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物相对而直面生命的本质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年,世人想起正值新诗百年之际,于是坊间多有回顾与纪念。追溯新文学的开端,在小说界,引人瞩目的是文体上短篇的兴起,这虽以初生不久的现代汉语尚难驾驭长篇为前提,但实际上也使日常生活的横截面,通过再现与想象,成为可供盘旋的语义空间,而在相去未远的古典中国,小说的面相大不同:章回体的长篇总随时间的流动,或演义历史的迁变,或敷衍人事的离合;文言笔记式的短篇则着迷于收集传奇与秘闻。同样需要重新构想自身的白话诗,所面对的传统,是古诗本就擅长文简而意远,从诗经时代开始,寥寥几句的名篇构成辉煌的短诗史,那些即逝的瞬息,诸如一片月光、一次别离、一片山水或一闪念,经省练的平仄转换,便能凝固为后人咏诵的永恒。以往的实绩,提醒操持现代汉语的诗家:短诗不仅是形式,更是可供仿效的写作意识,是众声喧哗和雾霾蔽日的状况下,人心直接对接万物与世态的契机,是时空运转中个体对灵魂的探勘。现代生活的复杂、晦暗,确实对新诗构成压力,似乎只有让自身繁复起来,或竭力铺排细节丰富的家长里短,方才能对我们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讲述,但这并不意味着短诗已无可作为。这一卷以“生命”为主题的作品便显示出短诗的活力。
  短诗善于聚焦转瞬的体验与易逝的情景,并常能借突然的妙想为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和风景赋予新鲜的意味。如在宋志刚笔下,早已被习惯低头前行的都市人忽视的避雷针,成为文本的中心,是能够“喊着生死”的崇高存在(《避雷针》),而在龙小龙眼中,秋日的蚂蚁正“手持秋天的羽毛”化身换季间“最后的王者”(《落叶纷飞》)。被各个时代的诗人歌咏过的月亮,进入何生的《对月》,也有了新意:“说什么阴晴圆缺/用月光雕塑生命/找回人类迷失的本真/谁挡得住日月旋转/华西之梦不会沉沦”,月,不再是可供观看与品评的风景,而成为写作者反思人类命运的契机。在短诗的限度内,何生的《芙蓉》、《缘》对事物保持贴切的温情,调动诗人想象力的无边,由看似不经意的一撇走向最集中的沉思,都能使平淡的世界重新充满魅力。对生命的开端,这一卷的短诗亦有精湛的纪念,如大树在《出生》中写道:“医生从她的痛里抠下我,记作出生。/我浑身镀了她的血,镀了她日后的岁月/自出生开始,她期待由我哭掉她的疼痛”。时间对生命持久的塑造,则为钦丽群所记录:“她已风化成村口/那棵老枞树。额头上粘着菜花/掌纹里能抠出泥土/我牵着她,牵着一个衰老乡村/像小时候被她牵着”(《牵》)既是短章,便要舍弃前因后果,不论个中情节是壮阔还是平凡,两位诗人都遵循这一形式原则,写母亲时,将诗心倾注在最富包孕性的瞬间,于是,女性生产之痛,以及母性的承担,都被温柔的目光所雕刻,成为微型的纪念碑,写作者从中体味生命的形态和意向。
  除了捕捉瞬息,与万物相对,那些状态极佳的短诗还可以直面生命的本质,而不必做更多的铺垫、说明,也不需要旁敲侧击。简言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发出以文见事的洞见力,这是写作者所要思虑的。龙小龙在《遍地荒草》中写道:“渐渐长高的草淹没了树,淹没了人/蝈蝈和蝉声萦绕的童年。那块青石板也不见了/它们光滑干净/可能被搬去做了墓碑”,草木的疯长与童年的远去,都是时间消逝的烙印,而当彼时的“青石板”被臆想为此刻的“墓碑”,个人的慨叹便随之扩容为对世世代代生命易老的悲悯。在甄长城的《刀鱼》中,菜市场恍然生死场,引发诗人对自身宿命的认领:“不像我,常把命攥在别人手里/人们以数百元一斤的价码/买走它/买走自己的软肋”,随波逐流而不由自主,这背后总有隐秘的存在,用难以抗拒的力量左右生命的走向。生命终究难免陷入空虚,毕竟“去者日以疏”才是日常情形,这一点被诗雨写入《苦楝树》:“现在,它被挖掘机连根拔起/挖掘机一路挖过去/竹林没有了,菜地没有了/稻田也没有了/这下好了,我想描述的已空无一物” 这些短诗显示出内心在向万物突然敞开时,对生命真实的醒悟,而人与世界,也以直接的方式紧紧关联。
其他文献
在豫南,一岁  其实就是一枚绿叶抵达秋风的旅程  我们在时间上与虎谋皮  只不过被光阴的刀刃反复收割  再反复生长  一些亲人纷纷离去  诚如树上的秋叶,一片片飘落  面对熄灭的灯盏,我的暗夜奔跑着涛声  这将是永远地出门种作,农具还在,炊烟还在  在田野,他们最终成为泥土,成为庄稼  我从此想和他们对语  只能无言成日出,再无言成日落
期刊
