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

来源 :复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iej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 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CD4+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CD4+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全文刊登于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22]
其他文献
胃癌诊断技术的完善和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在实践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本文对我院和瑞金医院近三年来286例胃癌不同分区各组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不同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而凶险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多数病人发现时已没有手术机会,而且术后易复发,多年来临床一直在探索肝癌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目的在体外用抗CD3单抗、抗CD28单抗和白细胞介素2(IL-2)扩增肿瘤特异性CTL,为肿瘤过继治疗提供足够数量的、具有高度杀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采用2种方案培养肿瘤细胞免疫的
目的为寻找新型的5-HT2A受体选择性配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二芳烷基哌啶类化合物的含硫衍生物.方法以2,3-二甲氧基硫酚为原料,经烃化、氧化和水解等反应合成3个N-取代哌啶-4-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1月至2000年5月诊治的22例PCNSL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显像时位移伪影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不同轴向、发生位移起始点和帧数与伪影的相关性.方法在心肌显像过程中依次沿x、y和z轴方向,分别在不同起始点、对不同帧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对2002年全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的上海地区资料统计分析后发现,2002年上海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