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波:做金融和做iPhone没区别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it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诺亚财富并不是国内第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汪静波却算得上是这个行业里最早从事财富管理的人。2003年8月,汪静波和她的同事筹建起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个私人银行部——湘财证券诺亚财富管理中心,如果从那时算起,她的职业生涯已经与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近十年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接受《钱经》记者的采访时,汪静波首先对她理解的财富管理行业十年的变迁作出了总结:“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发展让金融和实业、和其他传统产业越来越像,做金融和做iphone手机没什么区别,跟做一个微信产品也没什么区别。”
  以产品意识初露锋芒
  在汪静波眼里,行业多年的发展其实是把金融产品化的过程。在财富管理行业的萌芽时期,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金融也是可以产品化的,而2003年在湘财的时候,汪静波和她的团队就提出设计金融产品的概念。他们开始将现金管理产品和短期、长期的投资性产品进行分类,让它们在资产配置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且最早开始关注信托这一新品种的出台。尽管那个时候,市场上可供开发的产品还非常少,但汪静波最终发现,理念如果到位,还是能够从这些有限产品中找出合适的产品服务客户,这样就比别人有先发优势。
  在此期间,汪静波和她的团队在产品上做了初步的尝试:首先是了解到美国美林证券有一个现金管理产品CMA(现金管理账户),他们关注后马上研究并设计如何在证券账户和上市公司的账户里做现金的管理,比如申购新股、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等;后来他们还做了中国第一个关于特变电工的股票质押产品,虽然两年期的利率只有四点几,但市场反应却出乎意料。
  “当时在湘财证券我们内部也有一些争议,觉得中国的客户怎么可能买4.2%然后随国家升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可没想到我们这个产品很快全都被抢光了,然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老百姓并不是不需要,而是确实缺少金融产品,如果真正有一个很产品化的东西出来的话他们是会关注的。” 在汪静波的回忆中,她坦言这样的结果给当时的自己和公司管理层很大的震动。
  刚刚建立的湘财证券诺亚财富管理中心以超前的产品意识,很快在市场低迷的2003年实现了盈利,但随着市场环境的继续恶化,汪静波和她的团队一方面受困于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持续5年的漫漫熊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各金融机构长期分业经营的客观环境,在产品的摸索中碰到诸多障碍,导致2004年的大幅亏损。在当年券商全行业面临亏损的背景下,湘财证券决定剥离其财富管理部。
  “公司不想做了,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看好这个新兴的行业,我就随口跟老板说,要不然我们这二三十个人就自己做好了,没想到老板还答应了,老板一答应我们就吓死了,反而有点后悔,当时也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担子。”采访中,汪静波对当初的选择轻描淡写,但恐怕只有经历过那轮熊市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勇气。“我们出来的时候是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券商工资都发不出来,那时候员工都降薪降到1000块钱一个月。”
  牛熊之间 行业脱颖而出
  幸运的是,在汪静波自立门户创立诺亚财富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在2005年开始酝酿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股市的上涨激发了人们长期压抑的理财热情,而另一个趋势是,一些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纷纷出走,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阳光私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券商出身的诺亚财富凭借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迅速做出反应,当银行还在按部就班地卖传统的公墓基金产品时,以诺亚为代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资金门槛100万以上的私募产品上,并借此完成了客户群的筛选。
  “2005年以后的客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我们接触的客户都是一些大型企业的离退休人员,老年人居多,资金量较小,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倾向于稳健的低收益产品。2005年到2007年我们90%的客户都倾向于股票市场,对市场也有一定的了解,愿意冒一定的风险,而且已经是有钱人了。”汪静波回忆道
  市场推动下,客户赚了钱,对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度也在迅速提高,诺亚财富在这个阶段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但真正夯实客户忠诚度的,还是诺亚财富在熊市中研究和选择产品的能力。
  诺亚财富的券商基因一直是汪静波津津乐道的团队特点,正是这种券商思维让他们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有更多的认识,在2007年、2008年就开始建议客户及时避开二级市场,减少损失;同时,因为之前做阳光私募产品的经验,对信托渠道的了解又促使团队适时发掘和推荐信托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以及与房地产融资挂钩的产品;也是因为出身券商,了解券商投行部门的运作,对私募股权投资(PE)并不陌生,从而敏锐地在2008年——也就是创业板正式开闸之前推动了PE产品的募集,为投资人获取了丰厚的回报。这一时期,借助这些有前瞻性的产品的开发,客户的资金门槛也从100万提高到300万以上。
  说起这一阶段的成绩汪静波强调:“尽管诺亚是从代销产品开始的,但我们从做产品的第一天就基本上是以投行的方式在运作,非常注重研究和风险控制。以前有信托公司问我: ‘我们已经有风控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做风控?’那我一直的观点就是金融有它的系统性风险,没有系统风险的时候大家都没问题,我们要做到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产品仍然是OK的。”
  金融产品化是大方向
