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印太”的兴起,印度洋正成为大国战略角逐的舞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围绕“印太”的合作日益紧密,印度洋的地缘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作为“印太”地区重要一员的印度,调整了传统的印度洋战略,以适应地缘环境变化的需要。与传统的印度洋战略相比,围绕“印太”做出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复合型和海洋主义等新特征。在地理范围上,孟加拉湾是新时期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枢纽。以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和多边制度建设为抓手,印度正强化对孟加拉湾的控制力度。尽管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处于动态调整中,但从业已采取的措施来看,具有明显的与中国竞争甚至制衡的色彩,其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尤为值得关注。
  关键词“印太” 印度洋战略地缘政治“一带一路”
  印度总理莫迪2018年6月在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宣称印度将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太”,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印度版的“印太”蓝图。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Prime Minister’s Keynote Address at Shangri La Dialogue [EB/OL]. https://www.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29943/Prime+ Ministers+Keynote+Address+at+Shangri+La+Dialogue+June+01+2018, 2017-06-01/ 2018-12-10.这一蓝图与2017年11月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四国举行的首次“印度-太平洋+”会议提出建设“自由、开放、繁荣、包容的印太”目标颇为吻合。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IndiaAustraliaJapanU.S. Consultations on IndoPacific [EB/OL].https://mea.gov.in/pressreleases.htm?dtl/29110/IndiaAustraliaJapanUS+ Consultations+on+IndoPacific+November+12+2017, 2017-11-12/2018-12-10.从近来印度对“印太”的学术讨论到政策宣示来看,印太作为一个整体的战略区域正在形成。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之洋”,近年来开始积极拥抱“印太”。这一话语叙事的转变,预示着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的变化,其产生的长远地缘政治影响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在厘清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变迁基础上,研究“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呈现出的新特征及其态势,并分析这一转变所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
  一、从“印度之洋”到“印太”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印度洋(India Ocean)视为“印度之洋”(India’s Ocean)。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印度之洋”不仅仅是印度的一个战略选择,而且是“天定命运”的一部分,是印度获取大国的必要条件。为确保“印度之洋”名副其实,印度必须在战略上打造一个尽可能深入印度洋的防御外缘,以排除域外大国的干预。大卫·布鲁斯特. 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 [M].杜幼康,毛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9页。如同其他方面深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一样,“印度之洋”这一观念同样源自大英帝国留下的地缘战略遗产。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中,印度洋一直是大英帝国的战略中心。大英帝国将近一半的海外殖民地和80%的人口位于印度洋及周边。D H Cole. Imperial Military Geography [M]. London: Sifton Praed, 1931:81. 因此,印度洋被稱为“英国湖”(British Lake)。印度正好坐落在“英国湖”的地理和战略中心。这一经历使印度的“印度之洋”观念根深蒂固。
  印度独立前夕,英属印度外交秘书奥罗夫·卡罗爵士建议印度独立后要发挥在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印度洋中央星座”的角色。Peter John Brobst.The future of the great game: sir olaf caroe: India’s independence, and the defense of Asia. Akron: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2007:13.印度著名战略家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一书中,极为强调印度洋对印度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只有确保印度洋真正属于“印度之洋”,印度的独立和主权才能得到保证。潘尼卡.印度和印度洋[M]. 得陇,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在经历长期殖民统治和印巴分治带来的混乱之后,新独立的印度积贫积弱,与背靠大英帝国的英印政府相比,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已无法相提并论。面对美苏即将在全球展开的地缘争夺,印度首任总理和印度外交奠基人尼赫鲁采取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策略来保卫“印度之洋”的地位:在全球大力倡导不结盟运动的同时,在南亚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一方面,不结盟理念主张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不与大国结盟,以免卷入大国争端和对抗,从而确保行动自由。通过在全球尤其是亚洲倡导不结盟运动,印度试图避免印度洋和南亚大陆成为大国竞争和对抗的场所,从而获得战略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印度提出了印度版的门罗主义,排除域外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以捍卫“印度之洋”。印度战略家拉贾·莫汉认为,门罗主义是印度外交战略决策圈信奉的一条基本原则。C Raja Mohan. What if Pakistan fails? India isn't worried... yet.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4, 28(1):117-128.对此,尼赫鲁在印度刚一独立,就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是亚洲国家实施门罗主义的时候了”。Jawaharlal Nehru. 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volume 3 series 2 [M]. New Delhi: Jawaharlal Nehru Fund, 1985:133.不结盟运动为印度反对域外大国干涉邻国事务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但却赋予了印度干涉邻国内政的特权。冷战期间大多数时间,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外交理念指导下展开的。   囿于自身实力束缚,独立初期印度主要保卫印度洋北部南亚次大陆的主导地位。刚一取得独立,印度即与北部的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谈判,重新获得了英印政府的特权。印度在承认这些国家在内政方面高度自治权的同时,严格控制其对外关系。为阻止域外大国对印度洋地区事务的干预,印度甚至先发制人,多次对南亚大陆小国的内部事务预先干预。1971年印度出兵干预东巴基斯坦独立战争,并最终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扶植建立了孟加拉国,大大削弱了陆上竞争对手巴基斯坦的实力。1975年印度废除锡金王国,将其从保护国地位直接兼并纳入印度主权领土。至此,印度在南亚大陆的优势地位已大大巩固。
