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语境和功能边界——基于道德价值维度的反思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有效的理论必有其有限的边界,把握以人为本的边界限度是科学地应用之的前提。以人为本理解泛化进而使用的滥化现象应当引起警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人民利益的至上性,是对权本论、物本论和神本论等的否定。应当避免用以人为本取代具体的法律和规则,模糊道德责任的具体分工和特定担承,以感情取代理性,这是科学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时必须把握的边界。 An effective theory must have its limited boundaries. To grasp the limit of people-oriented boundari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its scientific application. People-oriented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ization and then the use of the phenomenon of abuse should be vigilant. People-oriented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the purpose and the supremacy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s the right of this theory, the materialism and the theory of the negation of God. We should avoid substituting people-oriented spec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blurring the specific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fic suppor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substituting emotion for reason, which is the boundary that science must grasp when implementing the people-oriented spirit.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要坚持马克思从具体的人出发的原则,获得对人的概念的正确理解,进而把实现人的价值,
十九世纪德国的宗教批判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中的两个重大转折点分别由马克思和尼采来完成.马克思把宗教批判推向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期人的自由解放;而尼采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
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哲学思潮和流派中,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的特征.他认为理解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否定文本存在着一个固定不
公平正义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世代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价值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方式,"服从"和"服务"于社会
校园网络文化是由心理、价值和行为三方面政治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政治环境,而且对校园政治主体即大学生
韩非既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者.他的法治理论属于实用型的政治哲学.在韩非哲学中.第一块基石是"以理解道"的道理关系论,系统论述理的具体性、历史性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儒家核心价值现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儒家“一体之仁”观将人与自然看成是道德共同体,强调人在这一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地位,以“爱有差等”作为现实的安排,
学术宽容是对学术思想、学术行为的包容、容忍,它是有边界、有限度的.学术宽容建立在真理的多维性、或然性以及人的有限性的理论基础之上.学术宽容能够点燃智慧之光,展现学术
根据人类的主体存在形式,我们把正义划分为类正义、群体正义与个体正义。类正义是以人之类集合为正义承担主体,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价值评价中枢的正义。类正义涉及正确处理两类