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及BCL2蛋白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价值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P53及BCL2蛋白强表达在MYC和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分层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174例DLBCL患者的存档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对相应标记物进行检测并筛选出DEL病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筛选出DEL病例45例(27.1%),生存分析显示DEL与非DEL病例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无显著性差异(P=0.668和P=0.790)。在随访到的42例DEL病例中,P53和BCL2蛋白单独(P=0.012和P=0.032,P=0.027和P=0.004)或两者联合强表达(P=0.003和P=0.000)的OS和PFS均显著缩短,其中P53和BCL2蛋白联合强表达预后最差,而P53和BCL2蛋白同时弱表达和/或阴性的DEL病例预后甚至优于非DEL病例。虽然总病例中P53阳性和/或BCL2强阳性患者的OS和PFS也明显缩短(P=0.063和P=0.024),但在去除DEL病例的影响后,单独非DEL病例中P53阳性或/和BCL2强阳性对OS和PFS则无显著影响(P=0.590和P=0.550)。

结论

P53和BCL2蛋白强表达可作为双表达淋巴瘤进一步分层诊断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可能切除胰头癌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54例行个体化手术入路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能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37~73岁。静脉型可能切除胰头癌的手术入路为胰头和(或)头颈部肿瘤选择经肠系膜下静脉入路,胰腺钩突部肿瘤选择结肠下动脉入路,动脉型可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尽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并在手术技术与辅助治疗方面获得一定成果,但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并未获得显著改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导致胰腺癌诊断与治疗效果提升缓慢。转化医学作为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可以推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的进步,为胰腺癌患者提供新希望。
目的比较原发甲状腺淋巴瘤(PTL)、继发甲状腺淋巴瘤(STL)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6例甲状腺淋巴瘤患者(PTL 19例,STL 27例)的病例资料。结果①PTL组男4例,女15例,中位发病年龄57(28~82)岁;STL组男10例,女17例,中位年龄61(32~83)岁;PTL、STL组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要病理亚型,分别为1
目的探讨高危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中微小残留病(MRD)对预后和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治成人高危Ph-ALL并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和Landmark分析,寻找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7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9例(56%),中位年龄40(16~65)岁,95例(54%)在第1次完全缓解(
期刊
目的分析我国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分型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26例T-ALL/LBL患者临床资料,基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将其分为三组:ETP-ALL/LBL(CD1a-,CD8-,CD5-/dim以及一种或多种干细胞和髓系相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国内八所医院接受HSCT的AITL患者。结果共有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6例,中位年龄50(32~60)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1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7例(均为同胞全相合供者,其中2例为auto-H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