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熟中粳稻苏稻5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稻5号是由南京东宁农作物研究所以盐选2号//108S/9516,于 2006 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56.1 d,株高99.7 cm,有效穗363万/hm2,每穗实粒数107.0粒,结实率91.4%,千粒质量25.2 g;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关键词:迟熟中粳稻;抗条纹叶枯病;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01-02
  收稿日期:2014-09-20
  苏稻5号(原名“9910”)是由南京东宁农作物研究所以盐选2号//108S/9516,于 2006 年育成的属迟熟中粳稻品种。2012年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206,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该品种株型较紧凑,熟期转色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型较大;落粒性中等,米质优、达国标二级,口感好。1亲本来源、特征特性及品种选育过程
  1.1亲本来源
  盐选2号是以盐粳2号为母本与武育粳3号杂交育成的中熟中粳中间品系,其产量中等,米质优;108S为粳型光温敏不育系中间材料,穗型大,高抗条纹叶枯病;9516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运村农科所育成的、通过江苏省审定的早熟晚粳品种,其产量高,综合性状好。
  1.2选育过程
  1997年,以盐选2号为母本、以(108S×9516)F1为父本做杂交,以期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系。1998—2004年在南京进行单株定向选种,2004年在田间的9910株系长势清秀,分蘖性强,高抗条纹叶枯病,在此株系中经单株选择产量比较和条纹叶枯病圃鉴定等育种手段,在F9代选育成9910新品系。2005—2006年,经品比试验,9910新品系单产稳定在 9 750 kg/hm2 以上,抗性稳定,比武育粳3号增产8%~15%,平均增产10%以上。2007年将9910后代混系繁殖后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预备试验,2008年被推荐参加迟熟中粳区域试验,于201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206。
  2特征特性
  苏稻5号株型紧凑,熟期转色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有效穗363万/hm2,每穗实粒数107.0粒,结实率91.4%,千粒质量25.2 g,株高99.7 cm,全生育期156.1 d,比对照迟熟4 d。
  3品质及抗病性鉴定
  接种鉴定: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3.8%,垩白粒率16.0%,垩白度1.6%,胶稠度 82 mm,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4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 9 141 kg/hm2,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5.39%,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56.5 kg/hm2,较对照增产6.5%。小面积试验结果:2009年在东台市原种场试种 0.33 hm2 高产田,实产达10 530 kg/hm2;2010年在江苏省油田农场试种17.33 hm2,平均单产达10 275 kg/hm2;2011年在江苏海丰农场机插秧种植43.33 hm2,平均单产达 10 230 kg/hm2,其中6.67 hm2攻关方单产10 740 kg/hm2。5高产栽培技术
  5.1育秧
  移栽田,水育秧、旱育秧于5月10—15日落谷,6月10—20日栽插;抛秧、机插秧于5月15—25日落谷,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5.1.1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1~2 d,用浸种灵 咪鲜胺 吡虫啉浸种,浸种时间3 d,再用清水浸种,浸到种子发亮,能透过种皮看到种胚为宜。
  5.1.2落谷(1)水育秧:在施足基肥(1 hm2秧田施土杂肥45 m3、多元硅肥150~225 kg、三元复合肥600 kg)的基础上,做好秧板,秧板宽1.2 m,沟宽15~20 cm,沟深10~15 cm,达到板面平整、疏松、透气。1 hm2秧田落谷375~450 kg。(2)旱育秧:选择蔬菜地、旱茬作秧床,在培育肥床(1 hm2秧田施土杂肥45 m3、三元复合肥 900 kg)的基础上做好秧板,秧板宽 1.2 m,沟宽15~20 cm,沟深10 cm。落谷前浇透水,1 hm2秧田落谷525~600 kg。5.1.3秧田的管理(1)水育秧:在1叶1心前保持秧板湿润,灌平沟水,以利于扎根立苗,1叶1心以后逐步建立浅水层,以利于秧苗的生长及分蘖。1叶1心期早施“断奶肥”,1 hm2 施用尿素150 kg, 拔秧前3 d可施用“送嫁肥”,1 hm2秧田施用尿素225 kg。(2)旱育秧:播后覆盖薄膜,齐苗后,于17:00后揭膜,并浇1次清水,3叶1心后尽量少浇水(秧苗白天卷叶到傍晚叶片能自己展开就不需要浇水)。要禁止后期旱育水管。移栽前3 d施送嫁肥,施送嫁肥后要浇透水,防止尿素在叶片上造成肥害。(3)喷施多效唑:为了控制秧苗徒长,3叶期后有旺长趋势的田块,1 hm2用多效唑 1 200~1 500 g 兑水1 050~1 500 kg,仔细匀喷,一次完成,避免重喷漏喷。这样可以降低秧苗高度,增加分蘖。5.2移栽
  麦收后应尽早移栽,力争在6月25日前栽插完毕,栽后及时管理。
  5.2.1整平大田要求田块平整,达到寸水棵棵到。基肥 1 hm2 施土杂肥45 m3、过磷酸钙450 kg、氯化钾或硫酸钾 450 kg。面肥为碳酸氢铵等速效化肥,施于土层5~8 cm处,土层耙匀以减少损失,其用量掌握在化肥氮总用量的50%左右(1 hm2总氮量纯氮270~300 kg)。   5.2.2基本苗一般田块行距20~25 cm,株距10 cm,每穴2~3苗,总茎蘖苗97.5万~135.0万/hm2。
  5.2.3分蘖期施肥分蘖肥宜早施,栽后8~10 d活棵后结合化除,肥药混施。
  5.3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主茎12.5叶出生期是苏稻5号的有效分蘖临界期。重点抓好搁田。当单位面积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80%时(即420万/hm2×80%=336万/hm2)应放水搁田。搁田指标为:使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如果过干可以灌一次跑马水,如果阴雨,则应开挖田间排水沟。经多次轻搁田方可控制过多无效分蘖的发生[1-2]。
  5.4施好穗粒肥
  5.4.1保花肥在倒二叶露尖期(抽穗前20 d),施好保花肥,1 hm2施尿素150~225 kg、氯化钾225~300 kg。若倒三叶露尖时叶片有点发黄,可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450~750 kg/hm2,攻大穗、保穗数。
  5.4.2粒肥看苗施用,在抽穗前后,1 hm2施30~45 kg尿素作粒肥,以延长后期绿叶寿命。粒肥的使用要看苗、看天:看苗,如果水稻植株叶色深绿,就少施或不施;看天,如果抽穗前后天气晴朗就施,如果连续阴雨,不仅不施而且要注意防治穗颈瘟病。
  5.5水浆管理
  移栽时要寸水活棵,减少植伤,促其早发棵。分蘖期要建立浅水层,做到浅水勤灌。当分蘖达到预定穗数苗的80%时(主茎叶龄12.5叶期),要放水搁田,并多次轻搁,遇到阴雨要开挖田内沟、田头沟搁田,确保稳产。进入幼穗分化期要建立浅水层(倒三叶露尖),并灌水次次清。抽穗后,确保干湿交替,湿润灌溉,收获前7~10 d断水。
  5.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苗期要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一代二化螟。移栽后抓好化学除草。生育中期,要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代二化螟、纵卷叶螟等。抽穗期要注意防治稻瘟病。抽穗后期要警惕褐飞虱的侵害。