  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面临的印度洋海上的挑战日益加大。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之后,印度试图填补英国留下的“权力真空”,极力阻挠外部力量进入。1971年12月爆发的印巴冲突,美国派遣企业号航空母舰进入孟加拉湾,威慑印度在东巴基斯坦的行动,让印度强烈地感受到其主导地位面临的威胁。Rudra Chaudhuri. Forged in crisis: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47[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1971年12月印度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建立“印度洋和平区”方案,以限制大国在印度洋的存在,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詹姆斯·R·福尔摩斯,安珠·C·温特等.印度二十一世纪海军战略[M].鞠海龙,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6-91.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经历短暂的“美国单极时刻”之后,进入了大变局、大调整和大整合时期。印度洋的地缘环境也不例外。为此,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发现”的过程。
  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印度战略重心集中在“东向”,印度洋在其战略布局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位置。首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国内遭遇了严重的财政支付危机。为摆脱危机,降低经济发展瓶颈,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将触角转向经济充满活力的太平洋地区,大力拓展与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等地区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印度积极申请加入亚太地区的多边组织,包括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Pankaj Jha. India and APECA Complicated Narrative [EB/OL]. https://icwa.in/pdfs/IB/2014/IBIndiaandAPEC.pdf, 2014-07-24/ 2018/10-11.其次,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局势整体转好,尤其是亚欧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战略重心进一步转移到发展经济和国内建设上,为印度的战略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印度国内经济改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最后,美印关系转暖向好,降低了印度对美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这一长期疑虑。印度国内实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美印关系的改善。尽管在1998年核试验后经历了短暂挫折,随后双边关系在1999年印巴卡吉尔危机后得以恢复。在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印度已对美在西印度洋的军事行动表示愿意提供“无条件、明确的支持”。Rajiv Chandrasekaran. India Offers Bases to Us for Retaliatory Attack [EB/OL]. https://jime.ieej.or.jp/htm/extra/2001/09/13/20010917/wp09.html, 2001-09-17/2018-11-13.
  與美国关系的改善,推动印度与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关系快速升温。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澳大利亚率先对处于空前孤立的印度释放了善意,两国关系迎来了改善契机。自2003年以来,双方围绕反恐、防务合作、海洋信息分享等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印度与日本在2000年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球伙伴关系”,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日时双方发表的《印日联合宣言》将高层对话、信息通信技术、联合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内容作为双边合作重点。到2006年时,印日进一步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07年4月,印度与美国和日本在西太平洋举行了首次三边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印度与主要大国关系的改善,降低了对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介入印度洋的疑虑。
  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印度整体调整了对外战略布局,其印度洋的战略地位被印度“重新发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经济,尤其使守成大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新兴大国崛起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剧变,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首先,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全球尤其是周边影响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印度对华战略疑虑加深,尤其是对在印度洋周边的行动越来越警惕,呈现出强烈的对冲色彩。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尤其是港口建设,被印度视为对其实施包围的“金属链”。K M De Silva. Regional Powers and Small State Security: India and Sri Lanka [M], Washington, D 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1995.“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剧了印度对华的对冲态势。思瑞坎. 印度对华对冲战略分析[J]. 当代亚太. 2013(4): 23-53.其次,在经济领域的强劲表现,提升了印度作为“摇摆国家”和“地区安全提供者”角色的重要性,强化了印度及印度洋的国际战略地位。   Anit Mukherjee. India as a Net Security Provider: concept and Impediments [EB/OL]. https://www.files.ethz.ch/isn/184036/PB_140903_IndiaNetSecurity.pdf., 2014-08-01/2018-10-13.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提出“印太”战略,印度也提出了“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太”战略,并将传统的“印度之洋”置于为更为宏大的“印太”框架之下。在2012年11月新德里举办的印度—东盟纪念峰会上,时任印度总理莫汉·辛格首次使用了“印太”概念,强调“印太”的稳定、安全和繁荣对这一区域国家的进步和繁荣至关重要。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ASEANIndia Commemorative Summit 2012[EB/OL]. https://www.mea.gov.in/infocusarticle.htm?20295/ASEANIndia+Commemorative+Summit+2012, 2012-11-15/2018-10-13.在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之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计划,“印太”从概念逐步演变成为战略实践。
  二、“印太”视域下的印度洋战略
  从地理范围来看,“印太”是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在地缘空间上的扩大,涵盖了印度洋战略和太平洋战略。但“印太”战略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包含了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战略操作层面的融合提升,目的是使传统的印度洋和“东向行动”背景下的太平洋战略实现有机整合。在“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凸显出地理空间陆海复合型、内容上经济-安全议题上的复合型特征。战略议题上聚焦海洋安全,同时体现了较大的开放性,通过拥抱美、日等域外大国实施战略对冲。
  (一)复合型战略
  “印太”战略体现出明显的复合型特征。首先,地理位范围上具有明显的陆海复合型特征。印度在尼赫鲁时期立足于亚非的大国外交遭遇挫折之后,进行战略收缩,相当长时间专注于南亚次大陆。冷战结束初期印度“东向政策”侧重于其临近的東南亚和东亚大陆,这些战略都未能对陆上与海上地缘空间实施有效整合。“印太”框架将从连接南亚到东南亚、东亚的广阔大陆,到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广阔海洋,实现了有机整合。
