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拉尔:把一条命活成了一个传奇

来源 :特区文学·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莱斯·桑德拉尔(Cendrars,Blaise . 1887-1961)出生于巴黎,具体来说,是在圣-雅克街的H?tel des ?trangers (可译为“外乡人旅馆”)。他的父亲是瑞士人,母亲是苏格兰人。桑德拉尔这么描述他的父亲:一位冒险者,一个快乐的酒徒,巴尔扎克作品的欣赏者,让小桑德拉尔10岁时就读奈瓦尔的《火的女儿》……桑德拉尔晚年时说:“我的家庭其实是由穷人组成,我爱他们,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因为简单。”
  桑德拉尔出生时,他的父亲在埃及。于是,他母亲就携着婴儿车前去找他。桑德拉尔的一生,从此不断移居。他住过埃及的宫殿,到过意大利,上过德文学校,见识过英国的城堡和巴黎的大套房,当然也在瑞士待过。好像他神奇的记忆力什么都记得。他的生活是一场又一场冒险。除了真实的旅行,他还借文字的便利做想象的旅行,他的生活和作品是互相关联的。他的作品,并非简单的自传,他加入了想象。
  从小,桑德拉尔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什么都读。这是一种自由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激发起他心里对自由的渴望。在德文中他读歌德,在俄文中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斯蒂利亚语中读德拉克罗瓦,当然,还在法文中读奈瓦尔。他喜欢读奇书,各种边缘之书,就像他在旅行中爱去人迹罕至之地,结识各类怪人。旅行时,他总是随身带着“又大又沉的书箱”。
  家人让桑德拉尔读商学院,他却更喜欢胡闹、挥霍,很快就发展成偷盗。一气之下,父亲把他锁在房间里。不费吹灰之力,他成功逃脱,还不忘顺手偷走母亲的钱、姐妹的积蓄和父亲的好几盒香烟。从此,他乐得浪迹天涯。这是家庭生活的中断,但又是他个性生命的新开端。他说:“我就爱冒险。我没法坐在办公室里。我一听未知的召唤就蠢蠢欲动。我永远抵挡不住未知的召唤。写作是与我天性最不合的一桩事情,待在家里我就感到痛苦……我向往那些偏僻之地。”他肯定受不了帕纳斯派诗人们的书房和象征主义诗人们的温室。因为他的闯荡,法语诗歌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1902年,15岁的桑德拉尔从巴塞尔坐上火车,到了柏林、汉堡,又返回柏林,去往哥尼斯堡,然后又到科隆、慕尼黑,从一个火车站到另一个火车站,他像兰波一样流浪,也像更晚些的凯鲁亚克。在慕尼黑,他遇到一个波兰籍犹太商人,商人穿行于欧洲和亚洲之间,从贝加尔湖到印度,从帕米尔高原到亚美尼亚,贩卖首饰和便宜货。这个商人的名字叫罗戈维纳(Rogovine)。他让桑德拉尔穿上新衣服,甚至送给他一把手枪。很快他们就成了合伙人(真的?假的?不好说)。
  在诗歌的意义上,桑德拉尔的回忆文字,他的诗句所述,当然都是真的。長诗《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就是桑德拉尔通过大规模的回忆重新建构起来的。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在《东方快车》里写了一章,献给桑德拉尔和这首诗。在帕索斯眼里,桑德拉尔这个小伙子简直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荷马”。
  在桑德拉尔的全部作品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首《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在诗中,桑德拉尔重复着这一句:“我饿。”他饥饿于什么?当然,首先是食物,吃的;还有房屋,住的;还有酒,喝的;街道,行走的;还有世界,闯荡的;还有最重大的生命(女人),恋爱的。桑德拉尔好像拥有“通灵者”的目光,他在诗中甚至预言了俄国革命:“我预感俄国革命伟大的红色救世主就要到来……”
