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的璀璨绽放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传承也好,文化创新亦罢,都是一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实施经典名剧传承工程,无疑是中国戏曲传承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人间要好戏。要新创作的好戏,也要优秀剧目精彩传承的好戏。从这个角度讲,青春版《三滴血》的成功传承、璀璨绽放,更有一番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最近,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倾情打造、着力推出的秦腔大戏——青春版《三滴血》,正是贯彻、践行这项传承发展工程的鲜活产物。青春版《三滴血》的闪亮登场、成功演绎,为西安秦腔天地描摹出了一道绚丽的风景。青春版的定位,让秦腔这样一门来自古老的艺术、让一部百年经典剧作更具活力回归大众眼前。
  由演员的年轻化带动秦腔观众的年轻化,催动舞台上的秦腔越唱越响亮。青春版秦腔加上青年观众,使秦腔艺术更加洋溢青春气息,充盈青春活力。青春版《三滴血》驰骋舞台、唱红氍毹,能动地给经典传统输入了更多的青春情愫与时代激情,很好地实践了一次在新时代的艺术传承和青春赓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的喝彩与点赞。
  一
  传承是戏曲经典常演常新的一种保障。这种艺术传帮带之特有形式,也是优秀剧目传承、青年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途径。无论是剧种的代表性院团,还是经典剧目的表演者们,无不需要将剧种的经典代表作在艺术(技术)层面上不断地予以完好传承。同时,好的剧作对人才培养、剧种建设、院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百年历史长河而不衰。秦腔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现在的盛况大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那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艺术传承。回眸上世纪前叶民国时期《三滴血》唱红大半个中国,让无数戏迷沉醉其间:浮想新中国建国十周年际,《三滴血》两番进京、巡回全国十三个省市演出,名噪京师、誉满华夏的动人情景;再到这次青春版《三滴血》实现了新的传承,又一次走进广大观众的心田,为艺术的薪火传承展示出崭新的跃动图画,映照出新时代新秦腔的火红景象。
  我们深深感到,正是艺术传承鲜活地豁透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文化艺术滚动不息的整体实力。这次青春版《三滴血》便是这种整体实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示,释放着秦腔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切合着当今时代的主旨精神,洋溢着对三秦文化、秦腔艺术的发声礼赞。同时,也彰显出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自信,对现代艺术脉络风格、对古老戏曲当代表达的一种新的把握。
  当然,这种展示、自信、把握是建立在国家戏曲政策的基础上的。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戏曲的影响非常之大,政策对地方戏曲发展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和扶持。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春版《三滴血》赶上了好时候。正是有了这样的好政策,才有了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实践的舞台,也才有了青春版《三滴血》的萌发勃新。
  秦腔《三滴血》,这部由“关中才子”范紫东创作于1918年的大戏,历经百年沧桑,传承至今,盛演不衰,几乎成了秦腔的代名词。今天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为青年传承班的年轻一代再度复排,青春的光彩绽放当下舞台,动人的旋律飘逸时代殿堂,引出了我们新的话题。
  站在新时代,易俗社在戏曲传承发展工程项目上首选《三滴血》,是有眼光的。秦腔是陕西的根派文化、品牌文化、熠熠闪光的文化名片,需要我们去传承。其传承的必要性、紧迫性从来没有今天这么积极、强烈。《三滴血》从初登氍毹到今年再现舞台,整整一百周年。这部戏自1922年汉口演出,声播江汉,推出了刘箴俗、刘迪民、苏牅民、王天民一批名角;1958年、1959年两度进京,振人眉宇,好评如潮;1960年拍摄成戏曲电影,托举刘敏中、肖若兰、樊新民、陈妙华、孟遏云、全巧民等一批秦腔演员跻身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行列;2009年惠敏莉、陈超武、李宏刚、韩利霞一批秦腔才俊,借助《三滴血》倍增了自己的艺术光彩;2018年乘春风拂面的好时光,第20期学员传承班入社排演的第一部大戏《三滴血》又让苟宝龙、王凤云、彭丹齐、高宁宁、鲍旭东等一批青年娃娃粉墨登场、跃然舞台。正是这部震撼戏苑、闻名遐迩、深受老百姓喜爱、堪称秦腔乃至中国戏曲瑰宝之百年名戏,成就了易俗社一代又一代众多名家,同时跻身秦腔史、中国戏曲史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行列。或曰,《三滴血》我们至今还难以逾越,并非刻意溢美之词。传承选剧目,笃定首选它。