  在大陆上,印度延续了“东向政策”对东南亚国家的重视。自从2014年6月就任总理以来,莫迪及印度高层官员密集出访了新加坡、缅甸、越南和日本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2015年在东亚首脑峰会上,莫迪宣称“自从本届政府上任18个月来,对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投入,要超过任何其他地区”。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Remarks by Prime Minister at the 10th East Asia Summit in Kuala Lumpur [EB/OL]. https://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26053/Remarks_by_Prime_Minister_at_the_10th_East_Asia_Summit_in_Kuala_Lumpur_November_22_2015, 2015-11-22/2018-10-13.同年印度首次向东盟派驻了大使。Anit Mukherjee. India’s Act policy: Embedding the Andamans [EB/OL]. https://www.rsis.edu.sg/wpcontent/uploads/2016/05/CO16131.pdf, 2016-05-08/2018-10-13.在海洋上,印度加大力度改善与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孟加拉湾国家以及印度洋海岛国家的关系。2014年12月莫迪在接见来访的孟加拉国总统阿卜杜勒·哈密德(Abdul Hamid)时表示,印度高度重视印孟关系,正在实施的“东向行动”战略“始于孟加拉”。
  Aniruddha Rajput. Bay of Bengal Maritime Delimitation Cases: Upholding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 Maritime Affairs, 2018, 11(1):1-12.2015年6月印度与孟加拉国通过国际仲裁法庭仲裁,解决了影响双方关系的领土争端。
  Zee News. Act East Policy starts with Bangladesh: PM Modi [EB/OL]. http://zeenews.india.com/news/india/acteastpolicystartswithbangladeshpmmodi_1517376.html, 2014-12-19/2018-10-13.此外,印度将触角延伸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国家。2014年11月印度组织召开了首届印太岛屿国家论坛。   Ashok Sajjanhar. Taking stock of India’s ‘Act East policy’[R] .ORF Issue Brief. May 1, 2016. Kolkata: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其次,在内容上,“印太”战略涵盖了经济、政治和安全等多个维度。冷战期间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集中关注政治安全议题。印度在冷战结束后实施的“东向政策”初期主要聚焦经济合作。而“印太”战略框架下,印度正在打造融合经济、政治和军事为一体的印太“经济-安全复合体”。在经济领域,印度积极响应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倡议,同时也大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合作。此外,印度重新启动环印度洋地区经济合作议程,大力推动蓝色经济发展。邹应猛. 印度的“东向政策”与东北部治理[J].南亚研究季刊, 2018(3):61-68.
  在政治安全领域,印度加大与美国、日本和东盟等主要行为体在推动人权、自由航行、网络安全和太空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多次表示要为印太区域安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积极扮演印太地区“净安全提供者”的角色。2015年11月莫迪访问新加坡时声称,“印度将与包括美国和俄罗斯、东亚峰会伙伴等印太区域内外国家合作,以确保我们的海洋、宇宙和网络空间等公域的共同繁荣,不成为新的竞争威胁。印度正在全力保障海洋安全,使所有人能从安全和稳定中受益。”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Government of India.Text of 37th Singapore lecture ‘India’s Singapore story’ by Prime Minister during his visit to Singapore [EB/OL].  https://www.iseas.edu.sg/images/event_highlights/37thsingaporelecture/Textof37thSingaporeLecture.pdf, 2015-11-23/2018-10-13.
  (二)聚焦海洋安全议题
  历史上多次遭遇来自南亚次大陆西北边境的威胁,塑造了印度战略的大陆主义偏好。拉贾·莫汉. 中印海洋大战略[M]. 朱宪超,张玉梅,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 28-57.殖民统治时期,英印政府凭借大英帝国强大的海军实力维系了印度洋海上的安全,从而延续了这一战略。独立之后印度的确意识到维护“印度之洋”的重要意义,但受制于印巴冲突以及中印边境争端问题,被迫将大多数战略资源聚焦于印度西北部和北部边境地区。而在海上印度则依赖于苏联在印度有限的军事存在,以及推动印度洋成为和平区的努力。事实上,在印度独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印度洋战略都服务于南亚次大陆的安全目标,海洋安全处于从属地位。
  “印太”语境下印度战略的一个突出转变就是对海洋安全的重视,从传统聚焦于陆地转向海陆兼顾。印度战略家拉贾·莫汉将这一变化视为印度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拉贾·莫汉. 中印海洋大战略[M]. 朱宪超,张玉梅,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 1.首先,印度加大了对海军的重视程度和海军力量建设。莫迪就任印度总理后,选择将印度海军东部司令部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Vikramaditiya)作为首次外出新德里的国内视察点,以示对海军力量的重视。莫迪表示印度将致力于提升海军能力,加强潜艇力量建设,力争实现关键技术的本土化。The Economic Times. PM Narendra Modi dedicates INS Vikramaditya to the nation [EB/OL].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slideshows/nationworld/pmnarendramodidedicatesinsvikramadityatothenation/slideshow/36564911.cms, 2014-06-05/2018-10-13.印度2015年發布的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强调印度海军要确保在印度洋的优先地位,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包括印度洋岛国以及非洲东海岸的陆上国家”获得战略主动权。Indian Navy. Ensuring Secure Seas: 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Z]. New Delhi: Ministry of Defense (Navy), 2015.2017年12月,印度海军宣布建造六艘攻击型核潜艇,以加强整体作战能力。赵旭. 印度计划建造6艘攻击型核潜艇[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2/c_1122048204.htm, 2017-12-02/2018-10-13.   其次,加大多边合作力度。当前印度主导或者参与的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主要有环印度洋联盟和印度洋海军论坛两个区域性组织以及南盟等南亚区域组织。长期受“印度之洋”理念的影响,印度对域外大国参与印度洋地区事务持警惕态度。在南亚地区,印度凭借其地缘政治的优势地位,倾向于一个分裂的南亚以维系其大陆上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在“印太”语境下,印度逐步改变了这一战略取向,开始“拥抱”并大力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合作。环印度洋联盟的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最初由环印度洋地区的14个成员国组成,合作领域集中于经济方面,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2013年在印度的大力推动下,该组织更名为“环印度洋区域联盟”(The 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重新开始活跃。在2017年成立20周年之际,环印度洋联盟举办了首次领导人峰会,并过了《环印联盟宣言》和《环印联盟行动纲领》,在成员规模、合作内容、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韦红,李次园.环印度洋联盟的发展及中国的合作策略[J].国际问题研究, 2018(2):40.