  这首长诗,色彩纷呈。在列车的穿行过程中,小让娜出场,一朵花。她正是桑德拉尔的用情处和伤心处。只要一想起她,桑德拉尔就会黯然神伤:“从我的心底泪水涌起/爱神,我想着我的情人。”在这首如同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样无限延伸的长诗中,地名之多,城市之众,地域之广,时空之阔,令人头晕目眩。旅途中,小让娜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布莱斯,你说,我们是不是离蒙马特很远了?”可以说,不管走到哪里,桑德拉尔都带着小让娜的影子。长诗结束时,诗人对巴黎充满了幻觉般的想象。他梦见了小让娜。正是为了她,他在一个悲伤之夜写下这首长诗。
  这是一个少年的冒险经历。世界的辽阔、动荡、战争和苦难,在长诗里一幕幕上演。这首长诗本身就像一只饥饿的胃,扑向生存的艰难和发现的惊喜。
  桑德拉尔和罗戈维纳一起奔波了三年。19岁时,他同罗戈维纳分手,原因之一竟是他不愿娶犹太商人的独生女为妻。20岁时,他跑到巴黎郊区,做了个养蜂人。巴黎郊区展现给他的是工厂的浓烟、花园的地砖、流淌的运河、咖啡馆和苦艾酒。苏波后来回忆说:“桑德拉尔教给我红葡萄酒的神奇和蒲公英的美味”。
  但很快,桑德拉尔又跑了。他需要行动。他认为“只有行动才解放人”。在伦敦音乐厅,他充任过杂耍演员。他到处旅行,从不停歇。1909年,他返回俄罗斯,在那里出版了译成俄文的《诺夫哥罗德传奇》。1910年,他到过纽约、巴黎,然后又返回纽约。1912年,他在纽约沦为流浪汉,饥肠辘辘,饿得半死。
  回到巴黎,桑德拉尔的两首长诗让人目瞪口呆:《纽约的复活节》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他因此结识了这些诗人和艺术家:阿波利奈尔、勒韦尔迪、夏加尔、毕加索等等。桑德拉尔加入到文学潮流中,但显然,他的接触面更广,音乐、绘画,他都有兴趣。他夸赞阿波利奈尔:“阿波利奈尔,这12年间(1900-1911)唯一的法国诗人。”那么1911年之后呢?他是想让大家明白:必须算上我桑德拉尔了!确实,连阿波利奈尔也从桑德拉尔的诗歌中得到好处。《纽约的复活节》启示了阿波利奈尔写出《市郊贫民区》。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是桑德拉尔最亲密的朋友,他说:“桑德拉尔是一座露天矿藏,由最稀有的物质构成。”桑德拉尔不属于任何团体,这位善良、友爱的无政府主义者,他留下了一个自由人(既是先行者又是发现者)的完全的形象。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的自由精神、诗歌直觉和真诚之心。他的诗看上去混乱不堪,但整个结构异常结实。没有和谐的音步、人为的美文,他更喜欢用生命的直接材料入诗。他的风格是直率的、简捷的,有时冷硬、干涩。他像一颗流星,疾速飞行,又戛然而止。
  大批评家鲁斯洛说:“桑德拉尔写的不属于文学,它是运动,它是活力,它是宇宙的沸腾之水。未来的阐释者会向我们展示,桑德拉尔掀翻了写作的静态概念,并且告诉我们,他是这些伟大冒险者和撒谎者中的一员。”
  树才,原名陈树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任外交官。已出版《单独者》《树才诗选》《节奏练习》《灵魂的两面》《心动》《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春天没有方向》《去来》等诗集;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法国九人诗选》《杜弗的动与静》《小王子》《雅姆诗选》《长长的锚链》等。2006获首届“徐志摩诗歌奖”,2017年获“《十月》诗歌奖”,2019年获“陈子昂诗歌奖·翻译家奖”,2008年获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
其他文献
河南工友  我分辨落日、远方,以及工业区的灯火  火花塞喷出的梦想与喧哗,从钢架取下  清晰的白天、订单,遗忘在黑暗的郊野  一个远方少年带给我的孤独而迷恋  那因离别而破碎的爱情,在异乡小镇  甜涩的记忆,蜷伏在螺丝机的青春  沉默的铁块分担我的眺望与忧伤  白炽灯保存我的回忆,那些生锈的厂门  困住我们年轻的混沌,河南工友带给我  关于北方的记忆,河流,暮春的伏牛山  那从唐朝的天空穿梭而来的
期刊
