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知识传播与女性的现代性身份建构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_1984t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最久的女性报刊,也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其办刊的持久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大而深远。回归历史语境,解读《妇女时报》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内容,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妇女生活相对于传统妇女生活的转变和进步,而且可以从中得出当时女性已初具现代性身份的结论。这对研究辛亥革命这一社会转型期女性杂志中书写的女性成长与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妇女时报;家政知识;女性;现代性身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101-04
  收稿日期:2013-09-18
  作者简介:陈孝柱(1981-),男,安徽淮南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Study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housekeeping knowledge and females’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a case study of Women’s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EN Xiao-zhu1,ZHANG Fang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Women’s Times is the longest newspaper publish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first commercial female newspaper. The persistent and commer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spaper determine its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ousekeeping knowledge disseminated in Women’s Times, not only ca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women’s life be seen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women, but also the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that the females since then have possessed initial modern identity. This paper is of great modern and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females’ growth and livelihood written in the newspaper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the Revolution of 1911.
  Key words:Women’s Time; housekeeping knowledge; females; modern identity
  一、引言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问世,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了高潮(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改良与进步,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并在各领域彰显出来。妇女报刊的日益增多,这一典型书写女性话语的园地为女性传播了各种思想观念,主体经验和科学知识。随着革命的进行,妇女运动也日益高涨,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听见、思考、接受或批判。千百年来,生活在男人背后的“她”悄然地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面,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人生和历史。在多领域里展现自己的身影。然而,不管她怎么“运动”,都离不开最能体现她“价值”的家庭。封建社会里的女性,生活在社会最下层,承担着繁杂的家务劳动,而其价值却无从体现,也不被承认。当西方意识形态侵入,知识妇女增多,妇女已经开始觉醒,且觉醒的声音不断放大,通过报刊杂志传播到全国各地。
  救亡图存的近代语境下,女性身份重建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这不仅涉及知识精英对现代文明国家的政治想象,亦关涉强国、强种的国家利益的实际考量。如何建构女性身份,建构女性怎样的身份,女性报刊其实对此多有探讨。出版于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时报》刊载了大量有关家政知识的论述,在此类论述中女性的家庭身份得到肯定,并强调女性家庭身份的现代性价值,因为家庭的良善与否直接关系国家的强盛衰败。由此观之,通过对《妇女时报》家政知识论述的梳理可较为清晰的显示清末民初知识精英对待女性身份的期待,以及女性自我身份的表述。
  《妇女时报》在传播家政知识同时,亦表达和塑造了那个时代妇女生活状况,力图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和模仿对象。本文通过对《妇女时报》传播的家政知识的微观解读,试图从中分析:一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表达出《妇女时报》中家政知识的传播倾向;二是《妇女时报》是怎样通过家政活动中“家内人”表现出女性现代性,实现这种身份建构的,即怎样从“贤妻良母”变为“新贤妻良母”的。前者仍然表现女性“家内人”身份的重要性,所以女性要以家庭为依托,要熟知各种齐家治家的方式方法;后者表达女性已不再是以家务劳动为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接受学习和实践家政活动的主人。因此,即使仍是“家内人”,却逐步具备了“现代性女性”的特质。   二、《妇女时报》创办及其内容特色