  二
  说《三滴血》优秀,首先优在剧本。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编辑出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戏曲方面选了五位剧作家,陕西范紫东赫然在目。1982年《范紫东秦腔剧本选》出版,文史专家李瑞阳对儿子李民生(当代著名剧作家,有话剧剧本《唐太宗与魏征》等问世)讲:“你要想搞剧本创作,必须把范先生的剧本好好地读读!”李瑞阳认为,范紫东的剧本,不仅仅主题思想积极,有教育意义,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而且语言极其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毋庸置疑,《三滴血》正是这样的代表作。
  范紫东自1914年创作剧本发端,四十年计有68部戏剧作品问世。易俗社成立当初,即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民智”为主旨。范紫东以此主旨为出发点,于四年后(1918年)即写出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反对教条主义”的《三滴血》剧本。曾创办《易俗日报》的戏剧家李约祉于1936年为《三滴血》写序,道明了范紫东编写这部戏的由来与意图。“《三滴血》编成之后,流传于陕甘宁青各省,迄今二十年,表演不辍,深入民间,已成茶余饭后之佳话,非偶然也。”
  《三滴血》的故事缘自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所记述的轶闻闲语,而剧作终成汪洋恣肆全为范紫东抒笔新创。范紫东为写好此剧,专门研究过法律政要,精读过明清朝代官吏断案时经常参考的案例集成《洗冤录》。对其中记载的诸如陈业滴血的故事,思之再三,认为“有不可尽信者”。在此基础上,他根据生活经验体味萌生思考,把这类滴血认亲的故事编成戏剧,其目的就是让那些从事司法的人知所警惕,“而明此书之不可尽信,以为冤滥者请命也”。   审视这个剧本,我们深切感到剧作继承明清以来的传奇手法,布局奇特,构思精巧,剧情曲折迷离,步步引人入胜,桥段跌宕起伏,气势瑰丽磅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时《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标榜:其为戏也,若多忠勇之用兵,变幻离奇,人莫测其意向,及结果乃恍然,其布置之妙,规模伟大,包罗宏高,有骨力,有兴趣。每剧出,座位拥挤,评戏者称为“燕许大手笔”。
  的确,《三滴血》这部戏,其立意深刻,主题思想击中时弊、启人心智,情节构架巧妙,表现手法符合群众的欣赏习惯。滴血认亲的故事安排,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入情入理,自然天籁,正如水到渠成,绝不见斧凿之痕。观之既受潜移默化的高台教化,又获愉悦身心之艺术享受。剧中的主要角色县令晋信书,刻画得颟顸有加、刚愎自用、诙谐尽致,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很有特色的人物。剧作正是借助这个自以为聪明实际上糊涂透顶的官僚那荒唐的行事逻辑,将错综复杂的三条行为动作线(周家父子一线,李家夫妻一线,贾、周两家一线)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同时,剧作又突出周家父子的遭遇作为主线(从点到线,点线结合,突破传统戏曲那种主要运用的所谓线性结构、一人一事格局),在双线行进、甚至三线同行间,营造出一种既错综复杂、让人难以捉摸,又主次清晰、宾主分明的大俗大雅之大格局。传奇性的构思情节,波澜起伏,令人啼笑皆非间飘逸起浓郁的戏剧效果。作品的讽刺性、教育性、趣味性融合一起,浑然天成。
  1958年该剧在京演出时,梅兰芳、欧阳予倩、马少波等名人大家纷纷撰文盛赞此剧可与当年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媲美;戏剧大师曹禺看戏后表示,“认错”一场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另一位戏剧大师田汉评说,《三滴血》“剧情离奇曲折,妙趣横生,与兄弟的爱人互相误会处,可以追步莎氏”。这是对《三滴血》剧本何等高度的评价。
  作为舞台剧,一度创作优秀的剧本还需要高超的二度创作来呈现来张扬。范紫东在他的另一部名作《软玉屏》的序中言道:“夫传奇之足以动人者,原不在结构之工、照应之密、合乎法度、依乎律吕也,必其事实入情入理,其音节可歌可泣;语证明出自肺腑,声声打人心坎;寄情于选声选色之外,移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三滴血》的舞台呈现大气邈长、音乐精致明快、音节可歌可泣,为戏的动人大成注入了浓浓的情愫。放眼舞台,双生双旦,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角多个行当纷纷献技,诸人角色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并重,好听好看齐飞。唱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音韵讲究、唱腔、声乐样样经典。“祖籍陕西韩城县”,“五台县官太懵懂”,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唱响大江南北,传播异域他乡。那晋信书之独特艺术形象,惟妙惟肖的舞台风情,鲜蹦活跳的害人行为,发人深思的误人理论,释放着炽烈的戏剧效果。而这部戏不仅整体完备紧凑、一气呵成,足以牢牢抓住观众,还有那些特立独行的几许桥段犹若精湛折子戏(如“虎口缘”),俨然异军突起,完全能够自个成章,营造起舞台上一道道交织的绚丽风景。对视青春版《三滴血》,几个青年演员灵动的身姿、高亢的唱腔,配以曼妙的布景、流动的舞台,精彩情景尽显,引得观众欢声笑语,满堂喝彩,标志着整台戏的艺术水准迈上了一个追梦高远的台阶。
