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教师领域探讨的焦点,却常常忽视学生在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反思在学生身上的另一个角色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学生;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46-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6.019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在很多人看来,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改革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但是学生群体的活动往往却被忽视。当我们大家都在探讨要改革以往的死记硬背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时,大多数都在说教师该怎么做,却很少考虑学生该做些什么。要知道,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此时我们却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活动的一种,都必须有团队参加此活动,因此,反思的主体不可能离开学生,无论是课上亦或是课下的反思都要为教学活动服务,不管怎么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努力的落脚点都是一样的。所以,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是相辅相成的。
诚然,在课堂上,教师是个指挥棒,教师可以努力控制整个课堂的动态发展,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虽然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时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学,但是教师在意的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反思的过程的重要性。其实,只有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听课的过程中把握反思的技巧才能真正起到持续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反思相比,学生的学习反思既具有共同的地方,也有独特的地方。
一、学生的学习反思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反思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间隔供其思考,所以课上的反思可操作性相对来说不太强。最值得教师掌握的就是课堂互动环节,只要学生会学习,会抓住教师上课的节奏,就能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比单纯的理解知识要提高一个层次,要求也相应增加,更比笔头记下知识点要有效的多。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容易抓住老师讲课的重难点,会把握时机给自己“充电”,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反思活动,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并留给学生一到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或者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给予弹性反思空间。
例如教师在教授高一化学必修1“钠”一节时,在讲授了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后,提问学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与产物如何,多数学生见到这个反应时,脑子里都会闪现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钠还要排在铁的前面,便立刻回答说铜被置换出来。如果把这个题目放在初中,考虑到他们的知识背景,得到这样的答案有情可原。但是,学过钠的性质后,这样的回答远没有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可以再听到学生的答案后停顿一分钟,学生看到教师的表情后自然会进行再思考,才有可能自己反应出由于钠的特殊性,首先发生的反应应该是钠与水的反应,接下来的现象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刻意进行反思,只是靠他们彼此之间的眼神互动就可以完成。即使这样的短短的两分钟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可以反思一系列的诸如此类的反应,也可能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如何判断此类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如何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相对于课堂上的反思,课下就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课上教师的讲授进行简单回顾,并筛选出重难点和疑点,并咨询老师或其他同学,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然后配合有关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继续理解和运用知识。对于有价值的题目给予特别关注,并养成对习题的总结与再思考的好习惯,这同时也是学生自己对课上教师所讲知识的反思过程。
比如,学生在学习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一节后,会遇到大量的关于“铝三角”的习题。这些习题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习题的演练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学生在做题时会遇到很多反应物的量的问题,如1.向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直至过量;2.向NaAlO2溶液中滴加AlCl3直至过量;3.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4.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直至过量;5.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6.向MgCl2、Al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除此之外,学生还可能在做题过程中遇到滴加顺序的问题,如:1.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直至过量;2.向盐酸中滴加NaAlO2溶液直至过量。这些问题除了用一般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看似费时但是为以后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给学生很大的启示。经过系统的比较与总结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铝的性质,同时也可以获得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图示法。久而久之,他们在遇到某一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反思,从而可使一个个零星的化学知识点慢慢地串成线直至面,当知识点汇集成体系的时候,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不管课上反思活动还是课下的反思都需要学生自己的坚持,也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正确指导,这样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教师教学甚至是学校教学活动都有帮助。另外,从小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会让学生尽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二、学生的学习反思同样需要有效的坚持
和教师反思一样,学生反思虽然远没有那样的专业和正规,但是同样需要一个不断的、循环往复的、发展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正式的反思,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没有经历所谓的反思程序,教学效果也一样很好。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更没有必要程序化和规范化了,可以在任何时刻以任何形式进行,甚至不需要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只要在头脑中记录下来就可以。反思的效果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却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次反思不见效果就浅尝辄止。学生反思可以是对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补充,更是一个促进,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来检验;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其结果进行一番反思。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反思,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新课改顺利实施。
三、学生的学习反思需要鼓励和重视
俗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在间接的检讨自己的“错误”。只是这种检讨可以不必以公开的文字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既没有让学生自己感觉丢失自尊,也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领悟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现阶段的很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是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的。首先,教师不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不努力;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步调不一致,也就是说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往往会和教师较真,故意不求上进以表现个性。笔者并不否认这些原因的存在,但是,我们往往注意不到实质性的原因即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无论教师的客观原因还是学生不努力亦或是孩子自身的叛逆,都是可以尽量改变的。唯独学习方法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尤其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而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方法差距也就在于学生自己会不会正确的反思。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好的、正确的学习反思习惯,并尽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鼓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让她们充满自信的学习,如果这样,教师和学生能保持持续的互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将有相应的改善。
四、了解学生并定时举行学习反思经验交流会
事实上,反思只是个代名词,对于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词语代替。甚至根本不需要任何词语,只是平时对某道题目的进一步思考或者是知识点的系统总结等都是学生学习反思的具体表现。正因为是这样,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具有反思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间接调查一下他们的学习反思现状。例如:
1.你会重新思考一下做的经典题目吗?
