正是庄子在该篇中加以批判的,更加引起我的思考。生而为人,立足于当下,应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要过度追求名利,不要专断行事,不要攻于智谋和智巧,不然必会为其劳心费神,受其牵累,生活不得安宁。要“虚己无为”的生活,摒弃世俗的眼光和偏见,遵从内心的真朴而后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212-213.
作者简介:
张曼(1991—),山西临汾,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