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什罗米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孙仲旭
  文:[苏]伊萨克·巴别尔
  
  尽管我们的小镇不大,居民不多,尽管什罗米已经在镇上连续住了六十年,即便如此,并不是谁都能告诉你什罗米是谁,或者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他完全被忘掉了,就像一个无用也不显眼的东西一样。他八十六岁,眼里总是有眼泪,长了副小脸盘,又脏又皱,满脸发黄而且从来没梳过的胡须,一头又密又乱的头发。什罗米几乎从不洗澡,很少换衣服,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他的儿子和儿媳——他住在他们家——觉得他不可救药而由之任之了,把他藏到一个暖和的角落,然后就忘了他。暖和的角落再加上有吃的——什罗米拥有的只是这些,好像对他来说已经足够。烤暖他又老又破的骨头,吃到一块肥而多汁的肉,在他眼里这就是最大的享受。他会第一个坐到饭桌前,一眼不眨,贪婪地一样样看过,用他瘦骨嶙峋的长手拼命往嘴里塞东西,吃啊吃啊,直到最后不让他再吃,连一小块也不给他。看什罗米吃东西令人作呕:他又小又瘦的身体上下都在颤抖,手指沾了一层油腻,脸上一副可怜相,完全是怕得要命的样子,生怕别人委曲了他,生怕他被忘掉了。偶尔他的儿媳跟他玩笑,饭桌上,她会好像是无意忘了给他东西吃,老头儿会开始变得激动不安,无助地往旁边看,想用他干瘪而无牙的嘴巴扮出点笑脸,他想表现得对他来说,食物并不重要,不给他吃也没问题,可是从他的眼睛深处,从他抿着的嘴里面,还有他伸出来的胳膊上,都能感受到他在哀求,他万般艰难挤出的微笑可怜得让人忘了在跟他搞恶作剧,老什罗米得到了自己的一份食物。
  就这样,他活在自己的角落——吃饭,睡觉,夏天时在灿烂的太阳地下晒暖身子。好像很久以来,他就没能力理解任何事情,他儿子的生意,家里发生的事情,都不能让他感兴趣。他漠然看着正在发生的一切,只是隐隐害怕他孙子会发现他在枕头下面藏了块干透的姜饼。从来没有谁跟什罗米说话,向他请教,或者寻求他的帮助。有一天晚饭后,让什罗米很高兴的是,他的儿子走到他跟前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爸爸,我们要被驱逐出这儿了,驱逐,你听见了吗,赶走了!”儿子的声音发颤,脸庞因为痛苦而扭曲。什罗米慢慢抬起昏黄的双眼,看看四周,费力地明白了什么,用满是油腻的大衣把自己裹得更紧,没有答话,就脚步沉重地去睡觉了。
  从那天起,什罗米就注意到家里哪儿不对劲儿。他的儿子心情沮丧,无心做生意,有时还哭泣,偷偷看他正在嚼东西的父亲。他的孙子不再去文法学校上学了,他的儿媳尖着嗓子叫,绞着手,把她的儿子搂紧,也哭泣,哭得伤心,哭得歇斯底里。
  这时什罗米有事可做了——他看着,想弄明白是什么回事,他久已不活跃的脑子里泛起忧思。“他们要被赶走了!”什罗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被赶走,可是,他不能走!他八十六岁了,他想一直暖暖和和的,外面又冷又潮……不,什罗米哪儿也不去。他没地方可去,根本没地方去。什罗米躲在自己的角落,他想拥抱他那张摇摇晃晃的木床,抚摸那座炉子,亲爱的、暖和的炉子,跟他一样老。他在这儿长大,在这儿贫穷而不快乐地过了一辈子,也想把自己的老骨头埋在小小的家族墓地里。想到这些时,什罗米不自然地活跃起来,走到儿子跟前,激动地想跟他说很多事,想给他一些建议,可是……他很久没跟别人说过话,也不曾在任何方面给过任何人建议。话在他无牙的嘴里说不出来,举起的手又无助地放下了。什罗米变得颓然,好像为自己一时冲动感到惭愧,愁眉苦脸地回到自己的角落,听他儿子和儿媳在说什么。他的耳朵背,可他听懂了一些,听得心惊胆战。每当这时,他儿子会感觉到老头儿在狂乱地死死盯着他。老头儿快给逼疯了,那双流露出痛苦疑问的眼睛总在猜测,想弄明白什么事。有一次,有句话说得太大声:他的儿媳忘了什罗米还没死。这句话说出后,传来一声轻轻的、似乎在压抑着的呜咽声。是老什罗米发出的。肮脏而又破衣烂衫的他摇摇晃晃地慢慢爬到儿子跟前,抓住他的手,抚摸他的手,还亲他的手,红肿的眼睛一眼不离地看着儿子,头摇了几摇,眼里滚下一滴眼泪,这是很多、很多年来的第一次。他什么都没再说,而是艰难地跪起身子,用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擦去眼泪,不知道为什么,擞了擞大氅,然后又回到他的角落,暖和的炉子在那儿……什罗米想烤暖自己,他觉得冷。