  印度洋海军论坛始于2008年在印度举办的以“当代的跨国挑战——国际海洋的互联互通”为主题的多边海军论坛。本次大会有印度洋沿岸及在印度洋地区有重大利益的国家共27个成员的海军代表与会。大会决定论坛每两年举行一届,由该地区的海军首脑参加,来自南亚、西非、东非、东南亚与澳大利亚等四个地区的沿岸国家轮流担任论坛主席国。自从2014年开始,该论坛朝着机制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了《印度洋海军论坛章程》,并明确该论坛“旨在加强地区海洋安全战略的形成”这一战略定位。
  印度洋海军论坛官网[Z].http://www.ions.gov.in/sites/default/files/IONS_Charter_Version_28_March_2014_0.pdf.
  第三,提升海洋意识。在独立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印度的战略视野远离海洋,主要关注南亚次大陆的内陆边界。这种情况自冷战结束后,逐步发生了变化。但囿于国内“联盟政治”羁绊、海军现代化拖沓、传统外交思维牵制等因素,印度的海洋意识仍是“有限作为”。楼春豪. 战略认识转变与莫迪政府的海洋安全战略[J].外交评论, 2018(5):99-131.近年来尤其是莫迪就任总理之后,印度在大力提升印度海洋安全意识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2014年印度在古尔冈建立了海事信息管理和分析中心。GKTODAY. Defense minister inaugurat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Centre (IMAC) in Gurgaon [EB/OL] . https://currentaffairs.gktoday.in/defenceministerinauguratesinformationmanagementanalysiscentreimacgurgaon11201415852.html, 2014-11-24/2018-10-13.这一中心由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联合管理,作为实时追踪海上船只、并对威胁进行评估的海事情报重要来源。事实上,信息管理和分析处是国家海事领域感知项目这一更为宏大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旨在使印度成为印度洋地区正在浮现的海事领域感知网络中心。为此,印度大力推动印度洋地区沿岸国家加入运输白名单信息共享协议,并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国合作,安装海岸监控雷达系统,为信息管理和分析处提供印度洋地区的实时信息。凤凰网.印度计划在印度洋区域部署32座海岸监控雷达[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4/43406506_0.shtml , 2015-03-24/2018-10-13.2015年印度政府發布的《确保安全海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则进一步凸显了印度要从既有的海洋安全环境“接受者”“适应者”身份,变为“塑造者”和“保障者”,并朝着“净安全提供者”(net security provider)迈进。楼春豪. 战略认识转变与莫迪政府的海洋安全战略[J].外交评论,2018(5):121.
  (三)坚持适度的开放性
  印度传统的印度洋战略强调印度洋作为“印度之洋”的专属性,即使在冷战期间与苏联结盟的情况下,印度仍然只是选择了有限结盟,以维系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近期浮现的印太战略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就是印度在容忍和接纳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大国在印度洋的存在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印度提出的建设“自由、开放和包容”印太的倡议,与传统上所主张的“印度之洋”,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
  印度接受域外大国在印度洋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域外大国对印度在印度洋“领导地位”的认可。在印美关系的改善中,伴随的是美国对印度在印度洋乃至更大范围的大国地位的承认。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开始提及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主要世界性大国”。
  Daniel Twining. 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 [J].Washington Quarterly, 2007, 30(3): 79-94.此后美国不顾违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原则,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在实际行动中展现了美国对印度大国地位的认可和支持。到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时,印度已经被美国视为“不可或缺的伙伴”,美印关系成为“21世纪起决定性作用的伙伴关系之一”。Robert O Blake. Statement by the U.S. at the 5th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ference on Afghanistan [EB/OL].   http://www.state.gov/p/sca/rls/rmks/2012/186784.htm, 2012-03-26/2018-10-13.日本同样认可了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作用,并表示愿意依靠印度维护海上安全。早在2006年,日本防卫厅海军上将夏川就明确表示“在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西边这片广阔海域,只有印度才有能力和意愿承担起海洋安全的责任”。David Brewster.The Indi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n enduring security partnership?[J]. Asian Security, 2010, 16(2): 95-120.印日在2001年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球伙伴关系”之后,又在2006年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反映了日本对印度的重视。2008年日本首相访问印度时,宣称日印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地区未来安全架构的关键之处”。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oint Statement o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 between Japan and India [EB/OL]. http://www.mofa.go.jp, 2008-10-22/2018-10-13. 在2015年印度与美国发布的“美印对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共同战略愿景”文件中,表示双方要致力于实现亚太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繁荣和稳定”。Minghui, Tan and Nazia Hussain. Quad 2.0: Sense and Sensibilities [EB/OL]. https://thediplomat.com/2018/02/quad20senseandsensibilities/,2018-02-23/2018-10-13.2016年印度与美国签订了《后勤交流备忘录》,印美就使用对方军事基地来维修和更新军事供应和后勤保障,达成一致。Raja Pandit. Indian bases to open door to US warships, planes [EB/OL].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IndianbasestoopendoorstoUSwarshipsplanes/articleshow/51802543.cms, 2016-04-12/2018-10-13.