  三
  文化传承也好,文化创新亦罢,都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实施经典名剧传承工程,无疑是中国戏曲传承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传统文化理应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中。而推动“活”的助力,则是文化重要载体戏曲的内在优势和本质使命。当然,传统文化要活在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中、飘逸于当下舞台的演绎中,是需要通过创新与创造的。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富有活力的传承,传承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行为方式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性因子。
  青春版《三滴血》不啻为“建立中华戏曲价值评判体系和审美体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审视,青春版《三滴血》一方面有了尊重先贤、敬畏传统、发扬继承、开拓创新的正确指导思想引路,同时又有老社长张保卫铺张蹈厉的示范执导、诸多剧社老艺术家在排练场上挥洒汗水、时时提点、孜孜传授 、为剧目把关,现任社长惠敏莉等领导忙前忙后、处处关照、保驾护航,从而使得传承排演顺利进行、惊艳收官。
  另一方面,作为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新亮相,作为一项传承工程精品验收的期望值,对照先辈艺术家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和高度,这次“青春版”的舞台展示、艺术呈现还有不足和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文本讲,按照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还可以再压缩删减一些枝叶,演出时间宜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之内(现为两小时四十五分钟);关键性的情节——“滴血”,其效果揭示、理论依据、现场操作都有必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显示、交代得更清楚一些,以帮助观众更精准地理解剧情、解读主题。实际上《三滴血》文本的修改、删减,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1958年的演出本便删去了“周仁瑞卖子”、“贾莲香偷房”、“边关御敌”等情节。如此做“减法”的结果,使得戏更加集中、更加好看、思想意义也更加积极明朗。另外,现传承班青年人的表演较之老艺术家还欠火候,如眼神的功夫、魅力还比较差劲;道白、唱腔、咬字,口还较松,离字正腔圆还有距离;剧中人物年岁长了、环境变了,演员的表演从形与神上还都跟不上变化……这些,还都有待于传承青年继续奋发、努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戏曲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三滴血》先后八代演员在红氍毹上走过了一百个春秋。今后还必将在戏曲天地继续奔突、前行,在创造、创新、继承、传承的大道上使得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延续血脉风骨、神形兼具,彰显传統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价值。在今天这个多元复杂、折冲樽俎的新时代,尤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起到凝聚信念和理想的积极引导、浸润作用。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一种文化传承之所以能够“传”,就在于它具有向未来成长的潜力或“可能性”。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一定是活的,是对人们当下生活具有影响力的。让传统文化中的充沛价值理念,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让传统文化中的完备人际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让传统文化中的厚重文化资源,支撑现代文化各项事业发展,《三滴血》一剧的新时代传承意义迸发于斯!
