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动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应立足于培养中高端创作人才的思路,根据学校的资源、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来设置课程体系。
[关键词] 动漫产业 动漫教育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一、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已相对饱和
1.目前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动漫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动漫教育也不甘落后,设置动画专业的学校达几百所,与之相关的专业达上千所,经本人统计,仅2011年在辽宁省招生的动画本科专业的院校就达80所,未在辽宁省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说明动画(本科)教育已发展到了如火如荼地步,但是在动漫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日渐凸显出来,院校培养与动画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四年制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相脱节,也导致一些即使毕业于有名的动漫(动画)专业的学生需要再次“回炉”的现象。说明动画专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扩招后的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真正地满足业界需要,因此,其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普通院校动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数量达标,质量与品种待丰富
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动画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近五年内激增,有不少院校在师资都还没有保障的条件下就开设了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之间产生“供、需”矛盾,导致动漫行业某些环节的专业人才“过剩”,而另一些环节的专业人员却“稀缺”。经过对动画企业调查发现“稀缺”的是如策划、导演、管理和创意等中、高端人才,而低端的制作人才的数量已经“过剩”,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们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有待商榷和变革。
2)动画专业毕业生“过剩”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绝对数量的增大,导致过剩。表现为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竞相设置动画专业,动画专业毕业生绝对数量的激增,动画专业相对其它艺术类的考生对绘画水平要求略低,考生的增长带动高校纷纷设置此类专业,动画专业设置起点低、投入少,效益也成为众多高校竞相上马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相对数量增减,导致“被过剩”。学生的总数在激增,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学校间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教学质量较高的学生顺利就业,使得某些办学水平较低院校的学生无法就业,即“被过剩”。三是动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接有“错位”,主要表现为原来培养目标是以技术型的制作人才为主,当时动漫企业主要是以(外包)加工型为主,但是现在动漫企业主张原创,而且随着工作岗位分工与细化,对从业者的种类、数量和档次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创作类型的人才需求在增加,对技术加工型的需求在减少,可以这样理解符合要求的人数变少,不符合的相对增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动漫(动画)专业毕业生只有20%左右在直接从事动画(设计)行业,而其他人员绝大多数则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如媒体、游戏和衍生产品等)。因此,在动漫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的脱节制约了动漫事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样困境作为普通院校的动画专业教学应该怎样办,只能从自身找原因、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竞争力。
二、调整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
1.动漫人才的培养途径与分工
据调查动画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本科院校(普通和重点院校),高职院校,校企联合,社会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建议发挥高等院校培养动漫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特别要重视动漫创作人才尤其是原创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复合型、创新型”重任就得落到本科院校肩上,而高职院校则是以“技术型和操作型”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为主,社会及企业培训机构根据它的优势,培养特色急需的动画人才,作为高校人才的补充,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有梯度和层次,形成高校、动漫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职业培训机构组成的动漫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2.细化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动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学校定位上来看,重点本科院校一般为研究类型的大学居多,培养的则是高端人才;而普通本科多为应用类型院校,培养的则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的人才。从这个意思上讲,在动画专业培养上更应该划分层次,并以此满足动画制作流程或产业链岗位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据此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定位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普通本科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前提”进行培养,现在对“技能型”人才不是不需要,而是企业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懂制作,而且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懂创意、懂营销等,这就是“创作型”人才。