2.对于老师和同学给出的题目的其他解法,你会进行适当的吸纳吗?
3.你会经常和同学探讨问题吗?
4.课后,你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吗?
5.你会在脑子里回忆知识体系吗?
认真统计问卷结果,可以粗略估计班级里哪些同学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还有哪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前者同学可以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后者同学则可以着重听取别人的经验,有选择地吸收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了解情况,教师可以举出卤素这个知识点,学生都说出自己学习卤素的方法。不可能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如同快乐被别人分享一样,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别人交流一下,那每个同学都会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经验,取长补短,各自都会有进步的空间与潜力。
反思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大家彼此交流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与一个教研组积极的配合和沟通;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和其他学生交换学习心得,也需要向老师传达学习经验和倾诉学习困惑。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检验彼此反思的效果并制定新的改进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双重角色。总之,反思是必须的,但不需要固定的模式,更不只是局限于教师的圈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重任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负才可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闫艳.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再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2]熊士荣,徐远征,罗艳,尹笃林.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6)
[3]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
关键词:教师;学生;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46-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6.019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在很多人看来,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改革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但是学生群体的活动往往却被忽视。当我们大家都在探讨要改革以往的死记硬背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时,大多数都在说教师该怎么做,却很少考虑学生该做些什么。要知道,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此时我们却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活动的一种,都必须有团队参加此活动,因此,反思的主体不可能离开学生,无论是课上亦或是课下的反思都要为教学活动服务,不管怎么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努力的落脚点都是一样的。所以,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是相辅相成的。
诚然,在课堂上,教师是个指挥棒,教师可以努力控制整个课堂的动态发展,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虽然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时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学,但是教师在意的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反思的过程的重要性。其实,只有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听课的过程中把握反思的技巧才能真正起到持续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反思相比,学生的学习反思既具有共同的地方,也有独特的地方。
一、学生的学习反思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反思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间隔供其思考,所以课上的反思可操作性相对来说不太强。最值得教师掌握的就是课堂互动环节,只要学生会学习,会抓住教师上课的节奏,就能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比单纯的理解知识要提高一个层次,要求也相应增加,更比笔头记下知识点要有效的多。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容易抓住老师讲课的重难点,会把握时机给自己“充电”,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反思活动,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并留给学生一到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或者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给予弹性反思空间。
例如教师在教授高一化学必修1“钠”一节时,在讲授了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后,提问学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与产物如何,多数学生见到这个反应时,脑子里都会闪现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钠还要排在铁的前面,便立刻回答说铜被置换出来。如果把这个题目放在初中,考虑到他们的知识背景,得到这样的答案有情可原。但是,学过钠的性质后,这样的回答远没有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可以再听到学生的答案后停顿一分钟,学生看到教师的表情后自然会进行再思考,才有可能自己反应出由于钠的特殊性,首先发生的反应应该是钠与水的反应,接下来的现象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刻意进行反思,只是靠他们彼此之间的眼神互动就可以完成。即使这样的短短的两分钟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可以反思一系列的诸如此类的反应,也可能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如何判断此类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如何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相对于课堂上的反思,课下就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课上教师的讲授进行简单回顾,并筛选出重难点和疑点,并咨询老师或其他同学,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然后配合有关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继续理解和运用知识。对于有价值的题目给予特别关注,并养成对习题的总结与再思考的好习惯,这同时也是学生自己对课上教师所讲知识的反思过程。