  人间要好戏。要新创作的好戏,也要优秀剧目精彩传承的好戏。从这个角度讲,青春版《三滴血》的成功传承、璀璨绽放,更有一番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图片均为青春版《三滴血》剧照)
  作者简介
  孙豹隐 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其他文献
金秋时节,陕北高原天高云淡,一望无边。连绵起伏的山峦秋意渐浓,到处洋溢着成熟的气息。在米脂县印斗镇常渠村西园山的果园里,一群果农正围绕在果业专家冯学勤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冯学勤讲解果树的拉枝技术。不到一个上午,果农们便逐渐掌握了这项技术,在专家的指导下跃跃欲试,只见一条条草绳从果枝上拉伸到地面,一棵棵苹果树变得更加匀称、端庄。  常渠村党支部书记常本观说:“别看都是些粗笨的庄稼汉,但做起农活来都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社会治理研究部、智媒云图近日联合发布了“民众获得感调查(2018)”,该报告是王俊秀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中间成果,是国内第一次关于获得感概念、结構的系统研究,也是民众获得感连续调查的第一次。  据介绍,2017年底到2018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通过问卷宝app抽取了
期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编著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日前发布。蓝皮书称,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成绩显著,许多还是“历史性突破”的成就,但是追逃追赃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務依然艰巨,必须坚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针对此种形势,蓝皮书提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防止外逃势头反弹、进一步健全国际追逃追赃合作体制机制、加强追赃工作以追赃促追逃、加强追防一体化建设减少外逃
期刊
2017年,林芝市到位各类扶贫资金11.51亿元,巴宜区已实现脱贫摘帽,米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贫困发生率均降至3%以下,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剩下的三个县按计划将在今年完成脱贫,这意味着林芝有望将在今年实现全部脱贫。据林芝市市长旺堆介绍,2017年,林芝市实施精准扶贫产业项目141个,完成投資7.79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13户2273人、入住率达83%。全年减贫2543户8510人,退出贫困村
期刊
在六十年代初的西北,不论是农村影剧院还是城市电影院,少不了这样一部电影。它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首部黑白电影《三滴血》。而今,这部戏传承一百年一代代传承久演不衰,深受戏迷的喜爱。2018年4月22日,西安秦腔剧院举办易俗社《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座谈会暨系列纪念活动启动仪式。陕西文化界众多代表汇聚易俗社剧场共叙百年经典,畅谈戏曲传承。  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孙豹隐在座谈会上说
期刊
乡村旅游在贵州扶贫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实践先于概念产生之前。十多年发展成果证明,乡村旅游扶贫成效卓著。“十二五”期末,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有3000个,旅游收入达705.9亿元,带动287.6万人就业,受益人数高达577万人。尤其是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先行者——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对推动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形成许多值得推广的扶贫经验。这些成功模式充分说明,贫困人口深
期刊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  姐入牢笼她又逃窜,不知她逃难到哪边。  为寻亲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  1918年,栖身易俗社的剧作家范紫东写就不朽名剧《三滴血》,随即排演,代代相传,成为易俗社名副其实的看家戏。  2018年,《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无论是易俗社,还是坊间民众,似乎都有一种隐隐的冲动和期待:如何让这部戏真正能够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一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同时也为国内各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建成的赣州港是国内中部地区的重要港口,它不仅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愿景的重要实现点,同时赣州港的建设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为赣州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  赣州港是江西省的区域性重要港口,是赣州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赣州优越的区位优势,即江西的
期刊
《陕西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在全面展现陕西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陕西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对进一步研究陕西乃至全国电子商务以及陕西新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促进陕西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践行“五个扎实”实现“追赶超越”,以张鸿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围绕“新经济、新动能、新电商”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形成了社会广泛认可的
期刊
始建于1950年的西乡县人民医院,已有近七十年的建院史。下设120急救中心暨妇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康复、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发展学科、改善医疗服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培养人才、制定医院五年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举措,将公立医院改革目标任务落实到医院实际工作中,医院各项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大力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