  从那时起,什罗米别的什么都不想。他明白了一件事:他的儿子想脱离自己的民族去拜新神。他心里已经忘掉的旧信仰又死灰复燃。什罗米不信教,也很少做祈祷,早年甚至被认为是个不信上帝的人。可是背离,完全背离自己的上帝,被侮辱和受苦人的上帝——他对此无法理解。他脑子里沉重地想着这些念头,艰难地思考着,但是有一句话一直不依不饶、威胁性地出现在他面前:“一定不能这样,一定不能!”当什罗米明白到灾难无可躲避,而他的儿子无力忍受时,他对自己说:“什罗米,老什罗米,你现在还能怎么办?”老头无助地望望四周,像小孩子那样悲伤地撅起嘴唇,还想像个老头一样哭出苦涩的眼泪,可是没有了,能让人发泄的眼泪。然后就在那时,当他的心开始不堪忍受,他也明白了灾难是无边无沿时,什罗米留恋地最后看了一眼他的角落,想好了自己不可以被赶走,他永远也不会被赶走。他们不让老什罗米吃他枕头下面藏着的干透了的姜饼。好,那又怎么样?什罗米会跟上帝说他们在这儿亏待了他。说到底,上帝是存在的,上帝会接纳他。什罗米对此深信不疑。
  晚上,冻得发抖的他下了床,悄悄地,好不吵醒任何人。他点亮一盏小煤油灯。就像他这岁数的老头一样,他呻吟着、颤抖着穿上肮脏的衣服,然后拿了个小凳子和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放在那儿的绳子,身子因为虚弱而摇摇晃晃。他扶着墙走到了街上,马上感到很冷……他全身都在颤抖。什罗米很快把绳子拴到一个钩子上,站在门边,把凳子放好,踩上凳子,把绳子绕在他颤抖的瘦脖子上,用最后的力气把凳子蹬开,还有时间用暗淡无神的眼晴看了一眼这个小镇,他在这里一连住了六十年,然后吊在那里……
  大风刮起来了,老什罗米的瘦小躯体开始在门前摇摆,在这幢房子里,他留下了一座暖和的炉子,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一本沾满了油腻的《律法书》(注:又称《摩西五经》、《摩西律法》,是《旧约圣经》最初的5部经典,为犹太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他文献
译:曾敏昊  文:丽丝尔·史林格(Liesl Schillinger)    妙语迭出,冷峻幽默,层层剖析,不留喘息,安妮·恩莱特的小说阴郁晦暗,但同时却又如此光彩夺目!恩莱特的文字常常像在施暴,有时还让人生厌:阅读时,我们好似要洞穿波光粼粼的湖面,察觉出隐匿其中的危险。在其第二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安娜·肯尼迪的灵魂问道:“你像什么?”这个死于分娩的爱尔兰女人回想其自己十六岁读书时,修女让她翻译的
期刊
译:曾敏昊  文:A. L. 肯尼迪(A. L. Kennedy)    安妮·恩莱特用词讲究。能讲故事不算大本事,还需讲得地道。读者会发现恩莱特写作从不曲意讨好,文字中无丝毫媚态。不仅如此,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她心底油然而生的那种力求对得住于作品、无愧于读者的干劲。暂不论恩莱特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动机,她确已呈献了三部长篇,以及众多的散文、短篇小说,且部部作品灵动鲜活。那激活作品的声音机敏强健,时妙趣
期刊
译 朱大民 文 [美]乔·萨·富尔  我认识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已有好些年了,我和他的关系也发生了好大改变:起初我是他的读者,后来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我成了他的学生,如今我们又成了朋友。从他第一部小说《处女自杀》到他最近写给我的电子邮件,我一直痴迷于他极其活跃的思维,他总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所有这一切都令我急着想去读一读他即将出版的小说《中性》,不单如此,我还想去听听他在这本更加正式的、