  《妇女时报》1911年6月11日,创刊于上海。现见到21期,第二十一期是1917年5月出版的。《妇女时报》由狄葆贤主办。停刊时间和原因不详。原定为月刊,但从未按期出版,实际上成了不定期刊。主要撰稿者有:汪杰梁、江纫兰、吴征兰、无用、朱慧贞、星一、钱蕙兰、冰心、汤修慧、汤剑我、恽代英等。十六开本,封面为彩色妇女图画,卷首及插图均为铜版精印,每期有数十种之多,每册一百多页,约五六万言[1]。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报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革命派办的妇女报刊,它们大多把妇女解放与民族民主革命结合起来,鼓励妇女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实行民主共和的同时,争取妇女自身解放。……另一类是属于社会改良主义倾向的,其内容多为单纯提倡女学,开通女智,讲究女德,尊重女权和反对缠足等为主旨,着重于对妇女传播知识,进行启蒙教育。……《妇女时报》就是这一类妇女报刊的代表。”[2]176-177《妇女时报》在第二期《本报征文例》里明确提出“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智识为宗旨”,以此看出本报的社会改良主义倾向。
  《妇女时报》产生于社会转型期,所以也随着历史经历了诸多曲折。办报时间没有预期的固定,除了前两期能“月出一册”,后来常出现拖刊现象,其第16期至第17期出版间隔长达九个月之久[3]41。等到第21期,毫无停刊迹象时,却无故停刊。由此来看,办报之艰难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它却是一份充满理想和先进性的报刊杂志。本文将从其传播的大量的家政知识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总结出《妇女时报》的家政知识是如何构建女性现代性身份的。
  三、《妇女时报》传播的家政知识
  (一)形式多样
  1.图片
  (1)封面
  《妇女时报》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也是首次采用封面仕女画的女性杂志。其封面继承了清末仕女画画风,封面仕女一概白嫩细腻,面庞丰腴。同时受20世纪初月份牌画法的影响,成功借用肖像画及照片着色的淡彩擦笔画,通过形体、包装、色彩、背景、道具等综合设计,创造出近似彩照的视觉效果来表现女性形象[4]。
  与传统仕女画相比,《妇女时报》的封面仕女画作为新媒介的“眼睛”进入日常消费领域,以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为原型,以吸引读者为目标,受画家和编辑的共同影响,是一种文化商品。又因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封面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西结合的基本形态,充满了过渡时期特有的矛盾特质。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现代性进程,即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5]。这是《妇女时报》采用封面仕女画的最为广阔和深刻的背景。封面女性绘画形象通过一些富于现代意味的服饰、姿容、道具及空间,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及性别观念,塑造出现代女性的群像。并通过虚拟和超前的想象为读者提供了模仿的空间,进而促进女性现代性进程。
  (2)内页
  作为第一份大规模连续刊登女性照片的《妇女时报》,内页的女性照片有着较强的现代感。表明现代女性媒介视觉形象从绘画向摄影的转型。在258张中国女性照片中,有现代特征的传统才女,有走进社会的职业女性,有戴着荣耀光环的女学生,还有走出家庭的女性集体。与《妇女时报》的封面仕女画相比,这些女性照片在技术和内容方面都富有现代感,是女性摄影形象在现代媒体中的初次露面,结束了此前女性形象唯一的存在形式——绘画,这些女性形象意味着现代女性媒介视觉形象的转型[6]。
  2.文章
  (1)自撰稿
  汪傑樑为本报家政知识撰稿较多的作者之一。后文将具体论述她所作的文章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及其意义。
  (2)外文译稿
  国门大开,“欧风墨雨”的思潮也随之而来。西方的文化、思想,包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家庭观念等等,都对国人形成冲击。台湾邱俊明《“家有贤母,室有良妻”:〈妇女时报〉(1911-1917)家庭教育讨论初探》文中引述:“有的作者引国外事例为家政改良必要性背书。以美国总统林肯夫人为例,即便尊居高位,依旧‘精明家政学者也’。”[3]45
  无可否认,西方积极的家庭意识和态度,然而富于追求,敢于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却是当时社会所吁求的。这对家庭生活久已单调沉闷的国人而言,可谓是是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因此纷纷效仿,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因之也不乏较好的家庭生活模式。
  (二)内容丰富
  《妇女时报》传播的家政知识可以概括为育儿知识、产妇经验、财政管理、饮食卫生、家庭组织与管理、裁缝学、家庭医学、生活方法等等。其中本文将重点阐述以下具有代表性内容:
  1.家庭组织与财政管理
  如《2家政精明之我妻——19妩雲(译日本稿-)》,这篇译稿是日本药学博士长井长义氏与其夫人德兰瑞结婚25年得银婚式的自述,举例讲述其妻的家政经历。因为其妻是西洋人,嫁于日本有许多风俗习惯不适应。由于雇佣是婢女没有责任感,所以“非一一由主妇指挥,必有失漏或错误等弊。”且夫人言语不通,所以沟通更加困难,并常闹出笑话。博士长又述因为自己出国留学,欠债“四千元”,而夫人到了他家后,没过几年就把负债还清了,“可见夫人经济法之巧也。”[7]
  2.饮食与卫生
  如《2熟食新谱——76淑静》,南征菜之制法,即泡菜的做法,从其来源、特色、配料、制法等方面一一解说,详细实用,做法简单易学,且做成之菜,清脆可口。“其妇女之能制者,无贵无贱。十人而九,并可用以饮客。”同时可以解腻下饭[8]。关于卫生,《2妇女之卫生——15》谈到吃剩饭有害身体健康,是疾病之源,不易食。粉脂香料有害皮肤,不易涂。夏天的水果腐败后不易食,常吃西瓜有益。夏天屋内要洒消毒液,以防蚊虫[9]。   3.育儿知识与产妇经验
  如《2小儿保育法——35(家政学之一)汪傑樑》,分别透过饮食、衣服、居住讨论养育小儿注意事项。饮食上母乳为优,若需引用牛乳,则应注意两点,一是牛奶以晨榨为先,注意防腐;二是应随小儿年岁稀释牛奶,避免乳糖过多伤害小儿肠胃[10]。透过科学化、专业化的描述与专有名词、精准量词的使用,显示育儿渐渐成为一专门学问。也唯有注意这些知识并加以实用者,才是称职母亲。同时透过女性育儿经历,强化妇女在民国飘摇之际,养育新国民乃责无旁贷之事,并透过此类方式强化其“国民母”的身份认同。
  通过富有知识性、科学性、现代性家政知识的传播,可见两性在知识面与执行面上改良家庭生活的企图,使治家理财、育儿、饮食、卫生方面等皆能符合科学与卫生原则。可以说很多知识对今天的生活都有借鉴意义,包括很多方法至今仍然适用。
  四、家政知识与女性现代性身份建构
  (一)家内人身份
  妇女在封建社会里被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封建礼教则是这四种权力的集中表现。其中束缚妇女的礼教是:“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2]14。
