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总的原則是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分段要求、环环相扣。教学实践中,我实施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鼓励学生敢说、乐说
这是说话训练开始时的要求,要鼓励小学生大胆、轻松、无所顾忌地说话,逐渐培养他们说话的习惯。最初训练学生说话,要求不能太高,限制不要太多,更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说话,由他们“随心所欲”,只要他们把话讲出来就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所以在训练开始,应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使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使学生愿说爱说,对说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根据教材在班上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等。在组织活动中,都可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先自己练说。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都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若有几次发言成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将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进一步唤起他们愿说、敢说、爱说的欲望,有利于从小养成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如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给小伙伴听,以此激发一些学生的表现欲。因为说的是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说起来想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总是绘声绘色地说。
二、引导学生把话说顺
学生敢说、乐说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怎样把话讲通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点拨,耐心指导,不能操之过急。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句子简单,也必须通顺、完整。
三、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说话要“言之有物”,不能太空洞、太抽象。有些学生说话往往过于简单,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具体內容。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把话说具体。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连贯组织语言的能力。班级举办一些讲故事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可以创设情景。练习说话。小学生的思维抽象性比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充分地想象,说的质量也会打折扣。可以让学生听听录音,进行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情感。
四、启发学生把话说话
把话说活,就是讲出来的话,要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教师可以提示、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动作、神态、对话、环境与景物描写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修饰和描述。如在句子中增加适当的形容词,增加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句、成语等,读说结合。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凭借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1)读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之一。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美感,进而形成准确、流畅的说话习惯。(2)答中练。即在回答问题中训练说话,这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这项训练关键是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可在此空白处巧问“小羊被狼吃掉了吗?”投石激浪,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3)演说结合。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生活就是鲜活的教材。教师模拟生活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演练,能将语言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之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五、训练学生把话说准
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努力把话说得准确、具体,没有差错。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学生响亮、清楚地讲话,教师本人还要做好语言示范。学生说话训练应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月内一次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口语训练可采用“看一说一写”等形式、“听一说一写”、“读一说一写”、“画一说一写”、“做一说一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只要我们在乎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努力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一、鼓励学生敢说、乐说
这是说话训练开始时的要求,要鼓励小学生大胆、轻松、无所顾忌地说话,逐渐培养他们说话的习惯。最初训练学生说话,要求不能太高,限制不要太多,更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说话,由他们“随心所欲”,只要他们把话讲出来就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所以在训练开始,应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使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使学生愿说爱说,对说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根据教材在班上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等。在组织活动中,都可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先自己练说。在这种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都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若有几次发言成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将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进一步唤起他们愿说、敢说、爱说的欲望,有利于从小养成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如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给小伙伴听,以此激发一些学生的表现欲。因为说的是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说起来想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总是绘声绘色地说。
二、引导学生把话说顺
学生敢说、乐说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怎样把话讲通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点拨,耐心指导,不能操之过急。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句子简单,也必须通顺、完整。
三、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说话要“言之有物”,不能太空洞、太抽象。有些学生说话往往过于简单,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具体內容。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把话说具体。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连贯组织语言的能力。班级举办一些讲故事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可以创设情景。练习说话。小学生的思维抽象性比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充分地想象,说的质量也会打折扣。可以让学生听听录音,进行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情感。
四、启发学生把话说话
把话说活,就是讲出来的话,要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教师可以提示、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动作、神态、对话、环境与景物描写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修饰和描述。如在句子中增加适当的形容词,增加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句、成语等,读说结合。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凭借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1)读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之一。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美感,进而形成准确、流畅的说话习惯。(2)答中练。即在回答问题中训练说话,这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这项训练关键是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可在此空白处巧问“小羊被狼吃掉了吗?”投石激浪,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3)演说结合。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生活就是鲜活的教材。教师模拟生活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演练,能将语言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之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五、训练学生把话说准
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努力把话说得准确、具体,没有差错。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学生响亮、清楚地讲话,教师本人还要做好语言示范。学生说话训练应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月内一次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口语训练可采用“看一说一写”等形式、“听一说一写”、“读一说一写”、“画一说一写”、“做一说一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只要我们在乎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努力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