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技巧探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cr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演奏技巧在扬琴演奏艺术中是一种技术动作,也是乐器演奏中用来表达音乐内涵的重要手段和语言,而技巧特色又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的问题。通过运用演奏技巧可以丰富乐曲的情感,突出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音乐享受,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1]。传统的扬琴融合性比较好,音色饱满,动听,既可以用来表现曲子中优美的旋律,又可以用来给其他乐器伴奏。扬琴这些自身优势使得传到中国的时候,就能够很快地被采纳和吸收。本文在阐述扬琴的击弦、加花、泛音等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分析了扬琴演奏技巧在《林冲夜奔》乐曲中的运用。
  [关键词]扬琴;演奏技巧;林冲夜奔;击弦;加花;泛音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23-03
  一、扬琴特有的演奏技巧
  扬琴原称为“洋琴”“打琴”“百弦琴”“瑶琴”等,是一件历史悠久的击弦乐器,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音乐体系更加完善。现代的人通常使用“402”型扬琴去演奏,扬琴因弦又与钢琴相似,所以在小乐队编排和民乐团中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常见的演奏技巧。
  (一)击弦
  演奏技巧是表达扬琴音乐的文化内涵的常见手段。扬琴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已专研出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演奏技巧。其中扬琴中基本演奏技巧有单竹、齐竹、轮竹、颤竹等。作为弹拨类的乐器,扬琴最为重要的击弦工具是琴键,又称为琴竹。单竹的两只手分别为左竹与右竹。其中一只手的琴竹就可以用来演奏优美的旋律,两只手的琴竹也还可以分工合作,齐竹是指左右两只手的琴竹在演奏时同时地击弦。
  在扬琴轮竹技巧上可以分为:单轮、双轮、弹轮。扬琴单轮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通过琴竹进行连续快速而又密集地敲出同一个音的演奏[2]。在敲击琴面时,单轮注意的是左右手击弦力度的均匀,节奏的平稳,弹奏时要尽可能多的密集,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曲子中的长音,往往都会采用轮竹使其乐曲更加丰富。在曲子的演奏中,通常是一只琴竹连续敲击同一个音,另一只琴竹以声部来进行弹奏配合,双轮在扬琴技巧中是最为普遍的。双轮跟单轮相比,其音色更加饱满丰富,声音浑厚。双轮是两只手同时进行持续击奏或者交替的击奏,双轮注意的是要求两个音要同时击奏发出的声音,力求两个音的速度与节奏一致。弹轮在扬琴中的技巧比较独特,是扬琴的特色技巧之一。弹轮又称“滚竹”“颤竹”,弹轮分为左弹轮、右弹轮和双弹轮。在演奏技巧中,当琴竹快要触碰到琴弦时,大拇指要紧紧地握住琴竹柄,这时的琴竹向下敲的动作突然停止,富有弹性的琴竹头仍带着惯性在向前运动,迅速地击弦,发出一连串的音,听上去的感觉很像轮竹。由于是靠着琴竹的前半段的惯性来完成这一技巧,所以我们称之为弹轮。  (二)加花
  加花在很多的乐器中都能常见到,在扬琴演奏中运用“加花”技巧使得曲子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利于增强曲子的情感和氛围。除了之前提到的齐竹、轮竹、颤竹以外,我们在乐器中常常使用的演奏技巧还有衬音、插入音、经过音、辅修音等。其中,衬音是指在原来旋律的分奏上使用高八度或者低八度的衬音来代替其中的音。作为一种修饰音,我们常常在演奏的时候,会适当地加入一些衬音,能够使曲子的音色更加饱满,又能丰富曲子的情感。衬音的演奏位置也是不同的,不同位置的韵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产生了广东扬琴音乐和其他流派扬琴音乐。
  扬琴的演奏技巧“加花”能够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但“花”不能乱“加”,要保持曲子原来的风格和曲子的时值不变的基本上就能够产生一种装饰性变奏的效果,使得演奏更加丰富,具有更好的表现力。
  (三)泛音
  泛音是扬琴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泛音就是右手敲击琴弦,左手用中指触碰弦面的技巧击弦前或击弦时用另一手的中指轻触所演奏的音的琴码与滚轴间的二分之一处,并在右手击弦后手指要迅速离开琴弦,使其发出比原来高八度的音。通常情况下,泛音演奏时最好听的音通常在中低音处。在演奏泛音时,右手敲击琴弦的力度不宜过重,而左手的中指触碰琴弦时的动作要轻柔,使其敲出的音色清澈,明净,在低音区时泛音的音色具有深远悠旷的感觉。
  除了以上的特有的扬琴演奏技巧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演奏技巧,这些技巧运用到曲子中使其情感更加丰富。
  
