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或用心或随意写出的作文未能吸引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低分,心底极度郁闷,当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老师,我写得多么有趣,您为何总是斜眼侧视?其实,这是文学欣赏中经常存在的现象:难以共鸣。
  什么是共鸣?共鸣的根源是什么呢?
  共鸣是在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毫无障碍的流入读者的心间,读者无意识的与作品表达的思想取得共识,并自动融入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或喜或悲,苦乐与共的现象。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对文本的审美意味的充分领悟。就文本而言:共鸣是评价文本的审美价值高低的一个尺度。共鸣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即能使不同民族的读者、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产生共鸣,它的审美价值就越大。所谓经典作品,就在于它能使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
  共鸣的根源在于:共同美感,人性的普遍内涵,或者说是永恒的人性,也是社会化的人的自然属性。
  其实,产生共鸣是有条件的,共是双方,鸣是应和,写者须先鸣,鸣声亦人之共性;读者须一定文化修养,见识和思想能体现时代的脉搏,心灵和人格能体现人类之共性。
  可见,作为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共鸣对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实现共鸣呢?
  对学生有如下要求:
  第一、语言表达要文从字顺,因为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第二、写作要触摸现实,因为现实是人类生存共有的舞台,从家庭在心灵之上刻画,从社会在心灵之上的投影,其写作时都应让心灵发声。同时,在心灵发声时还要反观自己的情绪,以理性的尺度,最后在作品中体现真正有价值的情感,而不是寻死觅活的小家之气,更不是套话假话拉杂话,古人洋人太空人,胡编乱造,装神弄鬼,而是在凝练与反思中显示年轻人的大气,在沉着与净化中彰显年轻人的豪气。
  第三、学生需要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带有传统的印记,而作为踏着传统循着传统走到今天的国人,很难能接受有着断裂的历史呈现,很难接受彰显反传统之情绪的新型人类。所以,无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如何程度的冲击,作为中国学生,我们都要遵守中国历史行进规律,好好的把中国的传统留住,把中国的根守好。但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盲目迎合,也不能缄口不言,世界的发展虽是各种文化融和的过程,但目前各国文化有其存在的根,根就是其文化走向的出发点,其明晰的线索都是一种历史和哲学的合理,所以就目前国际情势,任何盲目模仿迎合都会出问题——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一个国家,最终融和是个时间和发展进度的问题。
  第四、学生要有为自己所写文字负责的责任意识,知情懂礼,生活是严肃的,社会亦如此,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应试着接受生活的洗礼,让自己早日成长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然人。
  总之,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从心灵出发,从理智出发,是达成共鸣的基础和前提。
  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第一、作为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应是时代脉搏的感应者,我们要求学生“品味时尚”,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提前去“品味时尚”。如今的教师工作繁忙,但时代在前进,生活内容每天都在更新,如若守着固有,止步不前,不去关注新涌现的事物,如新人作家、作品影视、时新词汇,势必和时代脱节,跟学生少有生活中的共同语言,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只会教书,没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典型酸腐形象,而对于学生作品中所写的时新内容,教师也会很淡然,难以发觉其趣味。
  第二、在跟着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是的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理性分析者。当我们在批改作文发出为何这学生的思想如此怪异、为何这学生总是游魂科幻、为何这学生总是喜欢假饰娇柔、为何这学生写得文章我看不懂的感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思考存在于这些问题背后的种种原因?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社会关系之基础走到今天的国度,今天的家庭只有一个宝,他们在呵护中长大,在呵护中变得肩膀稚嫩,心灵变得脆弱,在柔弱中又肩负起几代人的宏愿。今天的学生由于课业的繁重,已没有多少时间走进自然,更没有多少时间来酝酿出深刻的生活感触……深入学生生活的实境,结合其在作文中所抒的思想情感,再具体深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知道其来龙去脉,再加以引导,由此,我们会对我们所发出的感慨以及对学生的责备会有悔意。所以,作为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灌溉者,更应该是教育教学中各种问题的研究者。
  把握时代脉搏,了结学生生活之境,理解学生所抒之情是达成共鸣之保证。
  
其他文献
前言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儒家这两个祖师爷的话语中明显流露出了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同时充满了对女性的轻视、歧视乃至鄙视。这些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从中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他鄙视女性,带有封建烙印的妇女观。  一、《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类  (一)祸水型的女人  《水浒传》中“祸水”式的女人可分为以下两种:  1.“红杏出墙”,且有谋害亲
期刊
一、说教材及本课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精读课文,也是2010级高一师生初次面对新课改所涉及的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融写人、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鲁迅先生的散文力作。先生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口,实则意在评述“三一八”事变。事变始末千头万绪,作家巧妙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以“一斑”而窥“全豹”,高屋建瓴,实属“匠心独运”。作家创造性地写作,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期刊
一教师在上公开课《逍遥游》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速读全文,你感觉作者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有哪些关键句?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这时我有意识地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学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三分钟很快到了,教师说:“时间到了,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刚才的问题。” 
期刊
立意好坏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历来为学生深感头痛,其实立意的设定并非一件非常难的事,只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做好立意是满可能的事。立意原则有两条:合理、深刻。下面来具体谈一谈,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合理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通常说的立意要准,不跑题。一般说来应做好以下两点。  1.把握好话题材料中的暗示  话题作文的立意选择非常宽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备受学生青睐;然而话题作文并非没有限制
期刊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拷问诗题  一般情况下,诗题是诗的眼睛,它常表明类别和背景,起到点明主旨、交代对象和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作用。若抓住了诗题的信息,就是抓住了诗歌的主体方向。如王安石的《牛》,李商隐的《咏蝉》,贺知章的《咏柳》等,诗题中含有动物或植物的名字,或“咏××”的字样,表明其是托物寓意、借物自比、自喻、自况的“咏物诗”。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甫的《蜀相》等,诗题中出现古地名、古人名、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
期刊
一、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  我总是先从中外名家因兴趣成名讲起,再用往届考入高校的学生的实例激发反复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尤其对上年因作文得分或失分造成的反差现象现身说法,使学生有很大的震动。学生从实例中反思,思想认识提高了,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我基本上年年让学生写“回头作文”,将上年高考作文题写出来,让学生写,我对这些“回头作文”精批细改,按照高考评作文的标准一一评分,然后逐项讲评,选读其中的优秀作文,
期刊
置身人海,一张张鲜活灵动的面孔在我们眼前闪现,如何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涂抹,摄影师可以举起相机去拍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去用心描绘。外貌描写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描写技法亦是精彩纷呈,下面我以名家作品为例,谈谈其笔下的外貌描写技法。  一、工笔描绘法  工笔描绘指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它犹如电影中的人物特
期刊
写好开头,则预示着作文成功。如何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留给他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呢?下面介绍六种“惊艳”的议论文开头方法:  一、取物设喻,切入正题   取物设喻的开头方法,形象生动,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自然地引出要论证的观点。我们来看个例子:  睡眠有深浅,阅读亦如是。  浅睡眠,或伴之以梦魇,或失之以深潜,一觉醒来如未睡一般,慵懒疲乏,浅阅读其实与浅睡眠相仿佛。
期刊
首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会犯错,做教师的应及时给予纠正,不能因为是一些小错误就视之为正常,正因为这一次的小错,你放过了他,说不定今后会累加成大错,孟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警训我们不能不牢记。你看到过别人打呵欠,自己也想打吗?课堂上一个学生在睡觉,老师觉得他成绩差听不听课没关系,于是就置之不理,可是这个祸根就埋下了,其他学生看到有人睡觉自已也想睡,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