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而这个手段的介入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得好,课堂教学可能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用得不好,课堂教学有可能就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用没用都要演、课件播放满堂灌、眼花缭乱没重点、错过机会没法办。为了用而用、为了“秀”而用、为了不讲而用。以上几个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走进的误区,在这样的误区中徘徊势必要影响教学的效果,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劳动的重复,学生兴趣的丧失和教学效果的低下、无效、甚至是负效。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必须有效,只有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促进有效教学。
二、什么样的应用才是有效的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非用不可,而且用得适时、适度、适当这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必要性、适度性、适时性、适当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就是必须用,不用不行。在应用过程中只有在其他手段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再考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适度性原则: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呈现,把握好媒体应用的“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果用的时候不对,不但不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造成负效应。适当性原则:不同的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我们要了解这些媒体的功能,使它在最适当的情况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怎样做到有效应用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只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先进。其实不然,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必须探究学科知识的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教学的全过程。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我们通过“一课十讲”的教学岗位活动(选课—备课—上课—评课—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一)加强备课。
1.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体例,探索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备课时我们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典型备课”的思路。首先要组织学年的教师通读教材、理解课标,从整体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然后把教材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建立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其次要进行单元备课,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要选择典型课例,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
2.了解学生。
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备课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知识基础。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数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生动和直观的学具、图片和影像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随着年级的升高慢慢由形象思维训练向抽象思维训练过度。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了解媒体功能。
了解媒体功能,根据媒体功能进行系统分类。我们可以把现行的媒体根据它们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媒体,一类是动态媒体。静态媒体又分为单一功能媒体和多功能媒体,例如单一功能媒体中有板书、挂图等;多功能媒体包括标本、模型等。动态媒体可分为手动媒体和自动媒体,例如手动媒体包括FLASH动画、老式幻灯片等;自动媒体包括电影、唱片、磁带等。不同的媒体有其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走出媒体应用过多、过滥的误区,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4.诊断整合点形成教学策略。
把握整合的落脚点。整合的落脚点,一般确定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整合点的确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整合的核心。要做到:第一,确定整合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环境。目前,教学环境有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网上虚拟)。第二,落实整合环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落实到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如,一节课可以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作业4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应该用什么样的媒体,应该怎样用,用多长时间,这就是整合点。第三,选择整合媒体。教学的环节不同所应用的媒体是不同的,导入新课部分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用图片、可以演示实验、可以播放电影等;讲授新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行的,所以采用的一般是手动的媒体。根据教学要求采取不同手段。
(二)建立评课标准,加强课堂监控。
上课是对备课的一次检验。每位教师根据单元备课的主题思想,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进行教学展示,每个听课者要根据评价量表来考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观课者要观察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预设在授课中实现了哪些;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教学机智呈现了哪些,同时观课者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教学通过这样的评价来保障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强调课后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认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教学后的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和实。可在以下方面重点关注:一是关注课堂的生成性;二是关注规律的形成;三是关注课堂精彩之处;四是关注失败之处;五是关注灵感的产生。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教师应该把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
四、打造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有效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题研究中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专家、教研员为理论研究支撑和实践引领,以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提高教师落实课标、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为突破口,发挥3支队伍的整体功能,使课题研究真正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一)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其中教学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校长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而且还应该至少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备课组,一是有助于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二是使指导和管理更科学和有的放矢。校长(特别是教学校长)的听评课能力尤为重要。
(二)建立学习型团队。
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和全国名师的课堂实践展示,给教师提供了“研究、引领、指导”等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广大教师与专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迅速成长。另外,在不断的学习、感悟、提升中,我校分别打造出高瞻远瞩、锐意进取的中层干部学习型团队,千锤百炼、教法精湛的语文学习型团队,踏实肯干、思维缜密的数学学习型团队,个性张扬、业务精良的科任学习型团队,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用他们的真才实学形成了香滨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加强岗位练兵。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课题研究中我校结合“一课十讲”活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例如,我校组织教师参加板画、解题能力、语文教师的下水文、实验技能、版图版画等竞赛,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基本功;通过组织教师主题单元备课、个性化课堂教学、集体评课交流、个人反思等活动来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资源的选择、媒体手段的使用,包括精选习题等精心设计教学。通过开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教师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不仅以手段的方式呈现在课改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促进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牛小源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用没用都要演、课件播放满堂灌、眼花缭乱没重点、错过机会没法办。为了用而用、为了“秀”而用、为了不讲而用。以上几个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走进的误区,在这样的误区中徘徊势必要影响教学的效果,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劳动的重复,学生兴趣的丧失和教学效果的低下、无效、甚至是负效。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必须有效,只有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促进有效教学。
