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iver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三十年的时间;制度建设和创新;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5-0030-02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在这次谈话中,他提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观点,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他说,“恐怕再过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一观点今天看来特别具有前瞻性。
  
  一、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南方谈话是1992年1至2月发表的,三十年的时间即2022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零一周年,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这三十年同时涵盖了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预见到了这三十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而且,用三十年的时间“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就是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用“三十年的时间”去建设?这与他关于制度建设和创新的深刻思考有关。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构成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起点和思想支点。
  1980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邓小平在谈到正确评价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时指出:“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2]
  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教训。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方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说:要避免和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4]
  此外,在注重制度建设方面,邓小平有一个非常独到深刻的见解,就是要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改革。以后,他多次突出地强调了这个问题,其中特别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所以他强调:“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5]正是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邓小平把制度建设视为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建设不同于革命,建设的方式不同于革命的方式。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必须要有一个过程,短期内还无法建成。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来建成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如何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就需要进行改革。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6]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要长期进行的。
  制度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制度建设的思想又对制度建设做了阐发,“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又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江泽民对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就是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应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综合的体系,要完成这一任务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当前,我国出现的诸多矛盾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须有制度做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制上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为提高城乡就业率,消除贫困,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体制上的条件。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实行公平竞争,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企、政社两个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和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改革执法和司法体制,加强对执法和司法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形成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环境。
  对中国来说,制度建设是一个长过程,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改革、创新,要改革、创新就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因此,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注释
  [1][2][3][4][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297、308—309;333;348;336页。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7]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第28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教育中个性培养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才能推动小学课程教育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生个性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程教育;学生个性;培养策略  小学课程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未能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使小学教师能够遵循学生个性特点施教,保证教学活动的深入。  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