  参考文献:
  [1]罗一鸣,唐湘如,潘圣刚,等. 钾肥对香稻产量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2):237-242.
  [2]吴桂成,谢正荣,宋秧泉,等. 太湖农区麦秸秆机械还田条件下机插稻南粳46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61-63.张晓晶,李晨晨,刘志宏,等. 不同浓度ABA处理对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103-105.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9.030
其他文献
摘要:探索盐地种植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开展油菜的耐盐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15个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在盐地种植,于成熟期进行产量性状和品质分析表明,盐地种植可显著降低油菜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但对千粒质量无显著降低效果;盐地油菜收获指数得到提高主要是因为盐地油菜的生物学产量较单株产量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盐地种植对菜籽的含油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油酸含量并增加亚麻酸和二十碳烯酸含量,对其
摘要:采用试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对翘嘴鲌精子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翘嘴鲌精子,筛选出适宜的稀释液与抗冻剂配方。结果表明,翘嘴鲌适宜的盐度范围为0~0.4%,pH值为5.5~8.0时,精子激活率较高,其中pH值为5.5时,精子运动时间与寿命最长;翘嘴鲌精子在4 ℃条件下保存84 h仍有48.33%的激活率,在25 ℃条件下保存84 h时精子死亡。以D-15为稀释液、10
摘要: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代表,基于旺苍县及周边共30个气象台站1980—2018年气象数据、旺苍县1 ∶ 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数字化土壤图,通过分析旺苍及周边区县一季稻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关系,结合生产实际选取4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1个土壤因子作为生态区划指标进行旺苍县一季稻种植区划。结果表明,旺苍县一季稻种植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適宜区面积分别占县域面积的33.96%、40.34%、25
摘要: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入手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选取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高,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间耦合与协调度也最高,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低,不同效益间耦合与协调格局差异显著,整体呈现由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除辽宁省
摘要:为探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施氮量与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进行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的氮素水平,分别为150、225、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品种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
摘要:利用RS和GIS手段,在对河南省鹤壁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模型方法,分析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鹤壁市过去20年耕地面积出现小幅减少,更趋向于集中连片,其中浚县在前10年增幅最大且贡献度最高;耕地变化主要受农业发展、经济发展、耕地质量这3个主成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逐年加强,其中农业发展因素驱动作用远大于经济发展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氮钾养分互作效应对吉林省东部高产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钾互作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N2K2处理(施300 kg/hm2 N、200 kg/hm2 K2O)产量最高,为12 044.8 kg/hm2;氮钾过量配施(N>300 kg/hm2,K2O>200 kg/hm2)并不能提高产量。N2K2处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达3
摘要:为了解通关藤对光照度的需求及适应规律,设置5个不同的遮阴处理(全光照和遮阴率20%、40%、60%、80%),分析光照度对通关藤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光照下,通关藤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60%和80%遮光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单峰曲线,18:00前净光合速率均极显著高于全光照;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3
摘要:针对果园喷雾存在的药液沉积量低、农药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拟设计1种集传感器探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风送式喷雾技术于一体的多态自动对靶喷雾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由机架、风送系统、探测及其控制决策系统、药液管路系统和组合喷头喷洒执行机构等组成。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仿真,以获得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控制多组合喷头的控制决策算法,实现多态自动对靶喷雾;进行喷雾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多态自动对靶喷
年少时田中耕一一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他大学毕业后,求职屡屡碰壁,在老师的推荐下才在岛津事务所谋得一份研究员的工作。  为了让制药公司能够测量出药物的分子量,田中耕一著手进行质谱分析仪的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几千遍甚至上万遍的实验。这天,田中耕一又像往常一样,想将丙酮醇、金属粉墨和待测蛋白混合在一起,但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倒入的不是丙酮醇,而是甘油。  然而,发生了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