我要将这片海植入沙漠的心脏  南方的臂膀,被满天的蔚蓝  擦拭得锃亮。海风以一条完美的弧线  划出波音737自北向南的一次优雅飞翔  我是一个低于尘埃的诗人,可此时此刻  我不得不向那无边的海,投下  居高临下的一瞥。俯瞰,以克制之美  激起万宁不灭的波浪  啊!这来自太平洋东岸的诗意合唱  跃起白银的韵律,将绿色主调的音符  轻拢,收集,编排,流放  它们被我拒绝押韵的微笑,融化于  眼前一望无
期刊
亚洲,辽阔又脆弱  亚洲,辽阔又脆弱,  走过的人闪耀在黯淡的天体上。  亚洲,这月亮的舞台  铺展它无尽的热情和暴虐。  当眼光从昆虫的迷惘上挪开,  亚洲正在扇动巨大的翅膀。  舞动—宇宙黑暗中生辉的心,  为广袤的土地提供生命的节奏。  河道交错的恒河和扬子江,  用蘸满墨汁的刀剑划分热带和温带。  一位头戴褐色围巾的妇女  抹去喧嚣的征伐的血腥。  一位沉靜的教士,穿过  耶路撒冷的前厅到
期刊
我在等它一脚踏空  它肯定是从鸟窝里  偷偷爬出来的  在轻轻晃动的枝丫上  它每走动一步至少需要  间隔三十秒  这三十秒是它用脚趾  紧紧抓住枝丫的时间  我能听见树叶响时  看见它的翅膀  试着打开  它收拢翅膀的速度  比它试着打开翅膀的速度要快  好像打开需要练习  而收拢天生就会  天色向晚  但我还站在树下  我在等它一脚踏空  等它的妈妈在暮色中  归巢之前  我能看见它的第一次飞
期刊
壁 画  我不是着迷于那些壁画  而是着迷于那些古代的马、黛色的山  如何在人们心里复活  吞吃草葉的响动,也是此刻的空气  跑马的响鼻,拂到了人群中感到幸运的一个数百年无法折拢的线条  好似生活的艰辛  我不是着迷于飞天的凌空之姿  而愿意委身于一面兽皮的圆鼓  拍打它的人,不必知道我的来历  它回声嗡嗡,被汗水浸湿  我也曾猎捕、也被捕获  我跟随着人们的痛苦和享乐  人们也不是着迷于复活  
期刊
这些语言  —给赵振江  在这个西部的午后,  语言有一个彩虹的趔趄—  它的源起、净化和演变。  单音节何以在声音中突围?  美妙的语感将在何处孵化?  这将触及到巴别塔的本质,  何以分裂出了这么多的他者,  在“我们”之中仰躺。  小语种的侧脸注视着你,  这不关乎老大哥的窥私欲。  诗性的蓓蕾从不分语言的肤色,  依附在每个词语之上。  它的多边主义注定了疲累,  命运指引着它前进的方向,
期刊
鸡毛信  沉睡的人,他们  在梦里寻找故乡  那些本应该绽开的花朵  猝然关闭了通道  夜行的人,身着白色的衣衫  他们不需要真正去行走  也不需要灯盏和先知  黑夜很长  黑夜很黑  一群羊结伴而行  不睡的人把一封信  插上鸡毛  黎明到来之前,羊  一定会见到上帝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车从门前驶过  我没有听到一点声音  失聪的孩子在傍晚捡拾落叶  银杏树的枝条  伸向不可觸摸的天  这
期刊
香 椿  香椿树最先冒出的芽头是红色的,像村庄里女人和孩子脸上的緋红。  鲜灵灵的色香让走过路过的人们,都想偷吃一口春天的细软。  浑身疼痛的老母亲像守护她的闺女,对忍不住伸手的人们说,掐个叶吃吧,别打了它的头,芽头掳尽, 树就憋死了。  那是继母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天,守着从老家移到山城的香椿树,她的脸和脖颈像被风刮了整整一冬,没了水分和土地,而这也是没了芽叶的香椿树的颜色。  那些处子般鲜嫩的头
期刊
两个士兵  两个陌生的士兵,在弹坑  相遇。远处的喊杀声  喝断了他们回家的路  两把匕首的对话  是此时唯一的方式  低沉的吼声,手中的力量  —喘息在加重  泪水凝注大地的耳朵  它听不到羔羊的哀号  匕首此时只服从  血的意志—  两把匕首在缓慢前行  互相顶着胸膛  “别别别,我有儿子!”  “别别别,我有女儿!”  颤音加剧了黑暗的力量  爱在死亡的深渊里醒来  —无声的呼告  只有万物
期刊
落满梧桐叶的马路  偌大的城市,就该有这样一条  种满梧桐树的马路  有些枝丫,伸进他家院墙  有的枝丫,横在你家门口  有些叶子已经黄了,有些还在枝头绿着  梧桐叶落满路面  寒风中,黄色的叶子飘两步,停一步  落日的余晖在黄叶上扫了一扫  紧跟着,路灯光也扫了几扫  一个妇人,牵着斑点狗,在前头走着  昏黄的光影里  你分不清  是走在当今,还是徜徉在,旧时光里  灞桥折柳  在灞桥,必须广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