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试题质量如何、价值怎样,试题本身固然起着很大作用,但评讲的艺术也至关重要。对试题的评讲,不能只局限于对试题本身的认知,还要上升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高度。
有这样一道问答题: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过多的变革和调整,据此回答:
(1)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不同?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这是一道旨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分析、比较、理解、判断等综合能力的学科内综合试题,有利于学生多种思维技巧的形成。对此题的评讲,可依据创新教育新理念,以激活学生思维为导向,对课堂教学进行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大胆创新。
一、分组辩论,查误纠错
此题最后一问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的问题,学生错误较多,是评讲的重难点。可根据学生答此题的正误情况将学生分成两组,先让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错误的理由,再由持正确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纠正。通过唇枪舌战,同学们找出了误区,提出了错因,纠正了错误。主要误区与错因是:
1.既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伟大决策,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当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这种错误判断是定势思维的结果。
2.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全面理解,将其等同于农村改革。殊不知,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也属农村改革的内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为农民摆脱落后状况探索了一条新路,而且为我国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一条完全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自由抢答,巩固消化
针对上述错因,又精心设计了一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抢答,计分奖励。题目如下:
下列关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请判断: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唯一形式;2.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3.其经营方式具有“统”、“分”结合的特点;4.农民生产的产品应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5.它对我国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6.它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初途径;7.它是对我国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8.它适应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9.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10.它是党中央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通过抢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群情激昂,踊跃参加,课堂内营造了一种竞争而愉悦的氛围。
按常规而言,此题的评讲到此已比较圆满,但评讲并未结束。因为此时只解决了对试题本身的认识,而未上升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度,试题的价值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可积极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深层挖掘,透过试题本身挖掘出隐藏在试题背后的问题,实现由认知到创新的升华。
三、激疑讨论,探究创新
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疑中思,思中悟。既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那么,我国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变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呢?我们的家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何在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探究,最后形成以下共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功不可没,但以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小农生产规模仍未摆脱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基本格局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内在的不足,要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顺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与调整,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
1.土地国有,租赁经营制。这种制度的创新有利于通过规模经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
2.农民个体所有制。即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农民所有,农民在承担向国家交纳土地税义务的前提下,有权转让、买卖、出租、抵押土地。这种制度的创新有利于土地向生产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方面集中,增加农民的资本积累,从而扩大农民在农业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3.双层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初始所有权归农民所有,最终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以利于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
4.多元所有制。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用途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土地所有制形式。
鉴于我们的家乡地处辽阔的中原这一优势,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在我们家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其中,最具创建性的设想是“公司+农户”模式。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民,用产业化形式组织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重点培育农业龙头公司,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农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上几种方式和设想的提出,是同学们创造性发散思维的结果。这些方式和设想是否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暂且不论,而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前瞻与主导作用却应当充分肯定。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有切实可行的结果,更不能苛求他们的创新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应着重在学生的创新过程,重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就是说,重在学生的发展价值。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能别出心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可以锻炼其心智,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有这样一道问答题: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过多的变革和调整,据此回答:
(1)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不同?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这是一道旨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分析、比较、理解、判断等综合能力的学科内综合试题,有利于学生多种思维技巧的形成。对此题的评讲,可依据创新教育新理念,以激活学生思维为导向,对课堂教学进行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大胆创新。
一、分组辩论,查误纠错
此题最后一问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的问题,学生错误较多,是评讲的重难点。可根据学生答此题的正误情况将学生分成两组,先让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错误的理由,再由持正确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纠正。通过唇枪舌战,同学们找出了误区,提出了错因,纠正了错误。主要误区与错因是:
1.既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伟大决策,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当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这种错误判断是定势思维的结果。
2.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全面理解,将其等同于农村改革。殊不知,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也属农村改革的内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为农民摆脱落后状况探索了一条新路,而且为我国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一条完全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自由抢答,巩固消化
针对上述错因,又精心设计了一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抢答,计分奖励。题目如下:
下列关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请判断: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唯一形式;2.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3.其经营方式具有“统”、“分”结合的特点;4.农民生产的产品应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5.它对我国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6.它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初途径;7.它是对我国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8.它适应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9.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10.它是党中央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通过抢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群情激昂,踊跃参加,课堂内营造了一种竞争而愉悦的氛围。
按常规而言,此题的评讲到此已比较圆满,但评讲并未结束。因为此时只解决了对试题本身的认识,而未上升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度,试题的价值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可积极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深层挖掘,透过试题本身挖掘出隐藏在试题背后的问题,实现由认知到创新的升华。
三、激疑讨论,探究创新
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疑中思,思中悟。既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那么,我国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变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呢?我们的家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何在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探究,最后形成以下共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功不可没,但以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小农生产规模仍未摆脱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基本格局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内在的不足,要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顺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与调整,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
1.土地国有,租赁经营制。这种制度的创新有利于通过规模经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
2.农民个体所有制。即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农民所有,农民在承担向国家交纳土地税义务的前提下,有权转让、买卖、出租、抵押土地。这种制度的创新有利于土地向生产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方面集中,增加农民的资本积累,从而扩大农民在农业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3.双层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初始所有权归农民所有,最终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以利于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
4.多元所有制。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用途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土地所有制形式。
鉴于我们的家乡地处辽阔的中原这一优势,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在我们家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其中,最具创建性的设想是“公司+农户”模式。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民,用产业化形式组织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重点培育农业龙头公司,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农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上几种方式和设想的提出,是同学们创造性发散思维的结果。这些方式和设想是否能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暂且不论,而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前瞻与主导作用却应当充分肯定。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有切实可行的结果,更不能苛求他们的创新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应着重在学生的创新过程,重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就是说,重在学生的发展价值。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能别出心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可以锻炼其心智,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