  独立的研究能力成为诺亚财富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吸引了海外PE的关注。在红杉资本的运作下,诺亚财富于2010年11月10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独立财富管理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而在汪静波看来,海外PE资本的入住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
  “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国内的PE,他们认可我们的模式和服务,但是他们也有很多顾虑,比如你有没有背景,政府会不会发牌照等等。”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汪静波坦言当时连她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但红杉资本决定投资诺亚财富的时候却非常坚定,他们认为市场就是第一位的,只有战胜市场才能长期持续,其他所有的关系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汪静波说,自己真正对市场化有深刻、坚定的认识也是在得到外资PE的认可后。自此,诺亚财富对自己一直坚持的金融产品化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
  如今,诺亚财富已成为国内第一批拿到基金销售牌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当年的一些顾虑也在财富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中成为浮云。面对目前市场上对行业爆发式增长所积聚风险的担忧,汪静波并不讳言,但她相信坚定的市场化思维会迫使你用自己的研究判断努力规避这些风险,汪静波对马化腾的一句话非常认同:“未来就是一个金融产品化的时代,你最终好不好,还是客户觉得产品好不好。”
其他文献
十年来,理财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很多人的生活因此而变;  十年间,理财的变化又是悄悄的,低调得让人难以发觉。  不经意之间,我们已经习惯在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中挑三拣四;  选择的范围也从家门口的银行拓展到全球的资产配置。  2007年的大牛市、金融危机以及十年的楼市疯涨,  让全民都开始意识到理财的重要,  从不理财,到想理财不知道怎么理,再到瞎理财受伤后的退却,  十年间,中国的理财走过了好几个
期刊
范岳  易方达首席产品执行官
期刊
不是反人性的吝啬,也非真无知的豪奢,寻找值得的生活,也要一个好价格。  所以,精明消费是一种美德。贵!已经成为全民感受,拎着菜篮子里慢慢减肥的猪肉,看着商场里新季衣裳的价格,忍不住吐槽——真的不值,在第三季度央行针对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的调查中,72%的受访者认为“物价贵得难以接受”。  遗憾地告诉大家,贵还会一直持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像洪水一样涌动,淹到地势低洼处,农业正是这片洼地,加上
期刊
鱼儿生活在水中,不容易发现身边的水;我们生活在变化中,不知不觉中已是另一番天地。  《钱经》杂志是幸运的。作为关注家庭理财的期刊,  《钱经》诞生在2004年,此时正是中国金融市场进入高速发展周期的起点,  也是中国人投资理财意识真正觉醒的起点。  在过往的3000多个日夜里,《钱经》杂志和读者一起,亲历生活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见证了中国投资理财行业的成长。  回首往昔,那些点滴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期刊
政治学家罗尔斯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叫“无知之幕”,意思是说,让所有参与者进到一个幕后,谁也不知道走出幕之后,自己将会面临什么结果,这时候让所有参与者共同选择走出幕之后的规则,那么,这样选出来的规则就是合乎正义的。  罗尔斯虽然是政治学家,但是他的这个假说其实还是为了驳经济学家。在罗尔斯以及受他影响的人看来,政府的福利政策是合理的。他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走出无知之幕后将会怎样,他们会选择对高收
期刊
十年前的2002年正好把刘彦斌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在那之前他两次炒股失败以致倾家荡产,36岁被迫从零开始。生活是残酷的,也因为经历过这种残酷,刘彦斌才能用足够的耐心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理财这件事儿。  十年前,理财师是什么名堂?  2002年的夏天,刘彦斌正在经历他人生中最苦哈哈的日子。这天,他来到平安保险想给自己和儿子买一点意外险,业务员在跟他聊天时提到平安保险正在培训理财规划师,并拿出一份北京
期刊
记得十几年前,“保险”这个词还没现在这么为众人所知,有人第一次听闻,甚至惊奇地问道:“是否买了保险就保证没有危险了?”而当保险销售员向其介绍相关理念时,总被啐一口:“大吉利是,你这不是咒我出事吗?”其实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如果不出事,买保险等于送钱给保险公司;要不想白送钱给保险公司,只能自己出事。  他们认为,去市场买东西,是得到了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商品或者服务,但保险公司则不同
期刊
无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是谁说的,的确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砸出了动静。2007年中国股市的爆发,国人迎来了疯狂的理财年。陈丹青在2009年出版的《荒废集》里说,股票、拍卖,在美国是一小撮人的话题,而中国市民街头巷尾谈股票。  如今理了十年财的朋友,有哪位真正理明白“财”了?  回首十年,更多朋友将“财”放在第一位,误认为理财就是为了赚钱,把“理”抛到了脑后。理财十年,不少人没有赚到钱,还损失了
期刊
过去十年,如果你买了多套房,恭喜你成为高富帅;如果你一套未出手,多半成为屌丝;如果你背上巨额贷款出手了,很不幸,你成了房奴。  十年间房价的剧烈上涨,极大改变了财富分配。在地产富豪、炒房一族赚翻了的笑声背后,是辛勤房奴的心酸与买不起房人的哭泣。从资产变成负债,从房主到房奴,是这十年房市最深刻的变革,人生的悲喜剧就在其中静静上演。  高富帅还是穷矮丑,就在一“房”之间  长相帅气的王帅从来都没有认为
期刊
人一生最关心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一个是婚姻,一个是财富。“贫贱夫妻百事衰”,好的婚姻能带来财富,一定数量的财富也能稳固婚姻。只有财务和情感都稳定了,家庭才能稳固和幸福。  聂军在自己32岁生日的前一天领了结婚证,本以为会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那样,两个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蜜月还没度完,两人就为之后的生活和理财规划发生了争执,太太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  “马龙·白兰度”的潇洒单身生活  聂军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