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维持活动秩序以确保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对于保障幼儿安全与健康、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传递基本生活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本文将就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改善对策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G612
  现在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的模式,幼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要让娇生惯养的幼儿刚入园就习得一些生活常规并非易事。幼儿教师在生活常规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循序渐进的指导幼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例如“请小朋友排队喝水,要是谁把水洒到地上,那么今天就别想喝水了!”“吃饭快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小饼干,吃饭慢的小朋友,下午不能出去自由活动!”幼儿教师的语言里充满了训斥,这不禁让笔者思考,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是否必须在高压与强迫中进行?是否必须通过一定的处罚手段方能实现?是否必须以幼儿的驯服和个性丧失为代价?这些问题,非常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活常规要求过于刻板化。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要求过细,有时对幼儿来讲甚至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比如:喝水要一手拿杯子的柄部,另一只手托杯子底部,小步轻轻绕过其他小朋友,站到蓝色点子上;进餐时如果想添加饭菜要求幼儿举手示意,吃菜就做剪刀状,吃饭就握拳头,喝汤就举起一只手掌,等等。过于刻板化的生活常规要求不仅不能帮助幼儿接受常规,反而容易导致紧张情绪,也很难让幼儿从真正意义上去内化常规。
  第二,生活常规的制定方式侧重于教师制定。调查显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起码有80%以上是教师制定的,很少有幼儿参与,幼儿根本不理解常规,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为什么不让说话。由于不理解常規,所以幼儿只是在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遵守,规则意识一点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监督稍一松懈,幼儿就不自主地开始违反常规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不停“管”,幼儿不断“违规”的局面。
  第三,生活常规教育的指导方法不合理。良好的生活常规指导应该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幼儿个性适当的自由,然而很多教师为了工作简单轻松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指导方法。例如,催促是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教师总在说“快点、快点!”“我倒数十个数,必须......”“音乐声一停,必须所有人都坐回座位”等等。小班幼儿还处于比较散漫的阶段,教师的催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而教师又强迫他们必须接受,一旦违反便会招至训斥与批评。
  二、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改善对策
  1.幼儿园要学习《纲要》、《指南》的精髓,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
  调研发现,幼儿园有很多生活常规是不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比如,在集体活动的时间里不允许幼儿自己取水喝,更不允许幼儿吃东西,幼儿在饥渴或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思维和想象力也会受到影响。
  为此,幼儿园应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中有关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活常规要求。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班级良好秩序,更应该着眼于对今后幼儿成长有深远影响的,当有些生活常规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园不能仅仅为了便于管理而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例如,冬季幼儿们穿的比较多,穿、脱衣服的时候很不方便,再加上幼儿本身对穿、脱衣的常规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一致性。
  2. 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多采取积极且有趣味的方法,例如培养幼儿正确洗手时,为了让幼儿不把洗手的先后顺序搞错,幼儿园常有这样的儿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握握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类儿歌很受幼儿的喜爱,他们跟着教师念几次就记住了,但教师还需反复训练,以免幼儿们过几天就忘记了。每次教学时,教师念上句,幼儿念下句,还配合动作,不但让幼儿们掌握了生活常规,还提高了积极性。
  3.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幼儿,真诚恰当地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受表扬者习得生活常规,而且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其他的幼儿也会模仿受表扬者的行为,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幼儿违反了常规时,如果教师严厉批评或恐吓威胁,幼儿可能会产生恐惧等负向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多运用表扬、安慰、鼓励等方法,尽量不用批评、威胁等消极的方法,耐心地找出幼儿违反常规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记一刀切。
  4.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仅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争取到家庭的支持,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途径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第一,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册是家庭和幼儿园每日进行沟通的桥梁,幼儿园将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记录下来,并有针对性地提一些建议,家长由此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情况,并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哪些环节表现的好,哪些能力还欠缺,从而主动配合老师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要在家园联系册上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让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幼儿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
  第二,家访。教师要对刚入园的幼儿逐一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幼儿的生特点、个性发展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卷,多与幼儿沟通、做游戏,让幼儿对老师建立信任感,这样幼儿到了幼儿园才会配合老师的生活常规教育,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三、结语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所有工作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然而,生活常规教育在小班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却发生了异化,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多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故本文笔者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等角度入手,就如何良好开展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清.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2).
  [2]杨海珍.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3]沈冰倩.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J].读与写,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空间及教育策略相对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效率  G633.5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因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普遍缺乏文化适应能力,导致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本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探索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文化适应能力的途径,以全面提升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文化适应  G759.2 
摘要:网络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抉择。其中网络公共道德的培养,更是现代网络社会所不能忽视的。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在青少年公共道德培养中的负面影响,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公共道德素养;网络道德;溯源;青少年  D432.62  在现代社会,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场所和沟通方式,也造就了全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
B844.2  近年来,从“马加爵事件”、“清华女生中毒事件”到“复旦投毒案”,以及居高不下的大学生自杀率都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30%-4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成为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心理求助的定义  Debra Rickwo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