普通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动画生产流程中的造型、美术设计、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动检师、动画合成师和音效师等实用型人才,而且要培养一些项目导演、艺术总监等,课程设置只有符合动画的生产流程及岗位需求,才能培养出更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动漫专门人才,避免过剩或回炉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承担起培养动漫人才的战略性储备职责,培养目标定位不能模糊,按照产业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从覆盖广度到核心质量,全面提高动漫人才的整体水平,人才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科技意识等综合能力才是动漫产业的宝贵财富。
3.对比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实施情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动画教育教学正在逐步或已经摆脱缺少师资、缺少设备的困境,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1)重点院校教学模式及课程
重点院校以北京电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为代表,它们强调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任务安排:一年级——美术基础及动画基础教学;二年级——动画专业教学;三年级——创作实践(集体创作),或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专业创作;四年级——双向选择教师辅导毕业设计及论文写作。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有美术、设计基础及理论课程、动漫画理论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动漫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漫画创作课程、影视基础理论及技术课程、其它课程等。具体分类为美术造型类课程:素描、速写、色彩(下乡写生)、动态造型基础;动画理论课程: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动画影片分析、运动规律、动画导演;计算机技术课程:电脑动画基础(Photoshop、Illustrator )、Animo动画、Maya制作、非线性编辑与数字合成;动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画技法、逐格动画、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动画创作课程:动画短片创作(集体)、毕业创作(个人);其他课程:剧作、表演、音乐欣赏、制片管理等。
2)普通院校教学模式及课程
普通院校以年轻的辽东学院动画专业为例,强调创新型、技能型的培养思路,注意培养学生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创作能力,打造“创作型”人才类型。
教学任务安排:一年级——专业基础工作室负责专业基础教学(认知实习);二年级——专业理论及专业技术教学(民间故事采集);三年级——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学(专业考察);四年级——创作实践选修课、实习及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
辽东学院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有美术、设计基础及理论课程:动画素描、动画色彩(人体写生)、速写、动画造型基础、雕塑基础、艺用透视与解剖;动画理论课程:动画概论、动画原理、视听语言、世界动画精品赏析、运动规律;计算机技术课程:电脑绘图基础(Photoshop &CorelDraw or Illustrator )、动画技术(flash)、Maya (非线性编辑)、后期合成AE等;动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漫表现技法、动画创作基础、场景设计、角色设计、动画剧本与分镜头台本、原画设计;动画创作课程:动画实验短片创作(集体)毕业创作(个人);其它课程(含艺术修养):表演、动漫周边产品设计、美术史等。另外,每学年结束安排实训或实习等实践活动课程。
[关键词] 动漫产业 动漫教育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一、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已相对饱和
1.目前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动漫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动漫教育也不甘落后,设置动画专业的学校达几百所,与之相关的专业达上千所,经本人统计,仅2011年在辽宁省招生的动画本科专业的院校就达80所,未在辽宁省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说明动画(本科)教育已发展到了如火如荼地步,但是在动漫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日渐凸显出来,院校培养与动画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四年制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相脱节,也导致一些即使毕业于有名的动漫(动画)专业的学生需要再次“回炉”的现象。说明动画专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扩招后的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真正地满足业界需要,因此,其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普通院校动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数量达标,质量与品种待丰富
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动画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在近五年内激增,有不少院校在师资都还没有保障的条件下就开设了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之间产生“供、需”矛盾,导致动漫行业某些环节的专业人才“过剩”,而另一些环节的专业人员却“稀缺”。经过对动画企业调查发现“稀缺”的是如策划、导演、管理和创意等中、高端人才,而低端的制作人才的数量已经“过剩”,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们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有待商榷和变革。
2)动画专业毕业生“过剩”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绝对数量的增大,导致过剩。表现为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竞相设置动画专业,动画专业毕业生绝对数量的激增,动画专业相对其它艺术类的考生对绘画水平要求略低,考生的增长带动高校纷纷设置此类专业,动画专业设置起点低、投入少,效益也成为众多高校竞相上马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相对数量增减,导致“被过剩”。学生的总数在激增,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学校间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教学质量较高的学生顺利就业,使得某些办学水平较低院校的学生无法就业,即“被过剩”。三是动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接有“错位”,主要表现为原来培养目标是以技术型的制作人才为主,当时动漫企业主要是以(外包)加工型为主,但是现在动漫企业主张原创,而且随着工作岗位分工与细化,对从业者的种类、数量和档次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创作类型的人才需求在增加,对技术加工型的需求在减少,可以这样理解符合要求的人数变少,不符合的相对增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动漫(动画)专业毕业生只有20%左右在直接从事动画(设计)行业,而其他人员绝大多数则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如媒体、游戏和衍生产品等)。因此,在动漫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的脱节制约了动漫事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样困境作为普通院校的动画专业教学应该怎样办,只能从自身找原因、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竞争力。