期刊
2007年9月7日,英联邦国家最重要的小说奖项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公布入围名单。伊万·麦克尤恩的《切瑟尔海滩》(ON CHESIL BEACH)等六部小说榜上有名。英国立博彩票公司开出六比四的赔率,笃定麦克尤恩乃夺奖热门;《泰晤士报》更是迫不及待,直白2007 “一定是麦克尤恩之年。”  10月16日,伦敦,获奖结果在一片惊诧中揭晓:爱尔兰女作家安妮·恩莱特(Anne Enr
期刊
译:红笺小丁  文:【英】斯图亚特·杰弗里斯    安妮·恩莱特折桂2007年布克奖,颇有几分爆冷门的意味。在获奖后首次接受的采访中,她与斯图亚特·杰弗里斯聊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崩溃,聊到了家庭在爱尔兰文化当中的意义,也聊到了她的小说为什么并不如大家读出的那般阴沉荒芜。    安妮·恩莱特未曾下注赌自己会赢,这有点遗憾,不然在五万英镑奖金之外,她还可揽走输家碎银若干。因为威廉·黑尔——大名鼎鼎的博彩
期刊
译:江艳妍  文:【爱】安妮·恩莱特(Anne Enright)    娜塔莉让我一眼就看穿了。虽然谁也不知道她的喜欢什么,可是我们都知道她不爱什么。至少现在很明白。  “好吧,”我放下电话说,“我不会再管你的事情了。”  从娜塔莉的成长过程来看,她应该成为一个明星。她注定是十分迷人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她会变得相当孤独。我的意思是,以她的个性她还能失去多少个朋友呢?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应当成
期刊
译/ 陈喜儒    松本清张(1909—1992),日本文坛一代宗师,杰出的推理小说家,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列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他出生于福冈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到一家电器公司当徒工,后来又去印刷厂当石版绘图的学徒。1950年,四十一岁的松本清张发表了处女作《西乡纸币》,入围当年直木奖,一鸣惊人;1953年又以《某〈小仓日记〉传》摘得芥川奖桂冠,从此跃登文坛,开启专
期刊
吉勒莫·阿利亚加Guillermo Arriaga (墨西哥)  墨西哥编剧吉勒莫·阿利亚加跟导演冈萨雷斯·伊纳利多一起合作了“死亡三部曲”,其第一部(《爱情是狗娘》,2000年)和第三部(《巴贝塔》,2006年)均夺得戛纳电影节两项以上大奖,但编剧阿利亚加却毫无斩获。  2005年由美国演员汤米·李·琼斯导演并主演的影片《埃斯特拉达的三次葬礼》,却让吉勒莫·阿利亚加得到了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大奖。 
期刊
译:孙仲旭  文:[英]伊恩·麦克尤恩    本文为作者为其兄长戴维·沃特所著《完全放弃》(Total Surrender)一书所做的序言。    1942年冬天,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女人抱着她六周大的婴儿,在维多利亚风格的驻兵镇奥尔德肖特踏上了一列火车,跟她一起坐车的,是她的妹妹,携带一包婴儿的衣服。她们打算做的不合法,但不简单,而且意义重大。她们要坐半个钟头左右车到雷丁镇,已经安排好在站台上把那
期刊
四十  爱情是反色情,它基于保存能量的根本动机,爱情由发生学观点来看,是从反禁忌开始的。它试图逃脱“乱伦禁忌”以及其他一些婚姻亲等禁忌制度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工具”命运。它自以为巧妙地总是选择那些差异较大、距离较远的对象,它以为其中隐含的“不可能性”可以帮助它逃脱不断消耗身体能量的人类命运。    四十一  最原始的爱情是从乱伦开始的,一些极其古老的神话传说里对此有所记载。它们所造成的残酷后果让人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