  三、作为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战略枢纽孟加拉湾
  受制于有限的资源和应对印巴冲突的需要,印度传统的印度洋战略重点聚焦于西印度洋海域。在“印太”视域下,处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地理枢纽位置的孟加拉湾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通过大力布局孟加拉湾,打造这一連接印度和太平洋的战略枢纽,以更好地实现印度洋和太平洋战略的整合。为此,印度围绕孟加拉国的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和多边国际制度建设,采取了系列措施。
  (一)大力推动环孟加拉湾的互联互通
  冷战结束不久,印度实施“东向政策”,开始着手推动孟加拉湾沿岸的互联互通。在陆上,印度与缅甸、孟加拉国和泰国等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实施了一些互联互通计划,但效果并不显著。例如,印度政府早在2002年就开始启动并计划于2016年完工的连通莫雷、经过缅甸到湄索的三方高速公路,因受到国内和区域地缘环境的影响而停滞不前。落后的互联互通条件,成为影响印度深度参与区域合作的主要障碍。随着“印太”战略的实施,加快印度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成为印度政策界和智库学者的共识。
  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s. India—ASEAN: Vision for Partnership and prosperity [EB/OL]. February 21, 2013. https://icwa.in/icwa_hindi/pdfs/Pressrelease21022013.pdf, 2013-02-21/2018-10-13. 印度计划委员会明确将构建印度与包括环孟加拉湾国家在内的互联互通,作为印度“十二五计划”(2012~2017年)的重点内容。Planning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India. Twelfth Five Year Plan (2012—2017): Economics Sectors (Volume II) [EB/OL]. http://planningcommission.gov.in/plans/planrel/12thplan/pdf/12fyp_vol2.pdf, 2013-01-01/2018-10-13.环孟加拉湾的互联互通,进入了快车道。   首先,印度采取大量措施,加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内互联互通能力。国内基础设施尤其是印度东北部基础设施的落后,一直是印度与外界开展互联互通的重要制约因素。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之后,加大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修建陆上高速公路、航空港和港口建设。莫迪政府重启了早在2003年时任总理瓦杰帕伊就提出的萨加尔马拉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扩大既有港口,并增加新的港口,通过发展港口经济带动印度发展。
  刘立涛,张振克.“萨加尔”战略下印非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合作探究[J].西亚非洲, 2018(5):78.作为重启萨加尔马拉项目的一个部分,印度2016年4月还举办了全球海洋峰会,以推动国内海运和海洋工业的复兴。David Wignall and Mark Wignall. Seaborne Trade between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M]. Toky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4.
  其次,印度通过双边合作和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环孟加拉湾落后国家的互联互通,以提高区域内的连通性。处于孟加拉湾地区的缅甸和孟加拉国,是联通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节点,印度尤为重视。2014年10月印度国家航运公司开通了与缅甸的集装箱运输业务,每两周一次。但是这一航线短期内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一些学者认为地缘政治因素是其主要动因。R. Chitravanshi. IndiaMyanmar container service runs into trouble in two months post launch [EB/OL].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transportation/shipping/transport/indiamyanmarcontainerrunsintotroubleintwomonthslaunch/articleshow/45341983.cms, 2014-12-02/2018-10-13.从地缘战略上看,这一航线路尽管短期内无法产生经济收益,但却可以补充加拉丹河的多模式运输项目,从而实现印度与东南亚的互联互通。2015年1月印度与孟加拉国达成了海洋运输协议,并加大对孟加拉国吉大港的援建力度。Neilson B, Rossiter N, Samaddar R eds. Logistical Asia [M].Palgrave Macmillan, Singapore, 2018:113-132. 此外,印度积极改善处于印度洋终端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互联互通环境。莫迪2015年11月访问马来西亚时,提出10亿美元的信用授权额度,用于发展印度与东盟互联互通项目。Ashok Sajjanhar. Taking stock of India’s ‘Act East policy’[R]. ORF Issue Brief. Kolkata: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最后,借助域外大国的力量,推动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在国内互联互通方面,印度与韩国在港口建设和造船工业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2013年印度引入韩国实力最强的港口建设企业阿达尼集团(Adani),参与印度在孟加拉湾沿岸的港口建设。Satish John. Adani Plans Ports to Cover India’s Coastline & Enter Foreign Shores [EB/OL].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transportation/shipping/transport/adaniplansportstocoverindiascoastlineenterforeignshores/articleshow/50069259.cms, 2015-12-15/2018-10-13. 2016年印度与日本达成联合开发其最敏感的印度东北部地区和安达曼尼克巴群岛的协议。Henry Barry. As India Collaborates with Japan on Islands, It Looks to Check China [EB/OL]. www.nytimes.com/2016/03/12/world/asia/indiajapanchinaandamanislands.html, 2016-03-11/2018-10-13. 此外,印度積极支持并参与日本提出的“环孟加拉湾工业增长带倡议”,加速推进达卡-吉大港-科克斯巴扎尔走廊的建设。   (二)海上安全合作
  围绕孟加拉湾的海上安全合作,印度在双边和多边层次同时展开。双边层次上,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孟加拉等国是印度重点关注的国家。缅甸军政府统治时期,印缅关系因为民主问题和跨境民族地方武装冲突问题,时生龃龉。近年来随着缅甸民主化转型以及“印太”战略的实施,印缅关系得以好转并升温,双边在安全领域尤其是海上安全的合作迅速推进。2013年3月,缅甸海军两艘舰船访问印度维沙卡帕特南港口,这是两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互访。此后,两国海军开始了第一次双边联合军事演习,并在海洋交界处开始联合巡逻。2016年2月,印度与缅甸签署了联合巡逻的标准作业程序文件。缅甸从而成为继泰国和印尼之后,第三个与印度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相关内容参考官方。Indian Navy. Indo-Myanmar Coordinated Patrol and Signing of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Z]. https://www.indiannavy.nic.in/content/indo-myanmar-coordinated-patrol-and-signing-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0.
