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多以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此类病理反应,避免患者膀胱输尿管反流,引发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等危险病症,危害其身心健康.临床最有效且安全性最高的干预手段是排空患者膀胱.基于此,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本研究现总结当前临床关于间歇导尿的常用方法,阐述此类操作常见并发症,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医护人员护理水平,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Nrf2激活剂RTA-403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六组,每组各15只,野生型组(WT组)、Nrf2基因敲除组、颅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组(Aβ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WT+RTA-403组、Nrf2基因敲除+RTA-403组、Aβ+RTA-403组均给予含有RTA-403[50 mg/(kg·d)]体积分数的饲料喂养,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水迷宫潜伏期,Aβ+RTA-403组较Aβ组缩短(P<0.01).Y迷宫第6周和第8周错误次数,Aβ+RT
目的 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与p16/Ki-67双染检测的关系及对高危型HPV感染引起宫颈病变的检出能力.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均接受病理组织检查.统计病理组织、细胞学、HPV E6/E7 mRNA与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不同细胞学、病理学类型患者HPV E6/E7 mRNA与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率,不同HPV E6/E7 mRNA表达情况患者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率,
为进一步完善“全国临床研究志愿者数据库”建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中兴正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医院协会临床研究志愿者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讨会”,2021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监管部门领导、专家总结了数据库过去几年的推广应用经验,并数据库的后续发展和规划展开了深入研讨.我国临床研究志愿者数据库从源头上保障了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溯源性,为高效科学管理临床试验受试者相关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持.从最初立足北京,构建基于北京市的临床研究志愿者数据库,到
期刊
目的 研究高压氧对去卵巢大鼠骨微结构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机制.方法 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共30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高压氧组共三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高压氧组大鼠均去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大鼠.三组均正常饲养,其中高压氧组每天高压氧干预30 min.4周后酶联免疫法分析各组大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及雌二醇表达的变化;CT影像分析各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水平及骨小梁微结构,并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密度明显降低,大鼠骨代谢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最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肿瘤治疗的进步,现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肿瘤患者并发内科疾病的在临床越来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的特点,所以在对其的治疗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肿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治疗研究并不多,本文就利伐沙班在恶性肿瘤中对缺血性脑卒治疗做一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坐姿、长期体力劳动、工作负荷加重等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均会导致LDH发病率升高,其中青壮年人群占比较大.LDH涉及的中医病证十分广泛,不同阶段病情差别极大,制订具体治疗准则和相应方剂离不开脏腑辨证,应以整体调理脏腑功能为本,兼以对症治疗.现代医家认为LDH发生大多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但目前中医治疗以经验方为主,缺乏统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标准,尤其是在脏腑辨证方面.因此,本文
肠道菌群不仅维持着人体消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和其他多个系统相关联,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缺血性脑卒中(IS)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IS相关危险因素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IS的发生及预后,有望成为防治IS的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S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肠道菌群与IS的相互影响等内容做一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与IS相互影响的研究以及IS防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目的 探讨Core 3 O-型糖链对大肠杆菌黏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获得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6(β3gnT6)稳定过表达的肠上皮细胞株(β3gnT6/HT-29和β3gnT6/LS174T)及其对照细胞株(Ctr/HT-29和Ctr/LS174T).上述细胞株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共培养,采用细菌梯度稀释克隆计数和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法,计数黏附于细胞表面的细菌数;上述细胞株与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共培养
自然杀伤(NK)细胞在对病毒的先天防御以及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K细胞的免疫效应是由其表面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所调控的.NKG2A是一种在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T)表面均表达的抑制性受体.在多种肿瘤研究中均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及肿瘤细胞表面其配体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表达上调.NKG2A与其配体HLA-E的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免疫逃逸、不良预后有关,且阻断NKG2A可有效缓解NK、CD8+T细胞的免疫学效应,为阻断NKGA/HLA-E轴的单克隆抗体
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尿液或血液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引起GFR下降[<60 ml/(min·1.73 m2)]超过3个月.中医将慢性肾脏病归于“水肿”“尿浊”等范畴,其病位在肾.中医强调“肝肾同源”,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均密切相关.本文从古籍文献入手,结合现代研究,总结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发挥中医药特色,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