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表现出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特征。这使得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并引发种种心理矛盾。比如,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内心世界丰富,又常常感到孤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却无法与异性从容相处。如果不能有效处理青春期矛盾,这一群体极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如心理生物性紊乱,采取极端措施(如自杀)逃避困难,青春期精神分裂等。所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官僚主义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 Policy Considerations http://smhp.psych.ulca.edu。
  [2] 曾天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2002(4).
  [3] 丁兆叶,李寿欣等.初中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其他文献
摘 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理解为途径,以家国情怀为旨归。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创设情境,要拉长考察视角,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国情怀 学科核
期刊
摘 要 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为调查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的公民意识情况,本项研究从六个维度调查了无锡市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全球意识、权利意识、合作意识比较强,但部分学生的法律认知层面还需要加强,国家意识尚未内化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完善公民意识课程、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思考  一、调查目的  培养
期刊
摘 要 从国防安全的角度论述了在普通学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对于国家安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探索更加有效的国防人力资源基础的训练方式。提出了军事体育课程的特征、构建原则、实现目标等要素。为完善课程,将课程划分为理论层、实践层、设计层、目标层四个层次,确定了课程的内容、课程实施、课时比例,以及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并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普通学校军事体育课程建构国防安
期刊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Pekrun认为,学业情绪与学业动机、学业自我概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近年来,学业情绪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心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一般都将学业情绪的维度划分为:积极高唤醒度的情绪、积极低唤醒度的情绪、消极高唤醒度的情绪与消极低唤醒度的情绪[2][3][4][5]。我国学者俞国良等人指出,中学生在学业情境中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包括高兴
期刊
现阶段,小学体育课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没有热情,教师授课没有激情,继而慢慢出现了恶性循环,一些小学生不愿意参加系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授课计划,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堪忧。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体育课就是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些学校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严重打击了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阻碍了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小学体育课
期刊
教学观摩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全国性的教学观摩活动更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第1~5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的教学设计为例,利用统计法、分析法、提炼与推理法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2001年开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入改革时期,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体育教学改革大潮。2004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组织主办了首届全
期刊
柏拉图对数学理解问题及数学理解的层次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理解是从假设(较低级的形式)出发,上升到绝对原理、上升到世界的最高目的——“善”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过渡到形式、最后停留于形式的过程,并明确地指出,这种“善”是高于几何学推论的真正的理性。[1]他还进一步指出,数学中的“善”是一种发自人的经验但又脱离人的经验的纯形式的理想化的境界。他的这段精彩阐述不仅粗略地揭示了数学理解的一般过程,而
期刊
在国内,对物理规律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但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以具体的某一课题为例,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从提出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理念到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学者很少。物理规律教学同其他课型教学一样,也应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即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训练学生
期刊
高考方案是一件牵涉全社会的大事。笔者从教育统计学的视角,选取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课程高考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检验高考方案的实施效果,同时提出相应的正常建议,给领导和专家开展宏观高考改革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高考 统计分析 公平性 新课改  一、背景和意义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期刊
终身教育的实施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学习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其中非正式学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微博应用于非正式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它以其强大的用户参与性、便捷性、原创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等特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概念的界定  1.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