荒凉。贫瘠。一览无余  山野,距离略去了遍野衰草  整个冬天,我牵挂着山上那些枯槁的树木  它们替我守候着  在人间,我是一截游走的枯木  春天将至,我不能摇身一变,举出满树繁花  我裹紧一身的皲裂和疤痕  用伤口打量尘世
期刊
这是黄昏时分的甘肃小城  我耷拉着眉毛,一手执笔  一手扶纸,目睹黑暗慢慢进城  稿纸发亮,寺院里的牡丹才华横溢  接着 黑暗缓缓靠近笔尖  内心弯曲影子笔直,我的抒情孱弱  难以表达对黑的柔情,只能——任由  一大片的黑连着一大片的黑 逼近  黑夜逼近 我就这样渐渐想你  驮着疲惫 火车再一次穿过灵魂  从宜昌到陇中 风景时好时坯  切开风面 听见你说“我是谁”  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世界是房子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悠长、慵懒,甚至有些乏味  像在医院的那些日子  不同的是,此刻,我正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任由果实坠落半山  雾气滑过旷野  ——这恍如隔世的时光,犹如暮年  那些陌生的小兽,步伐飞快,一下子就绕过了小径,消失于眼前  仿佛,我们从未谋面  仿佛,那一场花事,还停留在枝桠间  等着露水降临  其实,我们都在祈求半生的圆满  允许小片风霜打在归途  那么安静,朴素。像紧握着爱人
期刊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有阐释力并且变动不居的。究其实,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诗歌作为一种极为敏感、敏锐的艺术形式,应该反映甚至引领这种变化,而不应与其脱节,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偏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应该表达“所有的时代”,而不应该只是表达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时代”,这种观点恐怕有其片面性。实际上,“所有的时代
期刊
以往我把天空想成雨  把雨想成江河  把江河想成博大的爱  后来把爱想成清泉  再后想成一杯水  爱人呵,我现在不那么想了  现在  我把整个天空  想象成你含情脉脉的眸子
期刊
带着午时备好的音乐和台词  局促在一个七层楼的小区里  表演一场冬雨后的梅花凋零  卸掉芳香的枝杆没有吐露遗憾  挂在卡子上的书画在瑟瑟发抖  不要向我诉苦、没有多余的外套  挤满的人群或许能为你增加一些温度  最好不要觅求太多  毕竟都戴着有色眼镜  小区里的是张弛有度的冷板凳  你们没有眼缘 做个可观的观众就好  小声点,你的嗓子发炎了  或者换个人替你演唱冬雨后的倾诉  即将面对现实 给自己
期刊
口子的裂开,不需要刀  不一定痛  阳光的照射,从天而降  天意如此,何必在意  就像风那样走来  我醉心于这样投入和献身  书写某个断章:这关于诗歌的东西  演绎优美的浪潮  可以一而再,再而三  重复酒醉的放肆  今夜如此轻狂  就像风那样飘走
期刊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时间的流水线上逐渐呈显出形状和情态的。时间规划着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时间也无可辩驳地定制了人类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存在与消殒。由此,凡是对自然世界和个体存在有着鲜明感知的人,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时间意识,都会在与时间的频繁接触、相互对话和彼此摩擦之中,敏锐把握自我的丝缕变化,仔细品尝大千世界和人类生命的万千况味。鲁绪刚《拾荒者》一诗,就抓住了生命与时间所具有的某
期刊
她已风化成村口  那棵老枞树。额头上粘着菜花  掌纹里能抠出泥土  我牵着她,牵着一个衰老乡村  像小时候被她牵着  夜鸣鸟  每叫一声  天空就高一次,蓝一次  我的夜晚,越来越浮  越来越轻  那些来不及坠落的尘埃  总是举起我  高过橘子花  高过镇边的一棵苦楝  然后,再高过建筑,铁塔,公共坟场  与昏昏欲睡的雪峰  我终于轻盈  像被夜晚抛起  被一只高过云层的布谷鸟  叼住  在云与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