  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重要海上力量,对维护安达曼海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利用“米兰”环孟加拉湾联盟、联合军事演习、印度洋海军论坛等多边场合之外,印度也加大了双边合作的力度。印度2002年与印尼、2005年与泰国,分别签订了两年一次的环安达曼海联合巡逻协议。2016年6月印度与泰国决定增加在安达曼海的联合巡逻次数,并签署了海洋运输白名单信息共享协议。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India-Thailand joint statement during the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of Thailand to India [EB/OL]. https://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26923/IndiaThailand+Joint+Statement+during+the+visit+of+Prime+Minister+of+Thailand+to+India, 2016-06-17/2018-10-13.
  馬来西亚扼守进出孟加拉湾的咽喉要道,也是印度“东向”进入太平洋的重要节点。马来西亚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排斥外部大国在马六甲海域的存在,印度也对马来西亚的海上力量壮大存有戒心。2014年马航失事,为印度推动与马来西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双边开始了在海上搜救和人道主义救援领域的合作。2015年印度海岸警备队与马来西亚海军执行局围绕海洋运输信息分享、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Joint Statement on enhanced Malaysia-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EB/OL]. https://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26057/Joint_Statement_on_enhanced_MalaysiaIndia_Strategic_Partnership_November_23_2015, 2015-11-23/2018-10-13.
  军售和武器联合研发是印度推动海上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领域。随着“印度制造”战略的实施,印度加大了与孟加拉湾国家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力度。通过武器出售、资金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孟加拉湾沿岸国家提升本国海军实力。2013年印度国有公司巴拉特电器公司对缅甸转移三套声呐系统,价值2.9亿美元。2015年7月,印度与缅甸举行的首次印缅咨询委员会上,印度声称将帮助缅甸打造“专业和强大的缅甸海军”以帮助缅甸维护海洋安全。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Joint statement by India and Myanmar on first meeting of the India-Myanmar joint consultative commission [EB/OL]. https://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25485, 2016-07-16/2018-10-13.
  此外,强化多边安全合作力度,也是印度推动孟加拉湾海上合作的一大亮点。1995年印度海军开始在安达曼-尼克巴群岛举行代号为“米兰”的多国海军联合军事演习,但规模一直限制在与印度密切的美、日等小范围内。自2014年开始,印度升级了“米兰”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扩大到“印太”范围内主要国家,达到17国。2016年2月,印度海军东部司令部在孟加拉湾的维萨卡帕特南港举行了第二届国际海上阅舰式,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等在内的50多个国家受邀参加。演习结束后印方还组织各国海军代表召开了国际海事会议。   曾行贱,吴易灏.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参阅印度国际海上阅舰式[EB/OL].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207/7752290.shtml, 2016-02-07/2018-10-13.这是距2001年举行首届国际海上阅舰式时隔15年后举行的类似活动。通过联合海军演习,莫迪试图向外界展现印度致力于成为海洋大国的决心。
  (三)多边机制建设
  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环境特征,使印度在传统上更倾向于采取类似美国在东亚的“轴辐”合作模式,以确保其优势地位。这也是南亚区域合作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但近年来,印度日益意识到加强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在印度洋地区尤其是孟加拉湾大力推动多边合作,重启或新发起了一些多边机制。
  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始于1997年,是环孟加拉湾规模最大的次区域多边区域合作机制,涵盖了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尔、不丹、泰国和缅甸等重要国家。该组织旨在通过加强政府间在贸易、投资和工业、技术、人力资源、旅游业、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Man Mohini Kaul. Regional groupings: an overview of BIMSTEC and MGC [J]. South Asian Survey, 2006, 13(2):313-322.