二、调整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
1.动漫人才的培养途径与分工
据调查动画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本科院校(普通和重点院校),高职院校,校企联合,社会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建议发挥高等院校培养动漫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特别要重视动漫创作人才尤其是原创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复合型、创新型”重任就得落到本科院校肩上,而高职院校则是以“技术型和操作型”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为主,社会及企业培训机构根据它的优势,培养特色急需的动画人才,作为高校人才的补充,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有梯度和层次,形成高校、动漫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职业培训机构组成的动漫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2.细化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动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学校定位上来看,重点本科院校一般为研究类型的大学居多,培养的则是高端人才;而普通本科多为应用类型院校,培养的则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的人才。从这个意思上讲,在动画专业培养上更应该划分层次,并以此满足动画制作流程或产业链岗位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据此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定位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普通本科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前提”进行培养,现在对“技能型”人才不是不需要,而是企业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懂制作,而且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懂创意、懂营销等,这就是“创作型”人才。
普通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动画生产流程中的造型、美术设计、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动检师、动画合成师和音效师等实用型人才,而且要培养一些项目导演、艺术总监等,课程设置只有符合动画的生产流程及岗位需求,才能培养出更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动漫专门人才,避免过剩或回炉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承担起培养动漫人才的战略性储备职责,培养目标定位不能模糊,按照产业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从覆盖广度到核心质量,全面提高动漫人才的整体水平,人才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科技意识等综合能力才是动漫产业的宝贵财富。
3.对比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实施情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动画教育教学正在逐步或已经摆脱缺少师资、缺少设备的困境,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1)重点院校教学模式及课程
重点院校以北京电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为代表,它们强调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任务安排:一年级——美术基础及动画基础教学;二年级——动画专业教学;三年级——创作实践(集体创作),或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专业创作;四年级——双向选择教师辅导毕业设计及论文写作。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有美术、设计基础及理论课程、动漫画理论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动漫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漫画创作课程、影视基础理论及技术课程、其它课程等。具体分类为美术造型类课程:素描、速写、色彩(下乡写生)、动态造型基础;动画理论课程: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动画影片分析、运动规律、动画导演;计算机技术课程:电脑动画基础(Photoshop、Illustrator )、Animo动画、Maya制作、非线性编辑与数字合成;动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画技法、逐格动画、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动画创作课程:动画短片创作(集体)、毕业创作(个人);其他课程:剧作、表演、音乐欣赏、制片管理等。
2)普通院校教学模式及课程
普通院校以年轻的辽东学院动画专业为例,强调创新型、技能型的培养思路,注意培养学生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创作能力,打造“创作型”人才类型。
教学任务安排:一年级——专业基础工作室负责专业基础教学(认知实习);二年级——专业理论及专业技术教学(民间故事采集);三年级——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学(专业考察);四年级——创作实践选修课、实习及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
辽东学院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有美术、设计基础及理论课程:动画素描、动画色彩(人体写生)、速写、动画造型基础、雕塑基础、艺用透视与解剖;动画理论课程:动画概论、动画原理、视听语言、世界动画精品赏析、运动规律;计算机技术课程:电脑绘图基础(Photoshop &CorelDraw or Illustrator )、动画技术(flash)、Maya (非线性编辑)、后期合成AE等;动画技法及设计课程:动漫表现技法、动画创作基础、场景设计、角色设计、动画剧本与分镜头台本、原画设计;动画创作课程:动画实验短片创作(集体)毕业创作(个人);其它课程(含艺术修养):表演、动漫周边产品设计、美术史等。另外,每学年结束安排实训或实习等实践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