  唐代以前,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相对地说,尚不十分严重。宋、明以后,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到了清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封建礼教主要是通过封建妇学即妇女教育来宣传和推行的。所谓妇学主要是对妇女进行“三从四德”的家庭教育[2]15。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下,女性主要是家庭服务的提供者,家庭经济的管理者和家庭消费的实现者。女性的角色主要定位在“家庭妇女”上,她们虽然贡献了劳动成果,但是仍然被看做是“消费者”,而非劳动者,她们是家庭的附属品。在以生产为中心、物质匮乏的时代,女性的“消费者”身份并不是一个荣耀的角色,她们的地位依附于男性和家庭。
  “家内人”这个角色并非女性所需要,“新贤妻良母”也只是传统性别文化在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的变体而已。所以,在家庭中的女性现代性仍然是受到制约的。于是女性通过家庭和报刊来表达自身需要,但这又要求女性要有较强的自觉性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声音和有效话语,以及掌握传播该话语的主动权。《妇女时报》则为其实现了这一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妇女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学堂,走向社会,走上政治舞台,融入男性社会圈子中,虽然当时这些角色还不多,但相对于以前局限于家庭的女性,她们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又怎能不去质疑,在男性仍是社会活动主体时,女性参与不过是在男性操控下的棋子而已。只是男人们没有预想到不可控力,使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我们虽不能说妇女已完全的解放和获得了同男性一样的权力,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女中豪杰,为了女性同胞的解放而做出的牺牲和努力。
  (二)现代性身份
  用现代文明知识来武装女性,表现着一种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份的想象和建构
  1.女性身份转变的原因
  (1)社会环境,需要“贤妻良母”,强国强种,保家卫国。(男性放权)
  如《2女子之学问与时代之要求——28》,“故女子必欲与男子相同,反互相无益,不如互补所短也,妇人总以接触家庭空气为第一。”[11]说明不提倡女子学问,女子要以家庭为重。
  (2)国际因素,西方价值观倾入,妇女运动波及和先进知识影响。
  如《林肯之家庭生活》,以美国总统林肯夫人为例,即便尊居高位,依旧“精明家政学者也”。清晨即起,“自此室至彼室巡视一切”,琐细家务“亦一一躬自审查”。闲暇则“好浏览报纸,阅报精细异常也。”[12]
  (3)自身因素,女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妇女解放和提高。
  如《13进化学上之妇人观——1冰心》,“由此以迄入校时代,中间数载之光阴,依依于母之膝下,耳濡目染之家庭教育。是则子女所为之事业,亦即母之事业也。”[13]
  2.地位上升后的女性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女性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获得相应提升。当然,客观因素虽然推动了女性地位的变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客观因素致力于宣扬女性学习新知识,参加政治活动等,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女性解放和两性平等。而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希望妇女,家庭成为男性的拖累,对妇女界的教育,提倡均是为了教育下一代和帮助丈夫更好的实现“保国强种”的愿望,却间接的促进了妇女的成长。传播者会不断重复强调“贤妻良母”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多数人认可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在当时是被充分肯定、认可和宣扬的。笔者想要传播和表达的是“现代性”文化,这些被传播的知识,一定是要符合当时社会声音的。
  总体上看,女性的地位是上升的,女性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同时拥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女性被看做是家庭活动的主体,是组织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女性又被看作是家庭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而丈夫则是领导者。一方面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着自我,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被永无止境的家务劳动所束缚,而迷失了自我,一方面在社会环境中得到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却难以在这种肯定中得到自己真正的需要,一不小心成了男人利用的工具。所以,在提升女性地位,发掘女性主体性的同时,需要警惕客体性带来的制约和危害。
  五、结语
  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其角色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转换。当她的声音开始出现并被放大时,女性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她的社会地位是否得到了提升,女性对自身的认知变化是怎样的,这种变化体现在何处?《妇女时报》的男编辑们不自觉地给出了答案,同时也给出了媒介对于近代女性作为一个问题的态度,即:不论革命话语如何谈论并实践妇女解放,为女性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是每个时期的媒介都必需和可能实现的途径。
  《妇女时报》以一个早期启蒙者的角色,在一个不完整、不牢固、不开放的公共空间中,为女性的自我欣赏和彼此交流建立起一种习惯。但在一定程度上,这只是男性主权话语的一种表达,为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中国提供了新鲜的女性办报经验。
  参考文献:
  [1]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3] 邱俊明.“家有贤母,室有良妻”:《妇女时报》(1911-1917)家庭教育讨论初探[D].台湾大学,2010.