二、什么样的应用才是有效的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非用不可,而且用得适时、适度、适当这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必要性、适度性、适时性、适当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就是必须用,不用不行。在应用过程中只有在其他手段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再考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适度性原则: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呈现,把握好媒体应用的“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果用的时候不对,不但不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造成负效应。适当性原则:不同的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我们要了解这些媒体的功能,使它在最适当的情况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怎样做到有效应用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只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先进。其实不然,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必须探究学科知识的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教学的全过程。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我们通过“一课十讲”的教学岗位活动(选课—备课—上课—评课—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一)加强备课。
1.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体例,探索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备课时我们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典型备课”的思路。首先要组织学年的教师通读教材、理解课标,从整体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然后把教材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建立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其次要进行单元备课,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要选择典型课例,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
2.了解学生。
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备课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知识基础。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数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生动和直观的学具、图片和影像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随着年级的升高慢慢由形象思维训练向抽象思维训练过度。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了解媒体功能。
了解媒体功能,根据媒体功能进行系统分类。我们可以把现行的媒体根据它们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媒体,一类是动态媒体。静态媒体又分为单一功能媒体和多功能媒体,例如单一功能媒体中有板书、挂图等;多功能媒体包括标本、模型等。动态媒体可分为手动媒体和自动媒体,例如手动媒体包括FLASH动画、老式幻灯片等;自动媒体包括电影、唱片、磁带等。不同的媒体有其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走出媒体应用过多、过滥的误区,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4.诊断整合点形成教学策略。
把握整合的落脚点。整合的落脚点,一般确定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整合点的确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整合的核心。要做到:第一,确定整合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环境。目前,教学环境有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网上虚拟)。第二,落实整合环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落实到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如,一节课可以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作业4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应该用什么样的媒体,应该怎样用,用多长时间,这就是整合点。第三,选择整合媒体。教学的环节不同所应用的媒体是不同的,导入新课部分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用图片、可以演示实验、可以播放电影等;讲授新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行的,所以采用的一般是手动的媒体。根据教学要求采取不同手段。
(二)建立评课标准,加强课堂监控。
上课是对备课的一次检验。每位教师根据单元备课的主题思想,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进行教学展示,每个听课者要根据评价量表来考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观课者要观察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预设在授课中实现了哪些;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教学机智呈现了哪些,同时观课者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教学通过这样的评价来保障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强调课后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认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教学后的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和实。可在以下方面重点关注:一是关注课堂的生成性;二是关注规律的形成;三是关注课堂精彩之处;四是关注失败之处;五是关注灵感的产生。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教师应该把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
四、打造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有效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题研究中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专家、教研员为理论研究支撑和实践引领,以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提高教师落实课标、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为突破口,发挥3支队伍的整体功能,使课题研究真正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一)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其中教学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校长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而且还应该至少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备课组,一是有助于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二是使指导和管理更科学和有的放矢。校长(特别是教学校长)的听评课能力尤为重要。
(二)建立学习型团队。
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和全国名师的课堂实践展示,给教师提供了“研究、引领、指导”等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广大教师与专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迅速成长。另外,在不断的学习、感悟、提升中,我校分别打造出高瞻远瞩、锐意进取的中层干部学习型团队,千锤百炼、教法精湛的语文学习型团队,踏实肯干、思维缜密的数学学习型团队,个性张扬、业务精良的科任学习型团队,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用他们的真才实学形成了香滨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加强岗位练兵。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课题研究中我校结合“一课十讲”活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例如,我校组织教师参加板画、解题能力、语文教师的下水文、实验技能、版图版画等竞赛,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基本功;通过组织教师主题单元备课、个性化课堂教学、集体评课交流、个人反思等活动来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资源的选择、媒体手段的使用,包括精选习题等精心设计教学。通过开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教师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不仅以手段的方式呈现在课改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促进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