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实施途径,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已成为事关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完成的重要工作。本文试图就新课程教学实践层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施途径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主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新课程要大力推进的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激活思维,鼓励质疑,张扬个性。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以词典的解释和课文注释为统一标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主题,以教参的分析为统一标准;文学鉴赏,以专家的理解为统一标准……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感悟的自由,窒息了创造,磨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一个扼杀个性、压制自由想象、禁锢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是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存在和生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种种“统一”,不再强求一致,不再盲从权威。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统一的评价模式,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显示与发展。只有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灵活;也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应让学生去体验、探索、创造、发展。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依托语文学科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选题要紧扣学科课程,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单篇课文的研究,如《孔乙己》:“是谁害死了孔乙己?”可以是多篇课文的综合或比较研究,如“从《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古人的智慧”,“孔乙己与范进最终归宿的比较”;可以是课文的拓展性研究,如“鲁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可以是与语文相关的其他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如“江南水乡与水乡文化研究”。
三、文学社团——激发兴趣、发展特长的有效途径
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四、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语文与生活同在。社会生活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课堂和根本教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精彩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精于思考,勤于采撷。所谓“时时浏览社会之书无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愫和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注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又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融入自然山水,探访名胜古迹,参加农业劳动,关注社会改革……无一不能成为语文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主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新课程要大力推进的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激活思维,鼓励质疑,张扬个性。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以词典的解释和课文注释为统一标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主题,以教参的分析为统一标准;文学鉴赏,以专家的理解为统一标准……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感悟的自由,窒息了创造,磨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一个扼杀个性、压制自由想象、禁锢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是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存在和生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种种“统一”,不再强求一致,不再盲从权威。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统一的评价模式,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显示与发展。只有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灵活;也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应让学生去体验、探索、创造、发展。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依托语文学科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选题要紧扣学科课程,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单篇课文的研究,如《孔乙己》:“是谁害死了孔乙己?”可以是多篇课文的综合或比较研究,如“从《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古人的智慧”,“孔乙己与范进最终归宿的比较”;可以是课文的拓展性研究,如“鲁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可以是与语文相关的其他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如“江南水乡与水乡文化研究”。
三、文学社团——激发兴趣、发展特长的有效途径
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四、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语文与生活同在。社会生活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课堂和根本教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精彩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精于思考,勤于采撷。所谓“时时浏览社会之书无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愫和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注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又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融入自然山水,探访名胜古迹,参加农业劳动,关注社会改革……无一不能成为语文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