  [4]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九卷·民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2):11.
  [6] 姜思铄.现代女性媒介视觉形象的转型——《妇女时报》的女性照片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17.
  [7] 妩雲.家政精明之我妻(译日本稿-)[N].妇女时报, 1911-07-26(19).
  [8] 淑静.熟食新谱[N].妇女时报,1911-07-26(76).
  [9] 佚名.妇女之卫生[N].妇女时报,1911-07-26(15).
  [10] 汪杰梁.小儿保育法[N].妇女时报,1911-07-26(35-40).
  [11] 佚名.女子之学问与时代之要求[N].妇女时报,1911-07-26(29-31).
  [12] 克罗克.林肯之家庭生活[N].瘦鹃,译.妇女时报,1913-02-25(39-44).
  [13] 冰心.进化学上之妇人观[N].妇女时报,1914-04-01(8).[责任编辑:范 君]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中国古代清官形象代表,包公是完美无缺的正义化身,在中国司法文化中,包公早已被神化。然而,如果以元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为样本,在现代法治视野下评判包公,我们会发现不仅《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这位葫芦僧会判葫芦案,身为清官的包公也同样封建迷信十足,他为了所谓的结果正义,在断案中有罪推定,并不惜刑讯逼供,最终导演一场包庇凶犯、枉法裁判的葫芦案。中国司法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清官情节,但司法公正并
期刊
摘要:高校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教代会制度的补充和延伸,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方针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二级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基本制度和形式。建立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对于教职工依法对本单位工作行使民主权利,推动单位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单位的改革、建设、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实
期刊
摘要: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产生了一批具有元明时期个性特征的词语外,在汉语常用词方面,成批地出现了在历时更替过程中具有主导词地位的词。《训世评话》文白对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明初常用词新旧质素的兴替概貌。选取其中九组词,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对比,进一步揭示每组词的兴替变化及其在元明的主导词地位。  关键词:元明;《训世评话》;常用词;历时演变;兴替变化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国家实施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全面落实大学生民生工程,实现病有所医,让学生充分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切实保障了在校大学生的基本医疗,大大减轻了社会、学校与大学生个体的经济负担。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影响运行的问题。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对其近几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参保及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期刊
摘要: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一大”前就已建立,党的“一大”代表的回忆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毛泽东的多次会议讲话及中央档案馆存1956年他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填写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从李达、萧三、易礼容的一些回忆恰恰证明此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关键词:毛泽东;湖南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党的“一大”;李达;萧三;易礼容  中图分类号:A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詹妮弗·伊恩的新作《恶棍来访》一举夺得2011年度普利策文学大奖。小说结构独特、构思巧妙,深刻地剖析了时间作用下人类痛苦与无奈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多重思考。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以及对“时间”主题的全新阐述成为其获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作家伊恩跻身于当代美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  关键词:普利策文学奖;《恶棍来访》;叙事;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同时,它也是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发展、抓住新机遇,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工业化的反作用,同时作为环保科技产业自身的特点,环保企业的生产效率从总体来说普遍不高。为了反映生产效率,建立一个考虑固定资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与职工有关现金支出、总税费支出、利润等与企业环保有关的财务支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
期刊
摘要:基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为例,阐述了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倡导研究型教学,构建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体系等对培养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理工科;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徽州古民居厅堂联语体风格的分析,对照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翻译实践活动,采取以重音音韵形式进行音形的移植、以形象移植转换法达到译文意境的传神和以语义翻译、注释法传递文化内涵等翻译策略,力求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再现徽州楹联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厅堂联;语体风格;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
期刊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