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女人最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也纳女学者克里斯蒂安·英曼(Christiane Inmann)花5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禁果:美术史上的女人与书》(Forbidden Fruit A History of Women and Books in Art)。
  英曼的女权主义解读艺术文本不是我关心的东西,她选的跟女人与书相关的历代美术作品却极令我倾倒。读书的非理性成分此又算一例子。
  女人与书这个话题用文字表现难免枯燥无味。即便是经典题材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与《西厢记》、《牡丹亭》之类也不好描述。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要么太内敛,要么就流于春宫之属,难得能再现女子青春的美和服饰的美,更遑论女子与书籍的双重美。
  人文主义时代以后的西洋画因为写实的逼真、所用色彩的大胆奔放、女性装饰表情的描绘细腻,外加画家对女子与偷吃“禁果”书籍的深入透彻的心理活动之观察,俘获读者的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女人与书的关系又往往发生在衣着华贵、生活优雅的人群,因此这类题材的美术作品示范效应极大,在一个时期里甚至大过今天的时尚类杂志封面摄影艺术效果。
  女人和书的关系与沙龙文学艺术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诗人们愿意讴歌,画家们愿意选沙龙里的贵夫人当模特。
  青春与文艺是永恒的爱的对象。即便出身不高贵,有着青春的美的活泼女子和有着野性阅读习惯的孟浪女子,在画家笔下也格外引人注目。
  英曼所选图惟一让人正襟危坐欣赏的,都与宗教和《圣经》题材相关。就是这样的作品,画中女子的表情也还是引人遐想,不一定把你带去祈祷读经。这大概是人在追求崇高的时候不愿意太疲惫的缘故;那一点追求人性美的愿望,即便面对上帝也希望能够实现。这是我读英曼画选的感觉。
  有一幅画很特别,因为画中女子的角色特殊(老鸨),画家特意选了圣诞节作为季节背景。人类原罪的概念大概与此相通。
  很对不起读者:我的解读比英曼的要肤浅得多。好在这些美术作品实在很好,大家可以不理会我的解读,自己看画去。
  1.《1877年10月》 詹姆斯·雅克·约瑟夫·蒂索
  虽然19世纪下半叶阅读是很普遍的人类文化活动,但年轻女子的阅读还是经过父母或者丈夫的筛选审查。
  眼前这幅画里,年轻的女子似乎偷偷走进藏身之处。“难道是不该读的危险小说?还是父母以为妨碍女儿淑德的那种书?”不过,太晚了。模特卡斯林·纽顿18岁就领教了其中的奥秘。卡斯林的父母是盎格鲁-爱尔兰人,他们安排女儿坐船往印度出嫁,夫君是英国公务员,女儿在船上爱上了一个人,怀上个私生子。然而,她还是嫁给了印度那位不列颠公务员,日后被送回英国并离婚,前后不足两年。她与这位夫君也诞有一子。
  卡斯林是蒂索灵感的源泉。1876年他俩相遇后不久卡斯林就与画家同居。这幅画秋意撩人,充满寓意,任谁看了也心动。
  2.《一个女人的画像》 托马斯·金斯博罗 1750年作
  18世纪初期,报纸杂志书籍的流行培养了人们阅读的风气,尤其是诗歌小说。这幅画反映的就是女性阅读活动无处不在的场景。
  3.《我女儿吉娜肖像》 季诺·赛维利尼 1934年作
  吉娜手里拿着的是她自己装帧的书籍。她是书籍装帧设计师,很得她父亲欣赏。画家从1906年起就住在巴黎,是法国和意大利艺术家联系的纽带人物,是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出版过许多文艺论著。
  4.《蓬皮杜夫人肖像》 弗朗索瓦·布歇尔 1756年作
  德·蓬皮杜夫人是法王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妇。她藏有数千册书籍,是文学艺术的大赞助人,赞助过哲学家狄德罗编《百科全书》。这本百科全书又名《科学、艺术与方法词典》,有35卷,1751年至1780年出全。《百科全书》影响了18世纪欧洲文明史文学史。德·蓬皮杜夫人是巴黎商人的女儿,却天生禀赋奢华。她的藏书里有伏尔泰、卢梭、莫里哀、拉辛和博马舍的作品。
  5.《安杰拉·乔治娜男爵夫人肖像》 威廉·查尔斯·罗斯爵士 1847年作
  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称安杰拉为本世纪最杰出的女人(当然女王除外)。她一生花了三四百万英镑扶贫济困。她重视普通民众的教育,1870年也就是“教育法案”出台之前,她是普及公众教育的积极倡导者。
  6.《燕丝·沃尔夫》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
  7.《妓院里的圣诞节》 埃德瓦尔德·闵希
  8.《女仆》 威廉·麦克格瑞格尔
其他文献
玩扑克牌一直是亲朋好友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您是否注意到,曾经拿在手里这些不起眼儿的纸牌,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众多扑克收藏爱好者争相购买的“宝贝”。  中国的扑克收藏历史并不长,虽然在民国时期就拥有了扑克收藏爱好者,但未形成一定的气候。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家对扑克文化的理解、对大量纸制收藏品所承载的浓厚文化和价值的认同,相关的扑克收藏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兴盛起来。进入21世纪,扑克收藏的娱乐性