  
  二、演奏技巧在《林冲夜奔》中的运用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林冲夜奔》中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就是根据《水浒传》所创。《林冲夜奔》主要讲述的是:豹子头林冲遭遇恶人的陷害入狱,但是恶人想要彻底地害死林冲,在把林冲发配看管草料场时,收买人想要秘密地烧了草料场。林冲偶然听得,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就一把火烧了草料场。为了逃避官司,路途中遇到柴进,柴进听闻此事就写信让林冲投靠梁山,林冲乘机在夜里出逃的故事[3]。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项祖华教授根据昆曲音乐《新水令》《雁儿荣》等,创作了扬琴曲《林冲夜奔》。
  此曲用一种更有层次,有意蕴的方式表现了中国民族的气概,把扬琴民族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曲式,把曲子分为五段,分别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4]。
  首先,“引子”部分采用了双竹的演奏技巧,慢起,以四分音符的双手轮音、三连音、琶音、八分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演奏,以低音开始,大幅度的和弦和八度轮竹的变化,突出林冲一开始的心情是低沉的,心里很愤慨,但是内心又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一开始,林冲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在演奏时,要注意演奏的力度以及要表达出林冲内心的情感,主要从强弱、力度方面着手。见譜例1:[5]
  
  
  
  其次,“愤慨”这一段是以慢板的形象表现的,运用了加花的技巧和倚音、反竹、双手轮音等其他技巧,体现出林冲摇摆的内心和苦闷的心情。技巧上采用了轮竹的演奏技巧,右手长轮,左手运用了反竹演奏,演奏的音色中带有一丝丝金属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林冲的心情郁郁寡欢,苦闷,但是又有愤慨的爱国情怀。因此,在演奏这段时,双手轮音的时值要把握好,倚音部分要轻巧,略带而过,反竹部分要敲击得连贯,不能显得笨拙,要体现出林冲那种又爱又恨的情怀。见谱例2:   
  
  
  这其中,又运用了泛音这一技巧,演奏泛音时,其音色带有一种深远悠旷的感觉,表达当时的林冲在思考要不要上梁山的纠结,为下一段“夜奔”做了铺垫。见谱例3:
  
  
  
  “夜奔”这一段以快板的形式出现,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交替演奏,左手部分为主旋律,右手部分是伴奏旋律,所以右手敲击时,要轻巧,重点要突出主旋律。演奏技巧上运用了快速交替的双竹,左手旋律声部节奏短促,右手的单音平稳。因为这段是林冲正在夜里逃跑,所以开始演奏时,要弱起,突出林冲正在悄悄的夜逃,由弱到强递进,使得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形象地描绘出林冲上梁山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见谱例4:
  
  
  
  “风雪”这段曲子中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连续交替进行的小快板形式演奏,运用了齐竹八度轮竹和双竹的半音阶不停地快速交替来模仿暴风雪,齐竹八度轮竹,体现了主人公林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决心,双竹的半音阶则想象地突出“狂风大作,风雪交加”的场面。因此,演奏这段时,要注意强弱规律,把暴风雪栩栩如生的状态给体现出来,表达林冲面对如猛兽一般的暴风雪的时候也不退缩的决心。见谱例5:
  
  
  
  
  最后“上山”这一乐段运用了双竹、加花、轮竹等演奏技巧。双竹强有力的齐奏和交替的伴奏表现出林冲一种大义凛然的特点。加花和轻促的轮竹演奏技巧则突出林冲的内心更加坚定,又体现出林冲胸怀大志的情怀、不畏险阻的勇气和终上梁山的豪情壮志。全曲在高涨辉煌的气势中结束。见谱例6:
  
  
  