  湄公河-恒河合作机制始于2000年,由印度与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参加。该组织成立初期发布的概念文件中,旅游和文化交流、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被列为优先事项。年度外长会议是该组织运行的主要机制。但自从2007年在马尼拉举行第五次年度部长级会议之后,未再举行,这一组织基本上停滞不前。时隔五年之后,2012年9月印度重新发起外长会议,激活了这一组织。在本次外长会议上,印度发起了柬老缅越速效项目(CLMV Quick Impact Project)、小微企业合作以及水稻培育等多个合作项目,并提议在印度的拉兰达大学建立了在传染病管理方面的信息分享健康小组和共同档案资源中心。在2018年8月于新加坡举行的外长会议上,印度提议将旅游业、边贸合作以及水资源管理等议题纳入合作框架。相关内容参考该合作组织的官网介绍,https://meacms.mea.gov.in/aseanindia/briefs.htm.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始于1999年在昆明举行的二轨对话性质的“昆明倡议”,会后发布的联合宣言敦促各国政府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人文交流。该按照二轨对话的设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立,在四国相邻的边界开展贸易、投资、能源、旅游和交通等合作,从而推动次区域一体化。但印度之前一直对这一合作不热心,致使其无法取得进展。随着印度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战略,2011年该二轨对话性质的倡议被升级为官方论坛。但由于印度中央政府的犹豫不决,这一论坛一直停留在二轨和官方之间。随着印度强化“印太”战略以来,开始改变了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态度,以防止被边缘化。
  印度在孟加拉湾的多边机制能取得进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孟加拉湾地区领海问题的解决,为开展多边合作提供了基础。印度与孟加拉、孟加拉与缅甸等在领海问题和领土问题的解决,改善了区域内的环境。二是随着印度洋作为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价值的提高,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引发国际社会尤其是沿岸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三是孟加拉湾地区大国的介入,加剧了印度推动多边合作的紧迫感。
  四、印度洋战略调整的地缘政治影响
  “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也发生了调整。印度更为积极、进取的姿态提升其在印度洋的控制力。客观地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印度洋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印太”崛起的动力之一,就是东亚国家崛起之后走向全球,印度洋作为海上通道战略地位的提升。印度洋已成为东亚尤其是中国连接欧洲和非洲的重要水上通道。以石油为例,当前超过35%的海运石油贸易经由印度洋运往亚洲、西欧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等经由印度洋海运石油数量占其进口总量比例分别达到42%、82%和74%。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World oil transit chokepoints critical to global energy security, [EB/OL].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18991, 2014-12-01/2018-10-13.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印度洋广阔海域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自然灾害、海盗和海上走私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着地区安全。长期以来这一领域被外界忽视。在“印太”战略的推动下,印度逐步改变“印度之洋”的保守主义姿态有所放松,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印度洋合作。非传统安全合作也被纳入多边议程,长期制约印度洋海上通道的非传统安全隐患,将有望得到缓解。尽管如此,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的调整,带来的中长期负面影响仍然不能忽略。
  第一,加剧了区域地缘战略环境的复杂性。自“印太”概念提出以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乃至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区域战略上纷纷做出调整。印度借机扮演“摇摆国家”角色,在主要大国间实施战略对冲,以维护其主导地位。 除了积极参与美、日和澳等四方提出的构建“自由、开放、繁荣、包容的印太”倡议之外,印度自身在“印太”大力推动“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并与日本合作推动“亚非增长走廊”倡议。这些交叉重叠的多边合作议程,不仅加剧了合作的成本,削弱了合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大国间的地缘竞争甚至对抗。   第二, 增加了中印间的战略猜忌互疑及不确定性。作为重要的新兴大国,当前的中印关系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存在着竞争。
  蓝建学.中印关系新思维与“再平衡”[J].国际问题研究, 2013(3):94-103.两国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以及气候变化、贸易开放和全球发展议程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看法和诉求并在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框架下等多边国际场合有着广泛的利益。但中印间因领土争端、巴基斯坦问题、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拓展及印度的“东向政策”进入太平洋等问题交叉重叠,严重降低了战略互信,竞争性色彩日益凸显。印度甚至还将中国发展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视为对印实施包围的“金属链”战略。
  “印太”尤其是孟加拉湾覆盖了中国的能源、资源和商业海上交通线,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中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和阿安全利益。在“印太”语境下,印度正不断强化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安全合作,积极扮演起印度洋的“净安全提供者”角色。印度近期在“印太”尤其是孟加拉湾的行动,与中国的竞争性色彩日益增强。印度著名战略家拉贾·莫汉已将“印太”定义为未来中印博弈的主要场所。
  拉贾·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M].朱宪超,张玉梅,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28-57.从安全举措上看,印度大力提升海军装备水平,强化在孟加拉湾的军事基地的作用,增加与大国的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和频次,逐步构筑起准联盟关系。其具有明显制衡中国和对中国进行战略反包围的意图。或许印度认为这是应对所谓的中国“金属链”的防御性措施,但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恶化了中国在印度洋乃至整个周边的安全环境,使中印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第三,增加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阻力。印度洋尤其是孟加拉湾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随着印度的印度洋凸显出的与中国竞争甚至抗衡色彩的增加,相关国家对外战略上的对冲色彩日益增加。例如,印度与中国围绕孟加拉湾展开角逐,孟加拉国吉大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口建设等,被视为包围印度的“金属链”,从而使这些经济合作项目被打上了地缘政治色彩。2015年孟加拉取消中国准备参与开发索的纳迪亚港口,转而选择与日本合作,开发瑞塔巴瑞港口。这一事件背后,也可以看到印度的影子。
  五、结论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印度洋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大国逐步介入印度洋的背景下,“印太”一词正从概念层面,演变成一些国家的地缘战略。印度的印度洋战略调整,正是对这一地缘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在“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地理范围上突出海陆复合型特征,合作范围上涵盖了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受制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印度试图完全掌控“印度之洋”并不现实,位于“印太”枢纽位置的孟加拉湾,就成为印度洋战略的焦点。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印度在多大程度上将背离“印度之洋”的传统战略,尚需观察。但从印度业已采取的系列措施来看,其对中国的地缘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忽略。为此,中国应主动出击,加强与印度的战略沟通,增强战略互信,寻找利益切合点。同时,中国需处理好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尤其是孟加拉湾国家的关系,提升双边战略互信水平,避免陷入与大国在印度洋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鉴于印度洋尤其是孟加拉灣对中国“一带一路”以及实现繁荣的目标的重要性,中国有必要在加强与相关行为体安全合作的同时,提升自身海洋安全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卫·布鲁斯特.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M].杜幼康,毛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詹姆斯·R·福尔摩斯,安珠·C·温特,等.印度二十一世纪海军战略[M]鞠海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潘尼卡.印度和印度洋[M].得陇,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
  [4]思瑞坎.印度对华对冲战略分析[J]. 当代亚太, 2013:(4).