期刊
编者按:关于海鸥相机,有一个故事在业内流传颇广:据说,张艺谋导演年轻时曾靠卖血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恰恰由此开启了他的电影创作之路。  当年国人追捧“海鸥”,完全不亚于现在令人们“心痒痒”的爱马仕、香奈儿……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海鸥相机的镜头中,人们的种种“摆拍”虽然不及现在这般轻松随意、花样百出,却更多了些追求上进的氛围与文化的意味。翻看那些年的那些照片,生活仿佛美好得不容一丝瑕疵。  带来了欢乐
期刊
相机,不仅仅只是一位记录者。每一款相机的诞生,设计理念的不断突破、更新,都凝聚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它是科技生命的延续,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了不起的创造  一直以来,人们对相机小型化的要求没有停止过。  元老级相机制造商福伦达在相机小型化方面有过出色表现,它们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始批量生产便携式胶片相机,并于1914年推出了Bergheil 4.5X6 规格的超小型折叠机,1920年开始推出褐色饰皮
期刊
老相机·新生活  爱胶片相机,就是爱世界的传奇  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让我拿起了手中的相机,也不知道是不是相机就是我人生中的传奇,每当我看我拍的照片,对我来说就是心灵的震憾,就是灵魂的再生,是又一个传奇故事的开始。  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每当我拿着胶片相机来拍摄我关注的运河影像时,很多人已经认不出我拿的玛米亚7-2型旁轴相机是什么品牌,更多是如同见到古董般,询问我为什么还在用胶片。就是在摄影界,是胶
期刊
在我的一生里,胶片的味道早已浸透心灵,挥之不去。  感光  出生的婴儿就像初升的太阳。满月、百天、周岁直到上学、插队、当兵,生命中的每一束光,逐渐在底片上感光,大座机后面用黑布裹着的摄影师,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在城市或乡村,或多或少都拥有这样神奇的经历。拍照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是生活中的坐标,每张底片都像一个纪念印章,记录着感光一刹那的情感沉淀,深深地凝刻在每个家庭成长的轨
期刊
“庶民弗得一窥”的珐琅彩瓷,从其创烧到衰落都是仅仅局限于宫廷之中的御用品。当初,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清宫造办处的匠师将传统上铜胎画珐琅的技法成功地移植到了瓷胎上,开始使用珐琅彩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由此创制了一个瓷器新品种。雍正继位后,更是持续推动珐琅瓷的烧制,无论从技术还是装饰上都取得了承前启后的突破。  金成 旭映  传世珐琅彩瓷绝大多数属于清宫旧藏,其器表纹样极其精美细致,故早已成为藏家鉴
期刊
8年时间,相对浩渺的历史长河只是白驹过隙,然而,对于那些默默却执着地在某一领域耕耘的人们来说,8年是一个坚守和经历的重要过程。  2012“谁是藏界英雄”,已是“中国收藏年度风云榜”第八届。自2005年“张榜”,我们的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真实的记录、理性的倾听,从思考中关注并推动藏界发展。所以,从这张略显“低调”的榜单中,可以看到,纵然收藏界、艺术界、文博界如何风云变幻,但公信力和影响力以及公平
期刊
乾隆朝御窑素以实力雄厚、品质卓绝著称,本文所展示的两件器物既秉承御窑风范,又于规格、工艺诸方面达到极致,在精品云集的乾隆御窑中亦可脱颖而出,堪称盛世御瓷典范之作。  粉彩御制万花献瑞大葫芦瓶乃“英国首富”詹姆士·莫里森(James Morrison)家族“放山居”(Fonthill Heirlooms)之旧藏。“放山居”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
期刊
陆俨少《稼轩词意册》 1975年作
期刊
我常常会怀想起家乡山东高密的一种花纹图案极似手绘年画的风筝。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风筝在当地十分常见,多为硬架(固定架,也称“硬翅”),其画面上的题材、内容,皆移植于年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人物传说和吉禽瑞兽、花鸟鱼虫等,带有浓浓的乡土野趣。它们一般体积不大,在3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很适合儿童牵引戏耍,其色彩对比强烈,空视效果极佳,即使放于百米高空,也一目了然。  与扑灰年画的渊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