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劳动资料,用“累计折旧”来核算其磨损价值。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折旧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后续支出时,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也就是说:如果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能增强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能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能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能使产品质量有实质性提高或者能使产品成本有实质性的降低,能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在不导致计入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的金额前提下,应将其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其会计核算是:当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以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净值)转入“在建工程”。发生的固定资产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追加该项工程成本,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将后续支出资本化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不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范围内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一般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磨损,可能导致各组成部分局部损坏等,为使固定资产正常运转和使用,发挥其使用效能进行必要的维护,它并不能使固定资产性能改变和产生经济利益,对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明确: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有人认为:会计核算历来本着“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配比原则,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制造成本”无可非议,它与生产车间(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制造成本”一样道理,把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变化突然,核算别扭。笔者认为:新《准则》的发布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惯例接轨,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是我国会计历史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国会计历史,经历了从落后传统经济到计划经济又到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转变,会计核算从简单的簿记到复式记账,从收付记账法到增减记账法到借贷记账法,从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平衡等式到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计的会计平衡等式所替代;经历了1993年会计改革和1994年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从产品完全成本法到制造成本法,含税产品成本被不含税产品成本所取代,含税销售收入变为不含税销售收入。这一系列的变化,皆在开拓创新,加速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准则接轨趋同和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其会计核算方向明确,意义深远。由此,想起改革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的会计假设,并非不可以,笔者以为:会计改革、税制改革后尽管企业实行“制造成本法”和不含税成本核算,但其产品成本仍然包含着折旧和其它费用。长期以来,人们传统地把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磨损价值以折旧形式计入“制造费用”,加大生产成本,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当今市场环境,低价倾销成风,促销方式多样,产品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剧,企业举步维艰。比对新《准则》企业生产车间(部门)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会计核算要求,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并非没有道理,它是对生产车间(部门)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的连续应用和必要补充,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与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道理一样,皆在反映企业固定资产消费,其业务内容、性质相似,计入“管理费用”具有可比性。因此建议:把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从制造成本中剔除出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值得考虑,它不影响国家税收收入和企业当年损益,符合新《准则》有关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出核算要求,符合会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需要,是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可行举措。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折旧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后续支出时,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也就是说:如果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能增强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能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能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能使产品质量有实质性提高或者能使产品成本有实质性的降低,能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在不导致计入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的金额前提下,应将其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其会计核算是:当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以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净值)转入“在建工程”。发生的固定资产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追加该项工程成本,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将后续支出资本化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不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范围内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一般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磨损,可能导致各组成部分局部损坏等,为使固定资产正常运转和使用,发挥其使用效能进行必要的维护,它并不能使固定资产性能改变和产生经济利益,对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明确: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有人认为:会计核算历来本着“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配比原则,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制造成本”无可非议,它与生产车间(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制造成本”一样道理,把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变化突然,核算别扭。笔者认为:新《准则》的发布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惯例接轨,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是我国会计历史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国会计历史,经历了从落后传统经济到计划经济又到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转变,会计核算从简单的簿记到复式记账,从收付记账法到增减记账法到借贷记账法,从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平衡等式到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计的会计平衡等式所替代;经历了1993年会计改革和1994年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从产品完全成本法到制造成本法,含税产品成本被不含税产品成本所取代,含税销售收入变为不含税销售收入。这一系列的变化,皆在开拓创新,加速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准则接轨趋同和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其会计核算方向明确,意义深远。由此,想起改革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的会计假设,并非不可以,笔者以为:会计改革、税制改革后尽管企业实行“制造成本法”和不含税成本核算,但其产品成本仍然包含着折旧和其它费用。长期以来,人们传统地把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磨损价值以折旧形式计入“制造费用”,加大生产成本,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当今市场环境,低价倾销成风,促销方式多样,产品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剧,企业举步维艰。比对新《准则》企业生产车间(部门)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会计核算要求,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并非没有道理,它是对生产车间(部门)有关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的连续应用和必要补充,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与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道理一样,皆在反映企业固定资产消费,其业务内容、性质相似,计入“管理费用”具有可比性。因此建议:把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折旧从制造成本中剔除出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值得考虑,它不影响国家税收收入和企业当年损益,符合新《准则》有关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出核算要求,符合会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需要,是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可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