  [5] 楼春豪. 战略认识转变与莫迪政府的海洋安全战略[J].外交评论,2018: (5).
  [6] 蓝建学.中印关系新思维与“再平衡”[J].国际问题研究,2013 :( 3)
  [7] 韦红,李次园.环印度洋联盟的发展及中国的合作策略[J].国际问题研究, 2018:(2)
  [8] 邹应猛.印度的“东向政策”与东北部治理[J].南亚研究季刊,2018:(3).
  [9] Aniruddha Rajput. Bay of Bengal Maritime Delimitation Cases: Upholding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 Maritime Affairs,2018(1).
  [10] David Brewster. The Indi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n enduring security partnership? [J]. Asian Security, 2010(2).
  [11]Peter John Brobst. The future of the great game: sir olaf caroe: India’s independence, and the defense of Asia [M]. Akron: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2007.
  (责任编辑:林立)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国优先”的美国贸易利益至上表明政治关系已嵌入中美贸易争端。從中国农产品进口环境内涵视角,利用权力均势理论,探讨印度替代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可能性,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研究显示,美国和印度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竞争,且印度农产品贸易利益、中美与中印双边政治关系比值显著正影响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环境内涵与中国进口印度农产品环境内涵比值。虽然美国农产品贸易利益对于中美政治关系修好具有显著的正作用,但
期刊
摘 要 要素禀赋、要素流动与要素收益分配在国际经济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及其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趋势,主要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与风险防范显著增强,要素流量比要素存量更加重要,要素空间集聚日益显著,要素的异质性特征突出,新兴生产要素不断涌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改变要素流动结构,数字技术及COVID-19疫情增加要素流动的不确定性,要素收益分配问题重要性凸显,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检验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ODI逆向技术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带来了区域绿色生产率水平提升,其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门槛条件”;(2)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形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只有东部地区的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
期刊
摘要鑒于资源依赖理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贸易互赖属性,本文聚焦网络方法构建并区分贸易互赖为贸易依赖与权力优势概念,利用最新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与联合国投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贸易依赖能够提供共享经济红利的机会,激励他国与中国外交政策保持一致;(2)中国权力优势来源于非平衡的贸易互赖格局,但并不能施加压力以提升他国外交政策相似性,进一步消除“中国威胁论”言论;(3)考虑到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美国
期刊
摘 要 米勒的全球正义理论强调差异性、民族责任和基本人权。在全球正义的理论谱系中,他的观点占据重要位置。具体而言,对全球正义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米勒的观点丰富了全球正义理论的内容;米勒特别强调民族权利和责任,这符合当前的国际政治主题和现实;米勒注重权责的合理划分,为全球脱贫提供了新的思路;米勒的观点还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倡的国际主义的预见性。当然,米勒的思想也存在不足,
期刊
摘 要 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本文首先构建计量模型,从省级行业层面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国内资源再配置效应、技术获取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进而从微观企业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民营企业升级转型升级的机制原因,发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实现了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进程,但同时面临诸多风险和问题,应重点从开展
期刊
摘 要 本文利用2007—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通过马氏距离匹配和负二项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有十分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另外,企业产权性质、所在行业、是否拥有国内并购经验等因素均对跨国并购的创新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非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创新效应明显大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并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2005—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东道国营商环境与中国OFDI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道国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对中国OFDI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具体到东道国营商环境的各分项指标,结果与之并非完全一致;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该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营商环境对中国OFDI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发达国家则与此相反;
期刊
摘 要 进口关税如何影响企业成本加成问题关系到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实现能否有效兼顾。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对中国制造业进口关税和企业成本加成分别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进口关税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进口关税提升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2)相较于国有企业,进口关税提升更有助于非国有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及进口关税替代变量
期刊
摘 要 2017年发生的诸多重大国际事件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且其影响之深远,足以使得2017年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并突出表现为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开始以新时代来描绘国家战略蓝图,展望自己的伟大前程,并以“印太”地区作为战略棋盘进行各层次的博弈。同时,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与中东地区则呈现出紧密的安全共振,折射出了某种衰退之势。正是这种权势转移和大国战略能动作用,催生了当今和未来一个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