比如,学生在学习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一节后,会遇到大量的关于“铝三角”的习题。这些习题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习题的演练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学生在做题时会遇到很多反应物的量的问题,如1.向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直至过量;2.向NaAlO2溶液中滴加AlCl3直至过量;3.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4.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直至过量;5.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6.向MgCl2、Al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除此之外,学生还可能在做题过程中遇到滴加顺序的问题,如:1.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直至过量;2.向盐酸中滴加NaAlO2溶液直至过量。这些问题除了用一般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看似费时但是为以后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给学生很大的启示。经过系统的比较与总结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铝的性质,同时也可以获得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图示法。久而久之,他们在遇到某一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反思,从而可使一个个零星的化学知识点慢慢地串成线直至面,当知识点汇集成体系的时候,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不管课上反思活动还是课下的反思都需要学生自己的坚持,也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正确指导,这样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教师教学甚至是学校教学活动都有帮助。另外,从小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会让学生尽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二、学生的学习反思同样需要有效的坚持
和教师反思一样,学生反思虽然远没有那样的专业和正规,但是同样需要一个不断的、循环往复的、发展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正式的反思,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没有经历所谓的反思程序,教学效果也一样很好。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更没有必要程序化和规范化了,可以在任何时刻以任何形式进行,甚至不需要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只要在头脑中记录下来就可以。反思的效果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却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次反思不见效果就浅尝辄止。学生反思可以是对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补充,更是一个促进,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来检验;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其结果进行一番反思。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反思,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新课改顺利实施。
三、学生的学习反思需要鼓励和重视
俗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在间接的检讨自己的“错误”。只是这种检讨可以不必以公开的文字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既没有让学生自己感觉丢失自尊,也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领悟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现阶段的很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是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的。首先,教师不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不努力;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步调不一致,也就是说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往往会和教师较真,故意不求上进以表现个性。笔者并不否认这些原因的存在,但是,我们往往注意不到实质性的原因即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无论教师的客观原因还是学生不努力亦或是孩子自身的叛逆,都是可以尽量改变的。唯独学习方法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尤其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而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方法差距也就在于学生自己会不会正确的反思。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好的、正确的学习反思习惯,并尽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鼓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让她们充满自信的学习,如果这样,教师和学生能保持持续的互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将有相应的改善。
四、了解学生并定时举行学习反思经验交流会
事实上,反思只是个代名词,对于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词语代替。甚至根本不需要任何词语,只是平时对某道题目的进一步思考或者是知识点的系统总结等都是学生学习反思的具体表现。正因为是这样,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具有反思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间接调查一下他们的学习反思现状。例如:
1.你会重新思考一下做的经典题目吗?
2.对于老师和同学给出的题目的其他解法,你会进行适当的吸纳吗?
3.你会经常和同学探讨问题吗?
4.课后,你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吗?
5.你会在脑子里回忆知识体系吗?
认真统计问卷结果,可以粗略估计班级里哪些同学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还有哪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前者同学可以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后者同学则可以着重听取别人的经验,有选择地吸收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了解情况,教师可以举出卤素这个知识点,学生都说出自己学习卤素的方法。不可能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如同快乐被别人分享一样,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别人交流一下,那每个同学都会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经验,取长补短,各自都会有进步的空间与潜力。
反思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大家彼此交流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与一个教研组积极的配合和沟通;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和其他学生交换学习心得,也需要向老师传达学习经验和倾诉学习困惑。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检验彼此反思的效果并制定新的改进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双重角色。总之,反思是必须的,但不需要固定的模式,更不只是局限于教师的圈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重任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负才可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闫艳.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再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2]熊士荣,徐远征,罗艳,尹笃林.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6)
[3]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