  
  三、演奏技巧在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林冲夜奔》这首扬琴乐曲的总体风格对于倾听者来说是悲伤的,悲伤色彩浓郁,但是这首曲子又具有斗争和革命的精神在里面。曲子中主要运用了轮音、加花、倚音、反竹等演奏技巧,快板部分多数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进行交替运行,从强弱、力度方面去表达林冲的人物形象。所以扬琴中这些特有的演奏技巧把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开始林冲的心情是苦闷和摇摆不定的,到后来愤慨的爱国情怀,思考要不要上梁山,直到后来有了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最后林冲胸怀大志、不畏险阻、终上了梁山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林冲是一个谨小慎微,安分守己,有勇有谋,具有爱国情怀的人。
  
  
  结 语
  综上所述,扬琴演奏技巧的研究在不斷发展,在艺术层次方面也不断被需求。近几年来,扬琴的演奏技巧在不断创新,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我们学习这些特有的演奏技巧中,扬琴演奏者要根据曲子中的情感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将曲子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赋予音乐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丰富音乐的魅力,演出最完美的乐曲。
  
  注释:
  [1]赵丽坤.浅谈扬琴演奏技巧及特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212.
  [2]李灿灿.浅谈扬琴演奏中弹轮技法的运用[J].大众文字,2016(13):157.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38.
  [4]张力群.扬琴曲《林冲夜奔》的创作特色与演奏诠释[D].南京艺术学院,2014:22.
  [5]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18.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课堂实践中,“学习与表现力”“自我管理”“探索能力”可以为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开辟有效途径,笔者从“自主构建,学会迁移”“小组合作,收获自信”“集体编创,勇于探索”三个阶段入手,让学生用一双筷子“奏”出交响乐,借此达成有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艺术表现;学习与表现力;自我
期刊
[摘 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硬件及师资配备与学生广泛需求差距大;项目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相脱节;表现形式与学生鉴赏力不匹配;组织模式与“以人为本”原则相背离等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类真人秀走入大众视野,极大推动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借鉴音乐文化类真人秀的成功经验,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展路径:应加大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的第一乐章进行研究,从而使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够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魅力。笔者首先从古典主义时期入手,先了解什么是古典主义,熟悉其时代背景;其次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况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来进一步感受
期刊
[摘 要]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在传输知识、技能方面主导过多,而发挥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钢琴教学也逐渐步入网络化时代。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专业能力,是高职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发展道路上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钢琴教学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面对艺术风格迥异的各族民歌,演唱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作品及其各个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以及应用能力。本文以蒙古族民歌、黎族民歌和高山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背景的论述,探究其演唱方式和表演特点,以期建立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校声乐教学的角度,以山西民歌为例,探讨了对地域性风格的把握,认为在山西民歌的教学中,需要从歌曲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风格特点,然后才能够结合相应的演唱技术进行表现,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能忽视音乐分析这一关键要素,而对于地域性风格的把握则是实现民歌传承和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声乐教学;地域性风格;山西民歌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对“数字音频听辨与品鉴”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设计、进度安排,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探索出一条为计算机音乐专业学生进行音频听辨能力训练的道路。  [关键词]数字音频;听辨;频率感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38-02   在给作曲系学生开设的计算机音乐创作和声音设计的主科教学中,笔者常常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小学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的成立,手风琴走进了小学生的视野。小学手风琴社团的设立,为手风琴的普及与发展创建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社团中手风琴的教学设计也须注重有效性。笔者从这一现状出发,对长春市103小学的手风琴社团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手风琴;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56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彪西最后的一份管弦乐组曲《意象集》中的铜管组旋律(音色)—线条运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法国印象主义配器的技术,力求归纳德彪西将圆号、小号当作木管组延伸的旋律动机使用,对混合音色的实验。  [关键词]德彪西;《意象集》;配器;铜管音色;混合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02-06     铜管乐器作为除了
期刊
[摘 要]小提琴的弓法是小提琴演奏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历来人们对作品中弓法的研究不甚深入。本文从弓法版本的视角,选取两位演奏家,对他们演奏的巴赫《g小调第一奏鸣曲》中所使用的弓法进行分析与比较,探究弓法在塑造作品音乐形象、展现作品风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弓法;演奏版本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